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盼望已久的《反壟斷法》于2007年8月30日,經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這部歷時13年立法過程的法律的出臺,是各種利益激烈博弈和相互妥協的結果。現在法律出臺后依然有各種意見,反應強烈。
對立法粗線條和“反壟斷雙語”多有議論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時建中認為,這部法律的確是粗線條立法,但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沒有反壟斷傳統并鮮有反壟斷執法經驗的國家來講,這不一定是不好的選擇。我們不僅不宜把原則性立法與不足看作是缺陷,反倒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面。反壟斷法本身就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在中國,所謂的經濟憲法真的有了一個法典化的基礎。
學者薛兆豐則認為,《反壟斷法》“反壟斷雙語”貫穿條文,這種結構上諸如“本法禁止某某壟斷行為,但若它確實有助提高效率,便不屬壟斷行為”式的條文和論斷,在美國和其他各國反壟斷的百年實踐中其實隨處可見,常被稱為“反壟斷雙語”。這不僅說明反壟斷法還拿不準究竟要反什么,更說明咬文嚼字是反壟斷司法的特征。畢竟,是不是“為了改進技術”或“為了提高競爭效率”,難有明確標準。由于《反壟斷法》中存在大量反壟斷雙語,將來政府和企業可能要付出數以億計的金錢,來讓經濟學家、律師、媒體從業者和政府官員進行咬文嚼字。
對反行政壟斷條文反應激烈
車海剛在他的文章中說,行政性壟斷不只是個經濟問題和法律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單靠一部《反壟斷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地禁絕行政性壟斷,更為根本的解決之道還在于不斷深化改革。
黃勇教授認為,盡管對行政壟斷在法律規制上存在著很大的缺陷,甚至有時候可以說它是無牙齒的老虎,但在法律出臺的最后一刻還是增加了執法機關的建議權,這是一個小小的進步。有建議權就好辦了。民眾的呼吁有時候效果并不是很好,但作為一個行政機關,而且是執法部門,其提出建議,分量是不一樣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曾憲梓表示,長期以來的傳統形成了在市場體制中引入行政管理的做法,行政壟斷造成不平等競爭和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不反行政壟斷,也無法反經濟壟斷。他建議對禁止濫用行政權力的規定深一點、細一點,不要太籠統,在目前行政權力處于強勢的情況下,過于原則的規定無法執行。
《21世紀經濟報道》的評論文章則認為,未來應該在現有基礎上,適時制定出反行政壟斷的法規。除此之外,反壟斷的工作還須繼續深入,不能單靠立法工作,更有賴于經濟和產業的發展,首先是要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形成廣泛競爭的局面,其次是要明確專營專賣的范圍,并逐步限制和取消。
對執法機構設置及裁量權普遍提出置疑
盛杰民教授說,關于執法機構的規定跟我們原來的設想有一定的差距。我記得以前江平教授講了兩句話,其中有一句說希望將來反壟斷執法機構是跟國際上一樣的,權威性的、專業化的、獨立的甚至是準司法性質的機構,現在的機構看來既不是獨立的,而且還是雙層的,它是反壟斷委員會和國務院的反壟斷執法機構的雙層結構。在執法過程當中,反壟斷委員會不是執法機構,執法機構可能還和其他行業主管部門有很多的分權問題。
黃勇教授說,除了上級主管部門以外,起碼應該賦予反壟斷執法機構對行政壟斷的管轄權和告誡權,可以界定它的行為是否違法,可以提出處理意見,做出提醒。在立法的最后階段還增加了“可以向有關上級機關提出依法處理。”
薛兆豐學者指出,執法機構職能重疊,反壟斷委員會不僅負責《反壟斷法》的細節完善工作,還負責協調和指導反壟斷的執行工作,這與負責執法工作的反壟斷執法機構產生了職能重疊。這種設置,將給反壟斷法司法結果帶來更大的不可預測性。即使當事人愿意依法辦事,但讀完法律后仍然不知道自己將要進行的商業活動是否違法,其結果不僅涉及至少兩個執法部門,而且也與自己的公關效果有關,那么整個反壟斷法的司法成本就會變得相當高昂。不怕明確規定,就怕沒有明確規定,這是許多企業的憂慮。立法者有必要幫助當事人在事前盡可能準確地預測其計劃被批準的可能性。
輿論認為,新法頒布后,尋租活動將大大增加,《反壟斷法》正式免除了行政壟斷機構的責任。幾乎每項規定都有相應的非常寬泛的赦免條款,使得反壟斷執行機構的酌情空間非常巨大。功能有所重疊的反壟斷執行機構進一步加大了反壟斷司法結局的不可預測性。巨大的灰色地帶,將迫使企業間的競爭從力爭滿足消費者的方式轉為力爭說服反壟斷官員的方式,即從致力于創造利潤,轉為致力于尋租。
寄希望于實施細則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主任黃建初認為,《反壟斷法》無疑還有更多空間可以拓展:未對行政壟斷作詳細的規定,沒有理順反壟斷監管與行業監管的關系,對于執法機構沒有明確的責任與權力界定,過于原則化和粗線條……我們期待這些問題能夠在隨后的實施細則和執法建設中尋求解決。
時建中教授說,對于實施細則的建議,我有很多,針對這部法律的每一條都有,因為我們的這部法律的線條太粗了。他認為,與《反壟斷法》配套的規范性文件,不僅僅要細化實體規則,更要進一步地細化程序規則。
《中國經濟導報》的評論文章說,《反壟斷法》的出臺,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從發達國家的法制變遷的歷史可以看出,反壟斷立法在任何國家都不是一勞永逸的。中國的《反壟斷法》只是規定了反壟斷的一些基本原則和制度,其實施取決于一系列配套法規的制定,而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是,我們相信并期待,以此為新起點,鼓勵創新、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法制將會逐步完善,統一、開放、競爭、和諧、有序的市場體系將會最終形成。
(摘自《思想理論動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