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美國家的碩士生學制現狀對我國碩士生學制的改革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一些高校的碩士生學制朝兩年制的方向調整,這種調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我校在學習國內外學制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本校學科特色,于2002年全面實行碩士生以兩年為主的彈性學制。本文主要從科學修訂培養方案、強化過程管理等方面對闡述我校以往培養模式的改革,以適應新學制與新形勢的要求,從而充分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彈性學制 培養質量 課程設置 培養過程
大多數歐美國家碩士學位是高等教育中的過渡性學位,學制1~2年,學生獲得碩士學位后可以選擇攻讀博士,走學術研究的道路,也可選擇直接從事專業工作,成為應用型人才。歐美等國家的碩士生教育已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證明符合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的發展對碩士這一層次的人才需要。在國際化背景下,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使我國碩士生教育盡快與國際接軌,而實施碩士生學制“三改二”正是我國碩士生教育為實現與國際接軌而邁出的第一步,符合國際人才培養的趨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社會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而兩年制的碩士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出一批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型和復合型研究生,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些高校根據各自學科及專業的特點,先后在部分學科專業中進行改革,試行學制為兩年的碩士生培養模式,我校于2002年開始采用兩年制培養碩士生,經過近5年的實踐,為充分保證碩士生的培養質量,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修訂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
在進行碩士生學制改革的工作中,我校通過深化研究生教學改革,優化碩士生課程設置和知識結構,進一步完善對培養過程各環節的質量管理,實現縮短培養年限而不影響碩士生的培養質量。
1.彈性學制
它為了滿足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能完成同一目標的學業要求而采取的一種靈活的教學管理措施。碩士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論文進展或者自身經濟條件等具體情況向學校提出提前或推遲畢業的申請,碩士生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通過規定的答辯就能畢業。實行彈性學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能夠使碩士生培養質量得到充分的保證,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碩士生知識結構的改善提供保證。實行彈性學制,學分制是基礎,以是否修滿總學分作為學生能否畢業依據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學分制的核心是選課制,即學校開設足夠數量的、高質量的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學生在修完本學科規定的必修課程后,可以根據社會需要和自己的發展意向跨專業、跨學科自主選擇課程,學習各學科的理論、技能和方法,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這樣就使各學科的優勢互補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對改善碩士生知識結構、提高碩士生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為保障論文質量創造條件。論文質量是碩士生培養質量好壞最為充分的體現,而彈性學制的實施為保障論文質量創造了條件。例如有的學生論文質量確實不夠高,他的學習時間還可以被延長直到滿足答辯條件為止,這樣導師和答辯委員會也不會因為怕影響學生“按時”畢業而讓學生勉強過關。與此相反,一些能力較強、基礎較好的學生,也可不必因為擔心時間不夠而避開選擇一些涉及本學科前沿且具有挑戰性的課題,他們可以申請延長學習時間,即兩年或三年只是一個基本的學習年限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學校的有關規定對學習年限進行適當地縮短與延長,這樣就為碩士生做出創造性成果、承擔風險選題、向科學前沿沖擊提供了必要的時間保證。
(3)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大大調動了碩士生學習創新的積極性。人與人在智力、水平、能力、追求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忽視這些差異,將不同的學生放在一個統一的模子里去錘煉,其結果必然是沒有特色,沒有創新性,只有承認這些差異,在強調同一質量標準的前提下,允許不同的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學習年限。這樣學生就有了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去根據各自情況安排和設計學習計劃,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創新的積極性為學生的成才和發展提供最大可能的廣闊空間。
總之,實行彈性學制,對碩士生實行分類要求,分類擬定培養方案,分類指導是碩士生學制改革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確保碩士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2.培養時間的分配
隨著培養時間的縮短,課程學習、導師指導、科學研究和學位論文等培養過程的安排也變得更為緊湊,從而引發各個培養環節的銜接問題。我校把一學年分為四個小學期,即10周左右為一個學期。碩士生將課程學習時間從原來的2學期減少到1.5學期,即在0.75學年內完成課程學習。并在每年的6月底至9月中旬,多出的一個為期八周的暑假短學期 “summer school”,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以上措施,主要為了縮短學時,減輕課堂教學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我發展。在1.25學年內進行論文工作,導師可為碩士生提前安排論文題目,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程學習,這就使得兩年制碩士生的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互相交融,相得益彰。
3.課程設置
為了培養研究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充分體現碩士研究生的層次特點,我校對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在課程設置上達到有所兼顧、區別、側重,并瞄準國內、國際參照系,科學、規范地開設課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體現課程設置的高、新、精、深的特點。兩年制碩士生課程體系既要克服三年制碩士生課程設置中重復、陳舊、銜接不當等缺點,又要不斷調整和改革,根據不同學科專業來凸現其培養目標和培養特點,這需要做出相當大的變動。通過對研究生課程進行凝練,我校從以往的1200余門課程壓縮至800余門,對研究生課程進行逐個排查,從內容上使其具有足夠的寬廣度和縱深度。還鼓勵各學科提出若干門核心課程,使得該學科更具有我校的特色,在國內同等院校更具競爭力。在今后的教學中還將進一步精簡,對課程進行動態管理,淘汰舊課程,扶持新課程,實現課程的優勝劣汰和新陳代謝,進一步使本校開設的課程更具科學性、前沿性,符合學科發展與時俱進的要求。
二、強化培養過程的管理
學制的改革是大勢所趨,但在改革的態度上一定要慎重對待,要加強培養各個環節的管理,這關系到整個研究生教育質量問題。
1.完善研究生培養質量管理體系
在國家招生政策的統一要求下,依照學科專業特點、生源特點和培養特色對招生進行分類指導,優化生源結構。加強培養質量的過程監控,即在預定的培養目標下,將培養過程劃分不同階段,在培養方案、培養計劃、課程教學與考核、中期考核、學位論文制度等方面提出培養要求,制定保證培養活動實施的具體措施。
2.科學有效的編排碩士研究生課表
我校兩年制培養方案中規定研究生在攻讀學位期間,所修課程的總學分要達到28-30學分,其中必修課程14-16學分,必修環節2學分,其余為選修課學分。為了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加強研究生的綜合業務素質,我校推出公選課供學生選擇。兩年制碩士生課程學習時間為0.75年,實際有效排課時間僅有三個時間段,即學生入學后第一學期的前10周(稱為第一小學期)、第一學期的后10周(稱為第二小學期),第二學期的前10周(稱為第三小學期)。我們將課程合理分配到三個時間段,減少課程沖突,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我校并已較成功地應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統,從而提高管理水平,節約工作人員的寶貴時間,使得對研究生的管理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3.在實行小學期制,0.75年完成主要課程學習的同時,學校按學科群、課程群投資建設了研究生公共基礎實驗室,強化動手能力、實踐技能、綜合集成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視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改革,將能力提高融于課程學習之中,為進入科研夯實基礎,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小結
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不是被動地適應,而應該是主動地去適應,為推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在教育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只有提高其利用效率,爭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適應和滿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這樣才能達到我國的教育目標。本校在發揮研究生教育系統內部調節機制來完善系統自身的同時,對現有碩士生的培養目標重新定位,相應縮短碩士生學制,更好地滿足社會各方面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任兵.從研究生教育質量觀看兩年制碩士生的培養質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10.
[2]周葉中,胡甲剛.實行彈性學制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3]許為民等.碩士生學制的國際比較與改革借鑒[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11.
[4]陳聞,蘇平萍.二年制碩士生培養模式試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
[5]碩士生學制縮短是為打造實用型人才[N].中國青年報,2004.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