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素質是指人在認知、情緒、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識、價值觀及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素養。大學生在求職擇業時,不僅應具有精湛的業務能力、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就應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促使大學生更加熱愛所選擇的職業,獻身職業,有所造就。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 求職擇業 心理素質
大學生求職擇業,不僅應具有精湛的業務能力、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還應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這種素質不僅可以使大學生在擇業期間,保持良好的心態,適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就業順利完成, 而且使自己在新的工作環境中盡快成才。同時,良好的心理素質還可以促使大學生更加熱愛所選擇的職業,獻身職業,有所造就。
一、大學生在求職擇業中應具備良好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指人在認知、情緒、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識、價值觀及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素養。它是在環境的熏陶下,個體經過長期的修養,逐步內化出的一種心理結果。良好心理素質標志主要在于智力正常、情緒穩定、意志健全、人格統一、人際關系和諧、行為適度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有益求職中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大學生求職的各個環節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大學生擇業目標的合理確定;有利于擇業目標的正確實施;有利于擇業目標的順利實現。同時,良好的心理素質還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后盡快適應職業,縮短適應期。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掌握知識,開發智力。掌握知識,用社會需要的知識豐富自己,才能見多識廣,高瞻遠矚,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質水平。智力與知識密不可分。智力是通過學習活動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它反過來影響知識技能的掌握。人的智力通過知識的加工表現出來,在加工的過程中發展完善。要開發智力就要努力培養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注意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2.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對智力因素而言的,它主要指個體的情緒、意志、人格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出事業成就的必備條件。培養良好的非智力素質,就要努力培養良好的興趣、良好的情緒情感、良好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積極的價值觀。
3.維護和增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各種環境中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大學生要維護和增強心理健康,就要學會科學用腦,自覺控制和調節情緒,提高耐挫折的能力。最根本的還要從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入手,加強思想修養,加強人格品質的鍛煉。
二、大學生在求職擇業中應學會心理平衡,樹立“雙向”概念
人生在世,挫折與磨難在所難免。無論是在大學生活中,還是將要涉及的工作分配問題上,都會有不順心的一面出現。社會因素的復雜性和“雙向”擇業的競爭激烈化,都無疑對我們的大學生在心理上作一個考驗。如何保持正常的心理,隨時在不平衡中求得相對的平衡。這里不妨給大家介紹幾種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好經驗。
1.升華。當個體出現一些不能為社會所允許和接納的動機、欲求與行為時,強烈的沖突可能使得個體將自己的心理能量導向比較崇高的方向,使之符合社會文化和社會規范的要求。
2.補償。大學生個體在某一方面的缺憾或不幸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優勢的發揮來彌補,使自己獲得成功。比如,我們有些學生在專業上不能與優秀學生相競爭,則在工作能力、組織能力方面超越他們,讓用人單位樂于接受使用。
3.文飾。有句成語叫文過飾非,文、飾表示掩飾,過、非表示錯誤,解釋為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這在心理學方面稱為自我安慰,維護個人的自尊和心理平衡的一種防御機制,不失為一帖良藥。
當代大學生應在激烈的擇業競爭中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及時調適自己的心理沖突,把自我價值同社會價值緊密結合起來。
三、大學生在求職擇業時調整期望值,確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歷來被社會譽為“天之驕子”,踏入高等學府的自豪感使他們自恃甚高,對未來充滿了種種美好的憧憬,意欲一展鴻鵠之志者比比皆是。然而,大學生中,每個個體的實際情況又不盡相同,他們的興趣、氣質、能力各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每個人的發展機遇和他們各自先天的許多東西往往有著巨大的聯系。一個不具有綜合領導和管理才能的人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成為一名出色的勞模,但若將之放在經理的位置上,他可能導致整個企業破產。因而,正確認識自我,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另外,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自身條件具備外,還需要外界許多客觀因素上的配合和協調,覺得自己具備領導才能便希望一畢業就能坐上總經理的寶座,搖身成為洛克菲洛式的巨子是不現實的。心理定位越高,失望的可能性就越大。故唯有正確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優缺點,保持合理的期望值,才會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平衡。
當前,市場經濟大潮奔涌不息,其間難免有許多腐敗的沉渣泛起,如金錢至上觀念和享樂主義觀念等。這些都不應當污濁當代大學生的心靈,影響正確的擇業行為。如果我們僅僅沉溺于低層次的生物、物質性需要,就會變得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并會經常糾纏于利害得失的圈子中。追求和發展高層次的社會性、精神性需要,才會超脫種種世俗的煩惱和功利名祿,不斷得到精神上的愉悅享受。
還有一個正確對待職業分工的問題。只要是體現了你對社會創造價值的職業,便是適合你的職業。除了職業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外,還應看到職業多方面的價值,采取全方位的職業選擇姿態。更何況,“一次定終生”的傳統就業觀早已被打破,職業流動意識明顯增加,即便不能“一步到位”,市場經濟下的就業體制還是為我們準備了很多機會。2004年是高校擴招后畢業的第二年,其畢業人數為280萬,比去年增加68萬。全國畢業生就業形式十分嚴峻,對學生提出“先就業,后擇業”。因而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完全不必過度地煩惱和緊張。
四、大學生在求職就業中應加強指導,提供必要的關懷
首先,社會要努力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擇業環境,盡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擇業機會,并盡快完善和規范畢業生就業市場,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競爭機制。這是對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進行社會調適的最有力的措施。
其次,學校要大力加強就業指導和心理咨詢工作。一些學生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就業政策不了解,盲目擇業,造成心理失衡。因此,學校作為就業制度改革的主體,要加強就業政策指導,廣泛深入地宣傳就業制度改革的方向、步驟和內容,以及當前就業政策、供求形勢等,使學生熟悉這些政策和規定,以便使他們能夠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對號入座”。
另外,家長和親友要主動關心大學生擇業期間的心理狀況,積極配合學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緩解那些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促使他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度過求職擇業階段。
(作者單位:黑龍江哈爾濱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