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國防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突顯。在實施國防教育過程中要從教育理念、目的、形式和方法上注重德育創新,促進人才培養。
高等學校 國防教育 德育創新
國防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永恒的主題,已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生動、最實際、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镀胀ǜ叩葘W校德育大綱》把國防教育列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德育者,道德教育也。我國德育一般是 “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會主義中國,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备咝5掠侵冈诟叩葘W校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的心靈施加影響,從而使道德內化為大學生內心信念,進而轉化為大學生的內在品質的活動。其根本任務是塑造大學生健康而全面的個性,提高大學生的獨立和創新意識。
一、國防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國防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它既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國防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國防精神、國防理論、國防歷史、國防常識、國防法制等等。國防教育的內容幾乎完全屬于思想道德建設的范疇,其核心是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國防教育,能夠激發大學生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培養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勇于獻身的道德情操。此外,作為國防教育重要內容的兵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是孕育華夏文化的精神源泉之一?!秾O子兵法》、《詩經》里的戰爭詩,唐朝的邊塞詩,明清的軍事題材小說以及大批反映現代軍旅生活的、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文學作品,無不催人奮進。很顯然,抓好國防教育,能夠使大學生感受到包括兵家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為榮,樹立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昂揚斗志。
國防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其在大學生成才過程中的作用所決定的。首先,加強國防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無私奉獻精神,樹立報國之志。軍訓是目前對大學生實施國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軍訓中,學生在接受軍事技術訓練的同時,也接受愛國主義思想,這對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形成報國之志產生積極作用。因為國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求受教育者具有高層次的思想政治覺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占首位,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觀念。其次,實施國防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常常會表現出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平衡,智力上還不成熟、主觀片面性強,情緒易于波動、多情善感。針對這些特點,開展國防教育活動,進行軍事訓練既可以在身體素質方面得到鍛煉,也可以在心理素質方面得到提高,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適應能力、積極開朗的心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第三,開展國防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培養學生具有嚴格的組織紀律性是軍訓的主要目的之一。實踐證明,凡是參加過軍訓的學生,他們的生活紀律都能很好地保持下去;在學習方面又能做到嚴謹踏實,虛心好學,求實創新。
二、國防教育中的德育創新
在市場經濟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以及西方“霸權主義”和“和平演變”等因素的影響下,青年學生身上的民族精神正面臨著從對西方文化的感性欣賞和共鳴,向內在的理性追求和認同轉變而有被削弱的危險,表現出國防觀念淡化,道德責任感不強等不良現象,甚至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沒有遠大理想和崇高目標,沒有堅強的精神支柱。
毋須諱言,上述偏差或困惑的現實存在,與學校國防教育乃至整個德育工作的重視不夠,理念弱化,形式單調,方法僵化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必須在繼承和發揚優良教育傳統的同時,努力創新德育,從而實現國防教育的根本目標。
1.教育理念亟待更新。高校國防教育開展得如何,主要在認識,關鍵在領導。高校領導干部的國防意識增強了,自然會提高對國防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推動高校國防教育的發展。在新形勢下,高校領導干部要進一步認識和處理好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認清國防建設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危存亡和建設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和放松;必須牢固樹立既大力發展經濟又要重視加強國防建設的觀念,既狠抓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又不放松國防教育工作。
除此以外,高校國防教育的重點應加強國防道德教育。國防道德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防觀念和國防意識。對大學生開展國防道德教育,就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創新德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根本,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重點,以時代精神教育為支撐的國防道德教育體系。結合道德教育的特點和國防教育的實際,運用道德典范的教育作用和集體生活的陶冶與訓練來提升大學生的國防道德水平。尤其要發揮軍人道德典范的教育引導功能,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國防倫理感悟力。
