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品說”是丹麥語言學家奧托·葉斯丕森在其名著《語法哲學》當中提出的學說,曾對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語法研究產生較大影響。王力先生全面的接受了“三品說”,并把它運用到漢語語法分析的實際當中去。本文從詞類與詞品的關系、仂語和詞品的關系、句子成分的品級三方面介紹王力先生的“三品說”,并作簡要的評析,以期為語法學習者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三品說” 詞類 仂語 句子成分
“三品說”是丹麥語言學家奧托·葉斯丕森在其名著《語法哲學》當中提出的學說,曾對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語法研究產生較大影響。王力先生全面的接受了“三品說”,并把它運用到漢語語法分析的實際當中去。他在《中國語法理論》(商務印書館,1984年)《中國現代語法》(商務印書館,1985年)和《漢語語法綱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三部著作中,對詞品的定義、詞類與詞品的關系、詞品說的價值、詞品的適用語言單位等方面做了詳細的論述。本文將從詞類與詞品的關系、仂語和詞品的關系、句子成分的品級三方面介紹王力先生的“三品說”的運用情況,并作粗淺的評析。
一、詞類與詞品的關系
關于詞類,王力先生劃分詞類是從意義出發,在《中國現代語法》中,他對詞的分類是:
理解成分:實詞,名詞,數詞,形容詞,動詞(包括助動詞)。
語法成分:半實詞,副詞。
半虛詞,代詞,系詞。
虛詞,聯結詞,語氣,記號。
關于詞品的定義。王力先生在《中國現代語法》中給出的定義:“凡詞在句中,居于首要的地位者,叫做首品。凡詞在句中,地位次于首品者,叫做次品。凡詞在句中,地位不及次品者,叫做末品。”
關于詞類與詞品的關系。 先生認為“詞類是每一個詞獨立的時候所應屬的種類;詞品是詞和詞發生關系的時候所應屬的品級。”并且認為詞類與詞品有一定對應關系:“某一類詞和某一詞品特別相宜,而另一類詞則否”。(《漢語語法綱要》)這種對應關系,在三本著作中,都有論述,現歸納如下:

由此可見,詞類與詞品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而從作者在書中所舉的例子來看,詞品與句子成分也也有一定的的對應關系。首品可以做主語、賓語、中心語,(首品用-標示,下文中次品、末品相同)如,雞啼。次品可以做謂語、定語,如,棉花輕。末品可以做狀語、補語,如,大吃一頓、熱死啦。可以看出,王力先生將詞品作為詞類與句子成分的橋梁。
二、仂語與詞品的關系
關于仂語,他的定義是:“凡兩個以上的實詞相聯結,構成一個復合的意義單位者。” 他從三品組合的結構關系,將仂語分為主從仂語和等立仂語,其下又分小類;按三品與其它修飾成分的聯結,區分出了復雜的仂語。主從仂語是指“凡仂語,其中有一個中心詞者” 。等立仂語是指“凡仂語,系同品組合者” 。按所組成的仂語的性質分為首仂、次仂。首仂是指“次品加首品等于首品者,叫做組合式。由組合式構成的整體” 次仂作者沒有直接定義,但在書中提到兩種:一是次品加首品等于次品的仂語,一是末品加次品構成的仂語。
主從仂語又可分為次品和首品聯結、末品和次品聯結、三品聯結三大類。次品和首品聯結,又可分為兩種:
(1)次品加首品為首品。如,小牛。
(2)次品加首品為次品。如,種田。
次品和首品聯結,又可分為兩種:
(1)末品在前。如,微笑。
(2)末品在后。如,拿起來。
復雜的仂語又分:
(1)首仂和別的詞或仂語連接。如,詩人妙語。
(2)次仂中,動詞后的次品可以被修飾。如,說大話。
(3)次仂語受否定副詞修飾。如,不很好。
三品聯結也是復雜仂語,是指“末品修飾次品,其所構成的次仂再修飾首品” 。如,最強的國家。
等立仂語又可以分為兩種:
(1)首品加首品,如,父母。
(2)次品+次品,如,高大。
三、句子成分的品級
這里說的句子成分,是指句子形式和謂語形式。句子形式是指“連系式,不論其是否成為一個完整的句子”,謂語形式是指“復雜謂語,不論其已否變為謂語的一部分”。句子形式分和謂語形式均分三品,并且它們的品級與其功能相聯系:
(1)首品句子形式適用于目的位的,如:
我們不知道張先生來。
(2)次品句子形式總用為修飾品,如:
昨天看了一本思想很新的書。
(3)末品句子形式是“主從句的從屬部分”“作用在于修飾主要部分” 。如:
你死了,我做和尚。
(4)首品謂語形式可在主語或目的位,如:
吃個雙分子也不為過。
我不喜歡賭錢。
(5)次品謂語形式加于首品前,起修飾作用,如:
這是洗干凈了的衣服 。
(6)末品謂語形式主要是修飾謂語或全句的,如:
我到上海去。
除了怡紅院,也竟有這么一個院落。
由上文可以看出,王力先生為解決詞類與句法成分的復雜關系,引進了三品說,詞品是詞類與句法成分的橋梁。詞品與句法成分的關系相對較為清楚簡單,但詞類與句法成分的關系更為復雜,這樣反而隔絕了詞類與句法成分的關系,把詞類問題完全推給了字典,從這一點來說“三品說”無疑失敗的。“三品說”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是:“品”并沒有客觀依據,隨意性強,人為的分主要的、次要的;比如說主謂結構中將主語定為首品,謂語定為次品就很沒有道理。但是“三品說”的運用也有優點:對詞、仂語、句子成分區分三品,認識到詞組可以充當句子成分,并且在一定程度揭示了所說明對象的層次,這在語法學上無疑是一大進步。盡管王力先生已經放棄“三品說”,但“三品說”的優缺點還是值得我們借鑒和關注的。
參考文獻:
[1]奧托·葉斯丕森.語法哲學.語文出版社, 1988.
[2]朱媞媞.呂、王、高三家早期詞類研究之比較.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2,3.
(作者單位:廣東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