
玩高爾夫七八年時間,卻在某一個瞬間醍醐灌頂般地感受到高爾夫的真諦,讓劉志雄受益匪淺。而能夠將高爾夫與企業管理結合得那么緊密,這也正是劉志雄的特別之處。
在藍天、綠地和陽光中揮桿,是劉志雄的最愛。多年的高爾夫愛好,使劉志雄感受很多。而從一個小型的模具車間,到如今成為第一個在韓國上市的大型企業,劉志雄的每一步幾乎都與他的高爾夫哲學分不開。
說起劉志雄喜愛高爾夫運動,是非常有來頭的。在過去的一年當中,劉志雄的三諾集團贊助了國內三項高爾夫賽事,包括冠名贊助“長城杯”巡回賽深圳站暨“三諾工業設計杯”聯誼賽。作為一家高新技術的企業,三諾集團能夠與高爾夫球賽事結緣,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高爾夫的精神與他們企業文化相通。劉志雄說,“贊助高爾夫比賽,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高爾夫‘永遠向前,自我超越’的運動精神與三諾的企業文化極之吻合。”
在劉志雄看來,打高爾夫與做企業管理,也是相通的。他說:“第一,打高爾夫就是一種自我超越。所謂,行行出狀元。打高爾夫球,就是要打出各自的特色和風格,不斷地向前,企業也是要打造行業特色及品牌;第二,高爾夫跟其他運動項目不同,高爾夫不是單點發力,而是強調全身協調的整體運動。企業也是相同,要處理好產經銷三者的關系,才能達到平衡發展;第三,高爾夫打球的環境也與企業所面對的狀況相類似。打高爾夫球,有時候會陷入沙坑,那就要思考怎樣才能救球, 并把救球的被動劣勢當做贏取勝利的機會來用心對待。企業遇到困難的狀況時更需要有救球般的韌勁,不但要考慮如何擺脫困境,還要在困難前找到新的突破口。”
超越自己
3 年前,劉志雄幾乎每個月都有超過4 次以上的走進高爾夫球場的機會,但說實話,他當時的成績并不是很理想。作為一個企業家,很多人都是在高爾夫球場上,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劉志雄也不例外。
但3 年前的那個春節,劉志雄至今難忘。由于春節期間,打高爾夫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劉志雄邊打邊琢磨,忽然發現自己在某一個瞬間醍醐灌頂般地感受到了高爾夫的真諦,球技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增長。從原來的100 多桿,一下子打到了80~70 多桿的平均水平,近乎職業選手的水準。劉志雄總結自己的球技提升,完全是因為發現了高爾夫運動與企業之間的共性點。他分析了高爾夫運動與企業管理之間的關系后,豁然開朗。
劉志雄認為高爾夫運動的第一大特點就是:超越自我。雖然高爾夫運動屬于競技運動,但不像乒乓球和網球運動,一定要將對方打死才能得分。高爾夫運動是自己與自己的較量。就是要突破自己,專心打自己的球,不要去管別人怎么樣。這種抗干擾能力,也正是做企業所需要的: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領域就能闖出自己的天地。打高爾夫就是一種自我超越。所謂,行行出狀元。打高爾夫球,就是要打出各自的特色,不斷地向前,做企業也是同樣,一定要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特色。
這一點,與劉志雄的經歷非常類似。他本來擁有一個不錯的家庭,雖然身處農村,但他有著在當地德高望重的爺爺奶奶、做廠長的父親和賢惠善良的母親、名牌大學畢業的叔叔。但1989 年,父親突遭車禍,隨后母親病故,另外一個當鎮長的叔叔也與世長辭。
一個幸福家庭就這樣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走向沒落。
如果說親人的不幸還可以承受的話,隨之而來的生活的艱辛和壓力則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夢想與追求。當時還在讀高二的劉志雄因為無力支付每月20 元的學習費用,受到同學和老師的歧視。激憤中的劉志雄留下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離家到深圳打工。
