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鐫刻著超過一個半世紀城市歷史風貌的一彎新月形江岸,作為東方著名大都市的標志性景觀,久為世界所矚目。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外灘建筑群形成之際,它在建筑設計的美和勻稱方面所做的一切就已在東方超前了很多,上海的天際線被勾畫成了一個能與西方任何城市媲美的經典。甚至在“文革”那樣的極左年代,以外灘建筑輪廓線為代表的上海形象,還是被印到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攜帶的人造革旅行袋和搪瓷茶缸上,給窮鄉僻壤的人們帶去了大上海的直觀印象。
今天,上海的建設和發展已數倍于1930年代,然而這條從延安東路到外白渡橋的濱江大道,重又成為許多人牽掛和關注的焦點,因為這條街上云集了上海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遺產。北京和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兩座城市,北京有著舉世公認的中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遺產,所有中國人都為之驕傲;而上海雖然有中國最大、東亞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建筑遺產,但遠未被國人普遍認可,對外灘建筑群歷史、藝術和文化的研究也未充分展開,素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的外灘建筑群早已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對其價值的重視于近年才剛剛開始……
外灘的建筑,是曾經滄桑留下的老房子,是今天仍可觸摸的文化遺產,而此正是保護外灘的物質基礎和價值所在!意大利歷史學家卡爾維諾曾說過:“無論如何,大都市的另一種額外魅力,乃是透過她的轉變,人們可以依戀地回望她的過去。”西方人愛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外灘同樣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因而回望她的過去,可以讓我們充分領略她的那份額外魅力。
現在通常指的外灘建筑群,是從中山東一路1號亞細亞大樓到33號原英國領事館。1號~33號,按理應該有33幢房屋,但實際上現在外灘只有23幢房屋,有10個門牌號碼的房屋在外灘建筑的一次次改建、擴建和重建中被淘汰或者兼并了。我們今天見到的外灘建筑,起碼都經歷了三次重建。
有幸保存至今的原英國領事館建筑就是1872年第三次重建后留下來的。第一次建造于1849年的建筑,在來年的臺風中就塌掉了。第二次,1850年造的樓房又在1870年火災中被毀。第三次造的至今也已有130多年,該有多少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啊!所以它被稱為現存外灘第一界面上最早的建筑。這是一幢非常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前面有一個同樣典型的英國式花園,設計師有著皇家建筑師的頭銜。它的兩翼凸出,中間凹進去,在另一個立面上正好相反。這種變化是西式建筑比較常用的構圖方法,但是它屋頂上鋪的卻是就地取材的中式小青瓦,所以這幢建筑在材料、工藝上有其顯著特點。據考證,它還是中國最早使用水泥的一個實例。水泥是舶來品,以前譯作“士敏土”,上海人叫“水門汀”,廣東人稱“紅毛泥”,各地譯法不一,但中國人建造傳統的青磚房子是不用水泥的,所以它在建筑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保存到現在,可圈可點可釋讀的文化密碼應該還有很多。
