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具有特定教師職業背景的專業學位,主要培養面向基礎教育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教育碩士的培養需要正規、系統、高水平的教學管理相之匹配,現有的教育碩士培養還有欠缺的地方,現對教育碩士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活動和學位論文兩方面進行深入的剖析,提出提高教育碩士培養質量的新方法。
[關鍵詞]教育碩士 培養質量 培養方法
1996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決議設置教育碩士專業學位(EDM),并于1997年開始招生試點工作。在短短幾年時間里,EDM教育已得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領導及廣大中小學校教師的普遍關注。EDM教育招生人數逐年增加,1998年全國招生人數為1490人,2000年為3700人,2003年已增加到6970人,累計錄取已達到2萬余人。
為貫徹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加快遼寧西部中小學教育師資和管理隊伍的建設,提高教育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素質,我們學院2004年特設置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短短幾年的教育碩士培養,我們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教育碩士培養的過程還存在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得以改進,怎樣才能提高教育碩士的培養質量,是我們今后的工作重點,也是教育碩士培養過程的關鍵之處。
一、教育碩士培養的意義
教育碩士培養目的是加強基礎教育骨干教師隊伍的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批政治、業務水平較高的基礎教育骨干教師,面向基礎教育教學的管理人員。十七大的會議精神明確表明,提高基層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整體的教育水平,是今后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工作方向,而開展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專業正是符合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推動高等師范學校學位工作進行結構調整,加大為基礎教育服務力度的重要舉措,對培養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骨干教師,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育碩士生的基本特點
教育碩士學員的來源主要是中小學一線的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他們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教育碩士具有年齡差距大,知識水平高低不等,學院所學學科與實際工作崗位不符等特點。掌握教育碩士的特點對于我們提高教育碩士的培養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1.教育碩士學員年齡差距較大是一個最大的特點
2004級的教育碩士中,最大年紀已經48歲,是某學校的副校長,而最小的僅僅24歲。因此,教育碩士在年齡結構上差異大,職業身份懸殊是教育碩士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教育碩士學員年齡差異較大,一部分年輕學員由于知識結構合理,往往能很快接受和理解授課內容,教學效果好,而一部分年齡偏大的學員,由于知識結構的老化,對新知識接受和理解能力也較差。這樣,知識的掌握參差不齊,一部分學員就要滯后,這對于教學造成很大的困難。
2.教育碩士學員之間社會地位懸殊是一個較大的特點
他們來自不同地區的教育崗位,有的是學校的中層干部,有的是在教學一線的農村教師,他們的學習帶有明顯的個人目的,有的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有的則是通過教學碩士提高自己的學歷層次,所以,對學習的認真程度也不盡相同,另外由于每位學員實際工作強度的不同,對于學習的投入也有很大的差距,這些都是造成教育碩士培養質量長期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以上兩點是教育碩士的重要的特點,也是教育碩士培養必須克服的兩個不可避免的困難,我們怎樣調動教育碩士學員學習的熱情,是今后教學管理的重要工作。
三、培養學校對教育碩士的培養誤區
1.培養目標定位過低
在一些教育碩士培養院校看來,教育碩士的招生實際上是為其增加一個碩士點,把培養教育碩士看成其開辟創收的新渠道。甚至把教育碩士培養錯誤地看成是教師的普通繼續教育,是教師提高學歷學位的一種簡單的形式上、政治上的需要,這無疑在招生、培養上具有了強烈的功利性。因此出現盲目擴招,降低錄取標準,縮短脫產學習時間,異地辦學和導師授課敷衍了事,論文指導不認真等現象,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問題了。
2.培養目標定位過高
一些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領導把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定位為教育家。這種理解和要求不僅不現實,而且是錯誤的。這必將使教育碩士培養誤入“精英”骨干教師的特權培養,從而限制和挫傷普通教師報考的積極性。這與我國教育碩士培養目標即“主要培養面向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層次人才”不符,在實踐中也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四、通過實踐活動提高教育碩士工作能力
教育碩士的學習目的就是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針對教育碩士的學習目的,培養單位應該加大對教育碩士學員實踐活動的考核力度,教學單位應該對每一位學員制定一份詳細的培養方案,每一位學員從入學開始都有一份培養手冊,這樣做到及時對學員進行跟蹤調查,培養單位會根據培養手冊的具體安排對教育碩士學員進行有目的的學習指導,學員也會根據手冊所列項目,對自己的實踐活動作出初步的計劃,使教學實踐活動真正落實到每位學員的學習中。培養單位應與工作單位聯合起來一同進行教育碩士的培養,指定學員定期進行教學實踐的活動,包括教研室的活動,教改交流和學校之間的學術活動,使學員在短短的教育碩士學期期間,能夠較好地完成教學實踐活動。
五、通過畢業論文提高教學管理
學位論文是教育碩士教學管理的最后的教學環節,也是教育碩士綜合素質的全面體現。教育碩士的學位論文的質量可以全面地衡量教育碩士培養的效果,也可以從側面體現出教學單位的教學管理水平,所以培養院校必須重視論文工作的過程管理。
教育碩士的培養方式決定了教育碩士的集中學習時間有限,在有限的時間里不能開設所有統招研究生課程,一些知識的掌握都需要在學位論文中得到學習,所以學位論文的撰寫也是對教育碩士培養的最后環節。教育碩士培養的好壞,學位論文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所以怎樣通過學位論文提高教育碩士的管理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論文選題工作是學位論文最重要的環節,論文的選題要前沿新穎,又不能脫離實際工作,所以導師組要認真指導學生進行選題,在選題之前認真對現有的文獻進行查新,避免選題重復,走彎路。提倡選題與教學工作結合起來,指導教師的科研成果容納到學生的學位論文中,使教育碩士的學位論文達到一定的層次。學員要求能夠了解到學員論文撰寫的整個過程,嚴格監督“選題—開題—論文撰寫”的程序。要完善論文答辯制度和對論文評價方法的控制,做好答辯工作和論文綜合評定工作。
總之,教育碩士的培養目的是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業務能力,而實踐教學活動和學位論文這兩個教學環節正是考核學生的實際業務水平,所以這兩項工作也是各培養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們應該對這兩項工作嚴格把關,提高教育碩士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毅. 人性地對待貧困生[N] . 中國青年報,2005-2-6.
[2]范玉輝,周先進.對在職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思考.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7):200-201.
[3]蔡文峰.對教育碩士培養中的五個問題的分析.池州師專學報.2007,(6):82-83.
(作者單位:遼寧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