1989 年,劉志雄帶著東借西湊的100多元來到深圳。因為字寫得好,他在蛇口一家合資的模具廠被安排做文字工作,由于自身的原因,劉志雄非常珍惜這份工作,辛勤的工作換來了公司上下對他的肯定。但一個偶然讓他走進了公司的模具車間,他一下子來了興致,就要求改當學徒。可老板不答應。但劉志雄提出只要讓他學,可以不拿工資。可能是他的誠心感動了老板,他終于如愿以償。接下來的故事說起來劉志雄自己都覺得有趣。他一面不分白天黑夜地學,另一面還要看師傅們的臉色行事,好幾個師傅一個都不能得罪。應付這些,對天資不錯的他好像也沒那么難。一年后,那個模具廠搬遷了,于是他決定換個廠子試試。他來到另一個模具廠,要求做師傅。面對眼前這個不足20 歲的毛頭小伙,老板拒絕了。深知人性弱點又好像有點談判天賦的劉志雄就和人家講條件,給3 個月試驗期,不支付工資,如果成功就用他,不成就自動走人。3個月后,他精湛的技藝,讓老板和同事眼前一亮,“模具還能做得如此精美”!他不僅留了下來,還受到重用,成了小組長,后來又做主管。

初戰告捷,劉志雄早把回去讀書的事放到了一邊。1994 年底,他承包了一個停業的加工廠。一年后,他賺了100 萬,接著收購了一個倒閉的模具廠。1996 年注冊了自己的公司。到2003 年,劉志雄被評選為“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2004 年8 月,他投資近億元的5 萬多平方米高科技工業園落成,3 年后他又改寫了韓國證券史,成為在韓國上市的第一家外國企業。這一切,劉志雄在來深圳之前是想也沒想過的。
細節決定成敗
當年劉志雄家族破敗,懷里揣著借來的100 多元路資盤費,到有了自己的企業和事業,他用了不足5 年時間;從一個單一的模具加工廠到擁有自己品牌的企業集團,他用了9 年時間;他沒有完整地讀完高中,卻擁有了如今令人羨慕的MBA 學位;他從蛇口的一家外資工廠的學徒做起,到2003 年,他被評選為“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2007 年,劉志雄更是帶著自己的企業在韓國上市,挽救了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韓國股市。
這一切,都源于劉志雄從打高爾夫得出的理論。在劉志雄看來,高爾夫運動一定要注重細節和協調能力。高爾夫跟其他運動項目不同,高爾夫不是單點發力,而是全身協調的運動。另外,打高爾夫的時候,一定要留意大環境,注意風向,草皮長短等。其實無非就是長一桿、短一桿的事情,但要看怎么對待自己打出的每一桿。做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要處理好產經銷三者的關系,才能得以平衡持久的發展。這正應了之前一段時間盛傳的經濟學書籍《細節決定成敗》中所倡導的企業理念。做企業就是這樣,細節決定了成敗。
劉志雄深知“細節”這個詞的重要性。多年來,他本著“卓越品質、完美服務、超凡價值”三大承諾作為企業的經營理念,使得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也帶給了他更多“細節”方面的概念。隨著“三諾”的成長,劉志雄本人也在成長。公司越來越規范化,合作伙伴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中國本土企業,都對他贊譽有加。這個時候,劉志雄開始思考企業將何去何從的定位問題。在劉志雄看來,企業不可能永遠都是一個“大型加工廠”,一定要依靠現有的生產、制造及研發優勢,來搞創新,才會有未來的大發展。于是,劉志雄辭去總經理的職務,專門針對企業進行戰略部署和并購項目等工作。
做戰略部署,首先就是人才的部署。劉志雄選人的標準說起來很簡單,實際要求非常高。他說自己要選,就要選有影響力的人,而這個人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學歷。在劉志雄看來,所謂有影響力,并不是說這個人本身所具有的影響力。而是這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有原則和立場,同時也要有責任心。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是不可能完成企業交給的任務的。并且,這個人做事應該有執著、鉆研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甘于奉獻的合作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在劉志雄看來,這種精神就是一種影響力,更是一股無形的感染力。

其次,劉志雄的“細節”哲學,也包括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做企業,一定要有精準的眼光和創新的精神。這一點,在劉志雄看來非常重要。雖然有時候也會因為對市場的風險考慮不夠,而導致損失。當年,劉志雄雄心勃勃地搞了一次“中國聲”活動。市場反響非常好,企業很快就得到了改善。但由于當時沒注意一些細節,最終導致產品有些地方質量不過關,劉志雄狠狠心,將“中國聲”活動砍掉,讓他足足損失了幾千萬的收入。但劉志雄知道:這個時候,一定要有決策能力,該斷就斷,決不能含糊。但該抓住的時機,也一定要當機立斷。
