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榮辱觀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著與社會主義榮辱觀不相匹配的問題。因此,加強大學生榮辱觀教育,突出實效性,必須構建四位一體的“全員育人”機制;實行“雙主體”、“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 榮辱觀 教育模式創新
根據對河北高校大學生榮辱觀現狀調查結果分析,大學生榮辱觀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著與社會主義榮辱觀不相匹配的問題: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強調個人本位、誠信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問題較突出等。
一、制約大學生正確榮辱觀因素分析
(一)現實道德環境的缺失化
目前,我國缺少比較完善的道德教育環境。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第二,傳統倫理道德在多元價值觀的沖突和碰撞中受到挑戰,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體系和評價標準尚未建立。第三,網絡的開放性、國際化,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網絡中的文化垃圾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消極影響。第四,家庭教育方面重智輕德的問題也普遍存在。
(二)道德教育主體的單一化
人們習慣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學校是教育的主體,但學校不是也不能是唯一的主體。道德教育主體的單一化,使得無法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種德育合力,無法發揮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的聯動性。在社會大環境、家庭小環境的不良影響下,學校德育教育就顯的空洞、蒼白和無力。
(三)學校道德教育的傳統化
傳統的道德教育實踐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重專業知識學習,輕思想道德修養。一方面,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不把德育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忽視德育教育的實效性。第二,重共性輕個性。不能從個體學生自身的實際出發,缺少針對性。學生個體在思想政治水平、生活方式、民族習慣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甚至不同年級以及同一年級不同時段也存在較大差。第三,重灌輸輕引導。教師和學生之間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學生被要求無條件地接受學校的教育管理,缺少必要的引導,學生的自主權得不到尊重。第四,重理論,輕實踐。明榮知恥,重在實踐。輕實踐最終造成知行不一、知行脫節。第五,重說教,輕方法。道德教育的方法、方式,缺少有效的創新。
二、榮辱觀教育模式創新
(一)構建三位一體的“全員育人”機制——家庭、學校和社會
1.家庭教育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起點
從某種程度上,一個人的思想意識、榮辱觀念是一個逐漸養成并通過行為習慣逐步深化的過程,應該從小開始。所以,家庭對一個人產生的影響是最先發生的,無疑有重大的啟蒙價值。如果第一步沒有積極、健康、向上地對孩子進行引導與培養,等到他們步入成年人的行列,這時無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無論是思想意識還是行為習慣都已經基本形成以后,要想改變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家庭因素影響。
2.學校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主渠道。
如果說家庭對孩子的榮辱觀教育側重于思想道德品質和日常行為規范方面的話,那么,高校對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更應注重思想政治領域。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新方案的貫徹落實,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充實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另外,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的教學,都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求真務實、艱苦奮斗、勇于探索的精神。要把榮辱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學校的規章制度、師德建設、網絡平臺、日常管理、校園文化、同學交往、學術文體等活動中,融入到每位教師、每位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教育合力,實現長遠效果。創新教育方式,選擇那些受到學生歡迎、形象生動又能起到很好教育效果的形式,尤其是學生參與程度較高、互動行為較多的活動。例如,事跡報告會、榮辱問題辯論賽、身邊的校園攝影圖片展、看場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等,突出實效性。
3.社會為榮辱觀教育提供良好的輿論和制度保障
首先,從社會輿論方面,我們要相信包括榮辱觀在內的基本的健康的世俗倫理仍然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真正能感動他們的是那些為親人、為他人、為集體、為祖國奉獻愛心、甚至犧牲生命的人們。所以社會輿論應該大力保護、提煉、升華這種存在于當代中國人生活中的這種質樸的道德資源。其次,從社會制度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榮辱觀教育還必須與法紀相結合,以法紀作為保障,以社會公德為底蘊制定法律規范,把社會公德的法紀化與樹立、落實社會主義榮辱觀相結合,既強化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又促進社會公德的普遍遵循。
(二)實行 “雙主體”、“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1.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服務意識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而學生個體思想品質、個性、心理和生理的狀況千差萬別,各自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導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學生工作面上的共性教育和點上的個別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談心活動,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管人,以教育者自居,讓人服從的思想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服務意識,一切為學生利益著想,了解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是什么,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以平等相待、以理服人、雙向溝通的方式,創新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2.積極實踐學生的“自我管理”
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權利應當得到充分尊重和維護,他們作為教育活動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應當得到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應當得到充分張揚,他們的學習潛力、潛質應當得到充分挖掘。積極實踐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不斷培養、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自我管理”實質上是一種民主的、開放的、人性化的管理,它更加有利于實現學生成才的目標。
3.突出學生在實踐中的“自我教育”
通過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一方面,要通過加強黨團組織和班級的自身建設;通過營造團結和諧、互助友愛的學生社團、社區文化,培養和鞏固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另一方面,要通過廣泛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勤工助學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工作,創造各種條件使大學生密切聯系群眾、經常深入群眾、熱忱服務群眾,幫助他們認識到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也是大學生鍛煉成長的有效途徑,促使他們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人民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幫助他們了解國情,明確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牢固樹立熱愛祖國、忠于祖國、報效祖國的崇高信念,努力學好本領,為投身祖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大業做好準備。
資助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編號:06030100)
(作者單位:河北女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