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與信任是政府和社會秩序的基石。政府信用對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良性運行具有主導責任。而一旦政府不守信用,它對社會信用的損害將是致命的。
再一次,政府官員被網民選為信用最差的群體,以80.3%的絕對多數。中國政府官員誠信度再度下滑,這一結果讓人感到意外和擔憂。
而在2006年的《小康》調查中,這個比例為75.36%,2007年,已經上升了近5個百分點。換句話說,官員這一群體在網民心目中的信用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變得更差了。
根據調查發現,地方官員、地方政府的失信,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繞不開的是政策的朝令夕改,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盲目干預,任意撕毀合同與協議;政府官員腐敗,以權謀私行為時有發生;地方和部門利益驅使,地方保護主義嚴重……
最大的投資風險是官員信用風險
成都一位頗具成就的陳姓企業家說,在地方進行投資,最擔心的不是別的,而是當地政府的誠信問題。這也是多數投資者所擔心的問題。
經濟學家董輔曾如此批判:政府的非理性行為導致信用危機危害極大。他指出,一些地方政府不恰當地介入經濟活動,自己給自己擔保,最后說不管就不管;政府項目批了,但資金遲遲不按合同約定投入,而是釣銀行或者外來投資者的錢;一些政府招商引資時熱情周到,開出許多優惠條件,但等投資者資金到位后,卻不兌現承諾甚至搞起吃、拿、卡、要的不光彩行為;政府政策沒有連續性,說變就變,一個普遍的問題是“新官不理舊事”,今天張三當政搞張三的,明天李四當政又搞自己的一套,老百姓戲稱,看看政府門前的牡丹變月季,就知道領導人換了,實行的總是否定再否定,一屆政府一朝政策,常常是重打鑼鼓再開張,影響政府的形象,對整個社會信用問題的負面影響極大。
“一般高層領導法制意識各方面都可以的,關鍵是中層以下的部門,特別是具體辦事的部門,信用較差。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當初承諾,后來實施中變卦得比較多。因為后面涉及到利益,當地部門要參與瓜分,于是就反悔了。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也難辦事?!闭憬洕鷧f作辦公室副主任鄭憲宏稱類似現象已是司空見慣。
這種現象在中西部、東北地區、海南等地表現比較明顯,江浙滬、山東、廣東一帶要好一些。“這往往與經濟發展成正比,發達地區公務員素質也高一些,待遇也好一些,高薪養廉。但整體環境還是有一種思維定勢,或者說潛規則?!?/p>
這雖然讓投資者感到無所適從,但在長期的環境“熏陶”之下,有些商人也漸漸適應環境并如魚得水了?!敖o人家一些小好處,他可以獲得更大利益,這對整個市場是不公平的。建立人脈就可以拿到優厚政策,不利于市場競爭,資源優化配置?!编嵳f。
中國商人因此在經營人脈關系上花很大功夫,甚至篤信,人脈就是生產力。譬如,太平洋建設的嚴介和從不掩飾甚至津津樂道于與各地方政府的談判經濟,還格外強調的是“和政府之間從來都是陽光下的交易”。有人稱他為“產業政治家”,在與政府公關中長袖善舞,在與政府的談判中游刃有余,他有一句名言,在中國做企業首先要講政治。
現在一些外企也本土化了,在這方面也很厲害。很多外企在招聘高級管理者時,就專門鎖定政府的官員,高薪從政府官員中挖角。因為這些官員在官場摸爬滾打,深諳其中的游戲規則和潛規則,也頗有一些人脈資源。那些跨國集團期待著他們入主企業之后,企業在政府公關方面將如魚得水。
然而,我們能期待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起誠信的市場經濟嗎?
官員緣何失信?
建立起誠信的市場經濟必須要以誠信的政府為前提。要解決政府的誠信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我們的官員為何會頻頻失信?
馬平是山東省嘉祥縣委辦公室主任,作為基層官員,他對地方官員普遍失信這一說,頗不以為然。他認為,地方官員失信要分析一些原因:
從政策來說,目前很多事情是中央請客,地方買單,中央出政策,地方出錢,地方如果有錢,那很多事情都很好辦,辦好了就是好政府,但是地方如果沒錢的話,也就出現了各種問題。
從財政體制上來說,現在財力集中中央,雖然經過轉移支付,但地方之間并不平衡。更重要的是,到目前為止,各級政府的預算剛性不夠,彈性太大。官員沒錢到處找錢,有錢可以隨意亂花。
從文化上看,中國是熟人社會,生活中所遇到的無數事情都喜歡找熟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大多數官員就會在政策許可的情況下,即使擦著邊線也就給熟人辦了。
“他們有自己的苦衷?!敝袊嗣翊髮W公共管理學院法學博士王叢虎接受采訪時舉例說,比如,湖北漢川曾經出臺一個政策,在當地接待的酒只許用云峰酒業的酒?!斑@個政策任何人一看都會感到很低劣,但它的出臺也有它的基礎,那就是在績效考核基本上以甚至唯一以經濟為指標時,哪家政府愿意得罪能夠給GDP帶來好處的企業呢,在維護其中一家企業利益時,或許同時就是對其它企業利益的一種侵害,這就出現了很多政府信用的問題,雖然一些看似低劣的政策給政府誠信度帶來了影響,但對于當地政府來說,卻是不得已而為之?!?/p>
他認為,很多政府信用問題歸根到底是因經濟壓力所致,如果績效考核標準緊盯的不是經濟,而以為公民做了什么為導向,政府能夠保證財政的供應,那么信用危機自然會有好的轉機。但現實是,很多當地政府的地方財政已經保證不了他們的正常支出,這才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很多學者還是認為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員對其失信行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他們看來,政府的強勢性、官員的自利性、信息的不對稱性、地方利益的可保護性、道德資源的短缺性、制度供給的不足性、失信成本的低廉性等等,都是導致政府信用失范的原因。
同時,政府官員的行為缺乏必要的制約和監督,加上他們的失信成本是極低極低的,甚至幾乎是零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失信行為的頻頻發生。
“在中國這種環境下,監督是缺位的,輿論監督、人大監督、群眾監督,哪一個監督都沒到位,上級對下級官員管理也不夠,查處力度也不夠。這種情況靠教育是沒用的,還是要從完善制度加強監督、加重處罰這些方面努力?!?鄭憲宏不太樂觀,認為整個轉變還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信用應成為官員最有價值的政績
顯然,在一個政府信用失范的社會,不可能建立起誠信的市場經濟,也不可能實現政府的有效職能。而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市場經濟如果失去了誠信,猶如一個人失去了靈魂。
更為嚴重的是,政府的失信將在社會整體層面上產生不良影響。因為政府信用對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良性運行具有主導責任,如洛克·霍布斯所認為的那樣,信用和信任是政府和社會秩序的基石。
不容否認,較短的任期是許多政府官員采取短期行為的重要原因。他們往往為了追求可以看得見的政績而違背對社會的承諾。有學者主張,如果我們將信用看作是政府最有價值的政績的話,并把這一理念制度化,信用將會成為每一位離職官員的政績紀念碑。
(摘自《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