1900年建造的華俄道勝銀行新樓,現在是著名的外匯交易中心,它已經是很典型的歐洲古典主義建筑了。華俄道勝銀行當時是一位德國建筑師海因里希·倍高設計的。這個年輕人大學畢業后到埃及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后就來到中國,那時候外灘還沒有這種用石頭蓋成的橫三段、豎三段構圖的古典主義建筑,很多有經驗的建筑師認定這個年輕人在異想天開。恰逢當時北方又鬧義和團運動,風聲傳來,工地上的匠人都跑了,不給洋人干活。然而倍高并沒有放棄,以日耳曼人的執拗堅持著,最終把房子蓋起來了。倍高也因此獲得了很高的聲譽,成為第一個將歐洲經典的建筑文化不加刪節地介紹到中國來的人。細細觀察,從這里能看到凡爾賽宮花園里的小特里阿農宮的影子。屋頂上飾有像座,西方叫Acroteria,古希臘神廟的四個角上都有這種雕塑,有石雕的,也有青銅的,希臘人喜歡航海,因而它成了一種貝殼的造型;檐壁上原來還有四個人臉,也是古風風格的,文化大革命時被鑿掉了,入口處上方還有兩尊青銅座像,后來被日本人拿走了。可以說到了20世紀初,上海已經有非常地道的古典主義建筑,完全是按照巴黎美院“布扎”體系設定的原則來設計的。
到了1910年代,外灘最吸引人眼球的建筑要數上海總會大樓。它的形式是折衷主義的,融和了多種藝術風格,粗看立面橫三段豎三段特征非常明顯,這是學院派推崇的古典法則,而它頂部左右對稱的塔樓和窗上的楣飾、垂花等又是巴洛克藝術的慣用手法。它內部還有所謂遠東第一長的吧臺,極盡商人奢華之能事!它的大堂至今保存完好,地上黑白相拼的大理石地坪,是非常典型的英式圖案。至于所蘊含著的一些印度元素,大概源于上海總會是英國人的俱樂部,而英國人有很深的印度情結吧!當時上海很多英國商人的父輩,早先都是從印度過來的。如沙遜洋行、怡和洋行、太古洋行等等的創始人原來都是在東印度公司里邊做事的,有的人開始甚至是東印度公司里的水手。他們對印度有很深的殖民地情結,在建自己的會員制俱樂部時自然而然會把一些印度的藝術,移植到上海這個地方來。
到了1920年代,我們可以看到匯豐銀行。匯豐銀行的設計曾經歷反復,從原來的巴洛克風格一變而為新古典主義。當時的建筑師們已經普遍覺得,巴洛克藝術太繁瑣了!它是夸張的、反理性的,所以建筑藝術經過巴洛克時代后,又重新確立了古典主義原則,我們稱它為“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信奉的是純凈的原始主義,形式的簡潔往往被看作是體現原始高貴性的一個方面,這就意味著建筑師必須要揚棄大量的雕塑裝飾,完全依賴建筑本身的比例和線條,使之臻于形體上的完美。
匯豐銀行采用了羅馬式的穹頂,比較扁圓,下面有鼓座。頂部原是一個皇冠造型,現在被泛光照明裝置覆蓋了。建造這座大樓時,匯豐銀行正處在它的黃金時期,外國人也挺迷信,也講究風水。匯豐銀行剛開業時是在南京路外灘,即現在和平飯店南樓的那個位置。后來他們請了皇家測量師來看,選中了現在這塊地方,1874年就搬過來了。這個位置正好是在黃浦江淺灣型的底部,他們認為這個淺灣就象一個盆子,黃浦江水象黃金白銀流過來,最后會積聚在盆底。匯豐銀行所處的這一段街,正好在盆底,所以在這里蓋銀行肯定會發財!后來確實是發得不得了,所以從1910年一直到1920年,匯豐銀行花了十年,把相鄰的產業也買過來占了一整個街區,建起了一座規模龐大的建筑。它入口處的銅門還是原物,上面原來的紋飾是幾個英文字母,匯豐銀行的縮寫,門洞上方中央是三個頭像雕塑,左邊一個代表工業,右邊一個代表農業,中間一個代表貿易,而這三樣東西是現代金融業的基礎。實際上古典主義也用雕塑,只是巴洛克建筑把雕塑用到了極致,所以到了新古典主義便反對使用雕塑,因而匯豐銀行建造對雕塑的使用便很節制。遺憾的是,1950年代用作市政府辦公大樓時,這些雕塑被鑿掉了。
從入口處進到里面有一個八角門廳,是整座建筑最具藝術價值的地方。那兒是銀行家、藝術鑒賞家們把自認為最美妙的東西示人的地方。這里有八個拱門,每個拱門的拱肩上有兩幅小的鑲嵌畫,都是古典人像造型,它們分別代表著作為現代金融家必須具備的16種品質,或者講素養,均以拉丁文標注以示永恒。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公正、鎮靜、平衡、哲理、精明、勤勞、忠實、真相、史鑒、智慧、經驗、堅韌、正直、謹慎、學識和秩序。拱肩上有8幅鑲嵌畫,分別代表有匯豐銀行分行的八座城市。穹頂底下是一幅神話故事:太陽神阿波羅正駕著他的金色四輪馬車,追逐著他的孿生姊妹——月亮女神戴安娜,寓意為日復一日,周而復始,大地孕育著萬物;賽麗斯女神手捧稻谷,坐擁累累果實,象征著豐收。這個題材寓意著銀行家們的光榮與夢想。這些鑲嵌畫都是在意大利威尼斯——世界上玻璃馬賽克造得最好的城市,請最好的工匠燒制出來以后,運到上海來拼制完成的。