2.教育目的突出鑄魂。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是國防教育永恒的主題,是高校德育的核心或靈魂。鑄魂是高校國防教育針對當代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所提出的要求與目標,它是高校國防教育價值體系的內核,是保證其他國防教育價值元素得以形成發展的基礎。新時期高校國防教育意義下的鑄魂,就是要培養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旨在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民族憂患意識、道德責任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高校國防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在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過程中,關鍵要使學生弄清三者的關系:首先,在今天我們講愛國主義就是要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把個人的理想和事業融匯到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其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同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聯系在一起。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在本質上也是一致的,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觀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再次,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必須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確處理好個人、集體、國家三者的利益關系。大學生在國防教育過程中,弄清了上述三者的關系,掌握了愛國主義的內涵,就能增強自己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提高自身的國防意識和參加國防建設的自覺性,將滿腔的愛國熱忱轉化為推動國防建設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3.教育形式力求多樣。高校國防教育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國防觀念為目的,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組織紀律、人生觀、政治立場等多方位的全面教育,旨在培養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四有”新人。國防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大學生知識面廣、學歷層次高、思想活躍的特點,要求國防教育的形式必須靈活多樣。
在發揮軍訓、軍事理論課的主體教育作用的基礎上,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大學生自我教育活動,以樹立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和國防觀念。一是以“八一”、“十一”、歷史紀念日等特殊日子為契機,通過展覽宣傳教育片、參觀歷史文化紀念勝地等形式,反映我國近代史上有國無防的歷史悲劇,告訴學生國不可一日無防,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做貢獻。二是把國防教育同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規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如在學校常規宿舍衛生檢查中,按照軍人內務條令的標準檢查評比;
軍訓結束后,堅持集體出早操,按時作息,堅持學習解放軍的優良作風。三是利用征兵、軍訓等時機進行公民義務、國防法制和國防知識教育。舉辦“祖國在我心中”、“心系國防”等國防教育內容的演講、辯論、知識競賽等活動,寓國防教育于明理之中。四是開展“雙擁共建”活動,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受自我教育,達到自我提高。通過參觀革命舊址、博物館、革命紀念館、軍學共建基地等,喚起學生“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的憂患意識,激發學生愛武、學武、關心國防的熱情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此外,學校應支持和引導學生社團組織的有關國防教育主題的團隊活動,并盡可能為他們提供諸如資料、經費、場地和設備等物質條件,提高活動的層次與質量,使他們的活動有組織領導,有計劃安排,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深入人心,效果顯著。
4.教育方法注重實效。大學生由于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道德認知等方面具有層次性。在實施國防教育過程中,除了對有道德缺失或情感障礙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外,應當選擇不同的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區分層次,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實效。
首先,應突出抓好大一新生的軍訓和軍事理論課教學。軍訓是開展國防教育的基礎和主要途徑, 必須精心組織,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在確定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內容、目標、要求、及課程設置上做到統籌安排,不斷深化軍事課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力爭獲得最佳教學效果。讓新生充分認識國防教育的意義,樹立國防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依托國防教育基地,采取“請近來、走出去”的方式,組織大一、大二學生認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常采用一聽、二看、三聯系的方法, 使學生在國防教育中思想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一聽就是通過聽國防教育講座和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跡報告等,了解現代戰爭的基本知識,了解解放軍戰士的人生追求和苦樂觀;二看是學生親眼目睹軍訓部隊官兵那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甘愿吃苦受累和任勞任怨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道德品質;三聯系就是聯系自己思想實際找差距、定方向,向解放軍學習,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把個人前途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第三,突出高年級學生的自我養成教育,講求教育效果。學校要注重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發展,著重抓道德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大力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奉獻精神,讓學生在各種教育活動中體驗道德情感,培養道德意志,養成具有知行統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袁相武,鄒本仁著.全民國防教育[M].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9.
[2]袁元,鄭航著.德育原理[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9.
[3]趙榮主編.軍事課教程[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7.
[4]胡樹祥.如何理解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J].《中國高等教育》半月刊,1999,(20).
[5]張曉兵.試論國防教育與德育的整合[J].江蘇高教,2000,(2).
[6]趙豫林.高等學校要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上發揮重要作用[J].高校理論戰線,2003,(4).
該文系作者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高校國防教育基地建設研究》相關論文。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