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以學習和研究相結合為核心的“教學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內涵,從構建適應“教學研究型”教學的課程結構、實施“教學研究型”教學方式、推進以“SRP”計劃為主要內容的課內外溝通融合的教育和培養方式等方面,介紹了近幾年石河子大學教育改革中探索將學習與研究融入教學全過程、教學模式的初步認識和實踐。
[關鍵詞] “SRP”計劃 教學研究型大學 認識和實踐
石河子大學十分關注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構建具有研究型大學特征的教學體系,廣泛實施創新性教育。石河子大學目前是一所教學主導型大學,在邁向創建一流大學的努力中,逐步形成了“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模式,其中“教學研究型”是核心。教學研究型大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不但應對科學技術進步作出突出貢獻,在教學方面也應富有特色,成為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所謂“教學研究型”教學,至少具有以下內涵:實行教學與研究的有機結合;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有機結合,學生有機會參與研究工作,接觸科技前沿,形成探索未知的視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一種基于研究探索的學習模式,或者說是以研究為本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一個發現世界、探索世界的寬松環境,提供研究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創新的欲望;以學生為主體,支持學生個性的發展,在教學科研結合的氛圍中,教師和學生間才有相互交流,師生互動。創新教育,要做到全面實施,真正成為一種可持續的、有效的教育方式,而不只是停留在一些局部的、零星的、微觀的個別環節的改動,或者作為一種時髦,對個別學生進行的一次性改革試驗,或者作為第二課堂活動的一個“亮點”。也就是要把創新性教育由若干個“點”擴大到一條“線”或一個“面”,融入教學全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強調學習和研究結合的“教學研究型”模式就是面上的創新教育。我們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只是針對少數“天才”學生,實施創新性教育,是基于以下認識:無論是心理學的實驗研究,還是教育家的科學論證,都向我們揭示,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并不是少數杰出人才所獨有,它是人所共有的潛能,在合理的教育與培養下,就可能在每個身心健康的肌體上得到發展和實現。教育的責任就在于把潛在的創造力誘導出來、開發出來,賦予每個身心健康者以創造性。這一點需要通過教學過程的優化來體現。
關于“教學研究型”模式的具體內容,近幾年在我校的教育改革實踐中,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在以知識經濟為特點的現代社會,學生的創造性除了通過教學計劃內的課程教學、實驗、實習等過程加以培養外,還必須借助課外的各種創新實踐活動加以豐富和深化,使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向多渠道、開放式、規模化發展。以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為代表的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中具有發展學生個性成長的特殊功能。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桎梏,消除兩個“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界墻”,將以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為重要內容的創新教育,逐漸納入到正規的教育教學體系中,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方位培養創新精神的氛圍、環境、機會。
新的培養方案在壓縮課內學時的同時,大力加強了第二課堂的建設。發展多種形式的課外科技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推動兩個課堂為一體的教育和培養方式,將學生在第二課堂各類實踐活動中體現的能力和素質狀況以提供成果(包括論文) 的方式納入課內人才培養和教學評價體系,在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骨干人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第二課堂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體系主要包括大學生研究計劃(Students ResearchPlan, 簡稱“SRP”計劃) 和校內外各類學術科技競賽。
“SRP”計劃是突出創新培養的研究計劃和教學項目, 是為加強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而設立的,參加對象主要為二至三年級的本科生,在校二至三年級本科生均可申請立項。
“SRP”計劃項目主要有2個來源:一是教師的科研項目,二是同學對生產和流通領域的實際調研。課題的要求首先就是在項目執行的各個環節具有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明確的思路。它的實施形式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課外科技與人文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項目。“SRP”計劃實行導師和同學雙向選擇, 與課堂教學相比, “SRP”計劃項目中涉及的知識領域更廣泛。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敢于懷疑的批判精神。學生能做到“以我為主”,進行調查研究、查閱文獻、分析論證、制定方案、設計或實驗、分析總結等方面的獨立能力訓練。導師要發揮好主導作用。
為保證“SRP”計劃有效實施,學校專門成立了校、院兩級指導工作組,負責項目的整體規劃,并制定了項目審查、檢查、驗收、評價等相關標準和規范,對項目實施的整個過程進行管理。
幾年來,在指導小組的領導和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計劃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學校對“SRP”計劃的投入力度也逐年加大。從2003 年至今,已設立“SRT”項目1000余項,參加學生人數約3000 人次。
各種學科競賽是實現創新成果競爭交流的有效載體,我校的學生科技賽事歷經數載而不衰。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成體系、上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發展,營造了濃厚的科技與學術環境。目前全校已經形成了以“挑戰杯”為主的系列創新賽事,該競賽體系包括學校“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展覽、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學術報告會、人文與社會科學學術報告會,以及覆蓋全校各學科群的結構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機械創新設計競賽、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競賽。每年我校參加的“挑戰杯”學生科展,成為一個亮點,每年都有多個項目獲獎。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學術報告會和人文與社會科學學術報告會分別于上半年和下半年舉行。同學利用課余研究的時間,讀書、研究、思考、交流,有理論、有調查、有研討、有前瞻,從選題到結題直至提出學術報告,主要依靠學生自己。選題涉及廣泛的領域,其中許多是非本專業的跨學科研究,有的還努力嘗試從科學與人文的綜合上實現認識的突破,還有的同學對老師的某些觀點提出了挑戰,表現了難得的探索精神與理論勇氣。這一競賽體系在內容上與專業學習緊密相連,在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每年都吸引了許多名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廣大學生的創新成果提供廣闊的競爭交流舞臺。
為鼓勵師生積極參加第二課堂各類實踐活動,學校制定了相關政策,積極推動各項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與課內教學的結合,促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融匯。“SRP”項目結題后,學生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同時,一些學生的畢業論文內容從“SRP”計劃項目中選題。有些“SRP”項目達到一定水平和工作量。對其它各類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SRP”取代某些課程設計計劃項目, 通過對活動項目評估,符合“SRP”計劃要求、學術水平合格的項目同樣獲得學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熱情,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與課外課程的考評成績;而《藥用植物學》課程更是將中藥研究的參賽及技術指導直接納入到了教學環節中。這些科技創新活動的優勢,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使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得到了最根本的保障。這些活動的持續開展,營造出學術上自由討論,創新思想火花迸發,科研新成果不斷涌現的良好氛圍。積極投身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努力探索未知世界在校園內已逐漸蔚然成風。
推進“教學研究型”模式,廣泛開展創新性教育,實質上是同一個問題。這一教學模式的改革,必然伴隨著深層的教育思想觀念,尤其是教育管理觀念的轉變,也將牽動教學領域以外多方面的管理機制改革。我們相信,只要學校各個部門協調配合,新的“教學研究型”模式將展現良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匯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SRT項目總結材料[Z].清華大學.
[3]The UROP Directory.M.T.1993-1994.
[4](美) 馬斯洛著.許金聲等譯.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5](美) 杜威著.朱經農, 潘梓年譯.明日之學校[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6]劉衛平.創新思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7]肖云龍.創新教育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1.
[8]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1999.
基金項目:石河子大學SRP項目;石河子大學“263”青年老教師資助計劃;教育教學改革立項(D060437)。
(作者單位:新疆石河子大學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