但在1950年代,匯豐銀行作為市政府辦公大樓的時候,這些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的東西將被全部清除。當時民用設計院的陳植先生,覺得那么好的藝術品毀了可惜,就想了一個辦法,用石灰膏泥料把它抹起來,外面一點看不見。漸漸地人們淡忘了,直到過了半個世紀,浦東發展銀行入駐的時候,才開始被人發現,大家都說是重新發現了“世紀壁畫”等等,這對許多人來說,還是記憶猶新。
如果說匯豐銀行的建筑風格采取的是嚴格的新古典主義,那么同一位建筑師接下來的第二個作品,即1927年建成的海關大廈,則體現出一些新的設計理念。設計師的設計思想也在與時俱進,明顯受到正在法、德興起的現代派、裝飾藝術派思想的影響。
從海關大樓建筑整體來看,還是基座、標準層、頂部三段式的劃分。在基座層的設計上,建筑師依舊嚴格地遵循著古典主義的原則,入口處的四根陶立克柱式幾乎跟雅典帕特農神廟的柱式一樣標準,柱身上的凹槽、槽身的弧度、槽與槽相交處的銳角,都做得極其準確。并且每根柱子完全都是手工雕琢出來的,古希臘人講究自然的尺度,從柱礎往上三分之一的地方直徑是最粗的,底下稍微細一點,上面再細一點,用肉眼可能看不出來,但感覺得到它是飽滿的,像是從地里長出來的,有生命的東西一樣。柱頂上面叫三隴板,隴間壁上原來有根據希臘神話和航海故事繪制的人物浮雕。門廊上的格子頂天花也是古希臘神廟采用的形式。
但往上,通過兩道腰線的設置,建筑師已明確表達了告別古典的意思!標準層設計采用豎向線條、統一形式,體現了現代辦公樓所要求的簡潔;頂部鐘樓采用立方體一個一個疊上去的形式,改逐漸收分為層層收分,造成一種高聳感,這就是裝飾藝術派了。
兩層立方體的內部空間里安裝了一套巨大的機械鐘裝置,這是英國喬伊斯公司制造的。頂上四面開口的立方體里懸掛著一組來自于英格蘭勒夫堡市的青銅鐘,那是泰勒鑄鐘廠鑄造的。這套鳴鐘按照倫敦大本鐘的尺寸減去一半鑄造,基音為C大調第三音“Mi”,也是跟泰晤士河邊的威斯敏斯特新宮敲擊的鐘聲一樣。這套鐘在這里裝好以后,1928年1月1日第一次啟用,當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旅居上海的英國僑民曾經為之感動得流淚,他們熟悉這威斯敏斯特和聲的曲調,找到了在英倫故土的感覺,可以枕著同樣的鐘聲入眠。當時上海的英文媒體都熱衷于談論這個問題,泰勒鑄鐘廠還因此收到了一份額外的訂單——為美國耶魯大學校園的鐘樓鑄鐘。現在泰勒鑄鐘廠留在世界上的三套著名大鐘,一套在倫敦,一套在上海,一套在紐黑文的耶魯大學。
后來海關大鐘奏鳴的一直是威斯敏斯特和聲,到文化大革命時發生了變化,改奏東方紅。但是這組銅鐘奏不出東方紅,只能用電喇叭放出來。再到19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與中國政府談香港回歸問題的時候,她到上海訪問,這座大鐘就又改回威斯敏斯特和聲了。可是過了幾年,據說有人寫信反映,說這威斯敏斯特和聲是帝國主義的,海關方面覺得很棘手,最后索性不要奏鳴,所以有一段時間,外灘大鐘就不響了。
到了1927年設計沙遜大廈時(就是現在的和平飯店),建筑師的設計思想已經完成了向現代裝飾藝術派的轉變。這個裝飾藝術派是法國人發明的,法國人為了使藝術能夠結合現代工業化的設計和生產,一直在探索合適的表現形式。到了1925年的時候,法國人認為時機成熟了,就在巴黎舉辦了一場裝飾藝術國際博覽會。參展品一改傳統的設計,讓人著實耳目一新!成千上萬的人前往巴黎參觀,并把主辦者的理念帶到了全世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和平飯店,就是在這個理念下設計出來的,已經全然沒有了古典柱式、穹頂等,完全是新的造型。它是上海最典型的法式裝飾藝術派建筑;國際飯店是美式裝飾藝術派。美式跟法式這兩種不一樣的類型在上海都能看到。