成為韓國市場第一家上市企業,就是這種創新精神和影響力的結果。
挽救的力量
劉志雄喜歡高爾夫,更熟悉高爾夫球手是怎么打球的。他曾經非常認真地分析老虎?伍茲的打球風格。后來他發現:伍茲的救球能力非常好。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誰都有可能將打入沙坑或者水中,那么這個時候,遇到困難的鎮定及解決困難的能力就表現出來了。他發現伍茲在處理這種球的時候,往往比其他選手更勝一籌,這也是伍茲的綜合成績為什么會比其他選手好的主要原因。
而這種救球能力,運用到企業當中的話,也是非常適用的。當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何擺脫困境,是每個企業管理者所必需的能力。所以在企業運作過程中,資金并不是核心問題,核心問題是企業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逆勢而為的時候,怎么能凸顯自身的調節和應對能力。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今劉志雄的財富,來源于他的處事哲學。當一個人的力量,被激發出來的時候,這種力量就會一發而不可收拾。就像南懷瑾先生說的,一個有器度、有見識的人,他雖然在艱難中成長,但更懂得人生,也更有抱負。說起劉志雄的抱負,應該從他的家庭開始。
就像當年劉志雄離開家的時候一樣,他對“挽救”這個詞非常敏感。當年離開家,他的目標只有一個:重新挽救破敗的家庭。而如今“功成名就”,在劉志雄看來,也都是源于一個想法:重新振興家族。擁有今天的一切,更讓劉志雄堅定了一個信念:挽救的力量是無窮的。
劉志雄的三諾集團在韓國市場的成功上市,也得益于一個詞:挽救。這一次在韓國成功上市,不但結束了韓國證券市場無境外上市公司的歷史,更是挽救了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韓國股市。正因為如此,韓國政府對三諾申請在韓國上市這件事情非常重視,甚至為三諾專門修改了相關法律和制度,并專門派人到深圳進行實地考察。當三諾在韓國正式掛牌上市的時候,在當地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韓國證券交易所大樓歷史性第一次掛起了20 層樓高的三諾上市祝賀廣告。韓國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金融監督院院長、財政經濟部局長等官方高層都參加了三諾股票掛牌交易儀式。
按照韓國媒體的說法:“三諾上市的前一天,韓國股市受美國次級債危機的影響遭遇了‘9?11’襲擊以來最嚴重的暴跌,一天下跌7%。”然而,三諾一開盤,即以高出招股價500 韓元的價位吹走了一片愁云慘霧,并以高出開盤價15% 的漲停板收市,給韓國股市打了一劑強心針。連續15 個交易日每天漲停板,讓擁有三諾52.5% 股份的三諾數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志雄,每天身價增長2 個多億人民幣。
結束語
命運似乎還是公平的。雖然頻遭家庭變故,但劉志雄就是憑著自己的努力,開創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正像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曾經說過的那樣:企業家是將經濟資源從生產力和產出較低領域轉到較高領域的一群人。
劉志雄從一個農村輟學少年,到擁有MBA 學位、身家數億資產的企業家,從一個模具車間的作坊,到韓國政府非常重視的上市企業,真正是一個將生產力從較低程度轉移到較高領域的人。這樣的人,才可以被人們稱為企業家。
時至今日,企業家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稱呼,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是一種無形的生產力元素,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保障。而劉志雄的財富哲學,也將會隨著三諾的影響力,成就屬于三諾的財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