為什么設計師不采用圓頂,而采用一個方錐體的屋頂呢?這要說到裝飾藝術派剛開始在歐洲流行的時候,英國一位著名考古學家卡特在埃及王陵谷發掘了一座古代圖坦卡門法老的陵墓,里面出土的黃金面具、黃金馬車等轟動了整個西方世界,以至于形成古埃及文化狂熱的一股風,包括金字塔、方尖碑、翅膀、老鷹、圣甲蟲等等這些傳統西方文化中沒有的東西,全部被裝飾藝術派吸收進來,所以在上海也有了這種造型。其實它跟金字塔還是有所不同,更加高聳,這是裝飾藝術派的特征,基本上采用硬線條,直線被認為是符合現代工業生產特點的。以這樣一種理念創造出來的對物體進行裝飾設計的藝術風格,被稱為Art Deco。
這里還值得一提的外灘建筑是中國銀行。這里原來是德國總會,一座德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有點像慕尼黑的新天鵝城堡,非常漂亮。它是1907年建好的,但是到了1917年的時候,德國戰敗,這處產業就被當時的戰勝方英國和法國作為戰爭賠償沒收了。戰敗后的德國很慘,凡爾賽條約規定他們要賠很多東西,德國本身沒這么多,所以只能把它在海外的資產一同拿來賠償。當時英、法政府指令他們的上海領事館,委托荷蘭領事(因為荷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中立國)請一家公司來估價拍賣。大家投標,以示公正,最后中國銀行出價最高,把它買了下來。中國銀行原來在附近的漢口路上,把這幢房子買下來后就躋身到外灘銀行之列,這是一種資本實力的象征。
但是這棟房子做會所和俱樂部都很好,卻不適宜做銀行。所以,捱到1935年時還是被拆掉了。那時候還沒有“雅典宣言”或“威尼斯憲章”,人們沒有建筑保護的觀念,當一塊土地的價值超過地面上建筑物價值的時候,這個建筑就危險了!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條鐵律,除非你有立法保護。
建中國銀行原來的方案也是公和洋行設計的,流傳有很多故事。有說中國銀行也曾雄心勃勃,想造一棟那么高的房子,雙子塔一前一后,后來據說沙遜出來反對,說你在租界里面不能造得比我高。中國銀行不服,官司一直打到倫敦,最終還是敗訴了!眼睜睜地給一腳踢掉了一半,只能造成這個樣子。坊間還有其他多種傳說,但大多查無實據。這確實是一件公案,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過今天我們從建筑美學、城市美學的角度來看,現在這個樣子似乎更好。因為和諧!現在如果我們在浦東,從黃浦江上回望:外灘的城市輪廓線非常漂亮,從那南邊過來先是平緩的,到了浦發大樓跟海關的地方,一個圓的一個方的造型,形成一個起伏;接下來又是平,就像一曲交響樂,先是舒緩的慢板,然后有一個高潮,然后又平;到了和平飯店這里,一個尖的和一個方的造型,旋律又是一個起伏,但和前面一個起伏不一樣;然后又是平的,直到蘇州河,上海大廈便是一個華彩樂章、一個高潮,隨后嘎然而止!這就是上海經典的城市輪廓線,美輪美奐,深入人心。
作為一種文化藝術的物質載體,外灘建筑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這些形成于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的優秀歷史建筑,反映了當時世界建筑設計和施工的一流水準,以今天的標準衡量,可以發現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使用價值,已經成為這座城市中一份不可再生的人類文化遺產。而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外灘,其魅力還在于它的文化積淀上,當每一座建筑個體隨著時間的延續具備了久遠的人文歷史、構成了某種獨特的審美效果、成為人們生活中共同的活動場所時,它已經烙印在城市的時空架構之中,成為人們永遠無法抹去的集體記憶。事實上,它們正是作為一種證物,蘊涵在歷史時序的脈絡之中,可用來詮釋歷史,可用來重構當年場景,更可展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時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