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種生產理論是馬克思晚年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做出的新闡釋。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它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從生命的誕生到人們在不同制度下的婚姻,不同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歷史時代和社會條件,有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人口漸漸增多,人類漸漸的形成甚至更加完善。可以說兩種生產都對人的形成起著決定的作用!并且透過兩種生產看到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兩種生產理論 生命 人的本質理論
兩種生產理論是馬克思晚年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做出的新闡釋。對兩種生產理論的理解,不能簡單地把它與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進行比較,而是必須將其置于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之中,這樣才能真正揭示其全部的內涵。
一、馬克思的兩種生產理論
兩種生產理論雖然是馬克思提出的,但是它的最終完成卻是由恩格斯闡釋的。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對兩種生產理論給予了系統的闡述:“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勞動愈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愈受限制,社會制度就愈在較大程度上受血緣關系的支配。”
關于兩種生產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以前許多著作中也都涉及過,特別是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們對此作了詳細的論述:“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一開始就進入歷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
“這樣,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這種雙重關系就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生產工具等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人的生產三個方面,或者叫做社會生活的三個“因素”,這三個方面或者社會生活的三個“因素”,可以歸結為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的生產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這三個方面或兩種生產是與人類社會共存亡的,是缺一不可的,并且必將一直伴隨人類存在下去。所以說,人類自身生產是統一的社會生產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沒有兩種生產或社會生活的三個方面,就沒有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沒有人類社會的歷史。但是,在《起源》以前,馬克思恩格斯還沒有把人類自身生產對人類社會的能動作用明確地揭示出來。直到《起源》創作之后,恩格斯才第一次明確地將人類自身生產當作“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
二、兩種生產理論與人的形成
恩格斯關于生命的定義有了一定的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個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圍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斷新陳代謝,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一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恩格斯的這個生命定義實際上是和他關于物質的運動形式的思想是統一的。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恩格斯的生命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質基礎,100年來,這個定義一直是指導人們認識生命的思想武器。
有了生命,人們便開始在社會中進行生產和種的繁衍。而種的繁衍勢必會帶來人口的問題。早有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恩格斯早在被馬克思稱為“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就科學地批判了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對其把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貧困、危機和罪惡都歸結于人口增長快于生產增長的觀點及由此提出用暴力和饑餓消滅過剩人口的解決辦法進行了揭露批判,但同時卻并未否認人口增長與社會發展之間有一定關聯性。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指出:“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后來,當需要的增長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家庭便成為從屬的關系了(德國除外)。”可以看出,此時的馬恩對于人口問題的認識是非常全面辯證的,既從發生學方法考察區分了人口生產所具有的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而且指出人口生產的社會性是處于決定性方面,人口的增長帶來消費的增長反過來又刺激生產。
至于人口問題給社會發展帶來何種影響和作用就要涉及到具體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恩格斯不可能都精確預言到。不過他通過兩種生產理論的研究科學預見到了人類要認真研究人口的發展規律,控制和調節自身的生產使整個社會的發展更加有序和合理。
第一種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與生產的不發達階段相適應。在這個階段,分工還很不發達,僅限于家庭中現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進一步擴大。因此,社會結構只限于家庭的擴大:父權制的部落首領,他們管轄的部落成員,最后是奴隸。潛在于家庭中的奴隸制,是隨著人口和需求的增長,隨著戰爭和交易這種外部交往的擴大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第二種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這種所有制是由于幾個部落通過契約或征服聯合為一個城市而產生的。分工已經比較發達。城鄉之間的對立已經產生,后來,一些代表城市利益的國家同另一些代表鄉村利益的國家之間的對立出現了。在城市內部存在著工業和海外貿易之間的對立。公民和奴隸之間的階級關系已經充分發展。 隨著私有制的發展,這里第一次出現了這樣的關系,這些關系我們在考察現代私有制時還會遇見,不過規模更為巨大而已。
第三種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地曠人稀,居住分散,而征服者也沒有使人口大量增加,——這種情況決定了起點有這樣的變化。封建時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和束縛于土地所有制的農奴勞動,另一方面是擁有少量資本并支配著幫工勞動的自身勞動。
由此可見,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
就《起源》自身而言,在《序言》中,恩格斯認為任何社會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都是以兩種生產為基礎并由它們共同決定的。
另外,恩格斯的兩種生產理論在婚姻中有具體的體現。恩格斯明確地指出,生產力愈不發展社會制度就愈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系的支配,肯定了在史前社會人類自身生產是社會的決定性力量。而生產力的發展又導致組成為國家的新社會取代以血族關系為基礎的舊社會,指明了在人類社會歷史中物質資料的生產對人類自身生產決定作用的取代過程。
恩格斯首先揭示了史前社會人類的婚姻形式及其決定這種形式的內在原因。在史前社會,人類婚姻的基本形式是群婚制,這一時期從最早的毫無限制的性關系的階段開始,直到作為“群婚的最高發展階段”的普那路亞家庭為止。經歷了三種變化形式:“淫游婚”、血緣婚姻和普那路亞家庭。
在《古代社會》中,對這種雜亂的性關系的原始狀態作了具體的解釋:每個女子屬于每個男子,每個男子也屬于每個女子。普那路亞家庭是家庭組織上的第二個進步,這一形式排除了兄弟和姊妹之間相互的性關系,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定的家庭范圍內相互的共夫和公妻。對偶制婚姻是從群婚向專偶婚轉變的過渡形式。
恩格斯通過考察人類的婚姻家庭的變化,揭示了人類的婚姻家庭變化的特殊規律和促使它如此演變的原因。在考察過程中,他始終貫串著兩種生產對社會歷史發生作用的觀點,但是二者的作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起作用的形式和它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因此才有婚姻形式與文明階段的對應:“我們便有了三種主要的婚姻形式,這三種婚姻形式大體上與人類發展的三個主要階段相適應。群婚制是與蒙昧時代相適應的,對偶婚制是與野蠻時代相適應的,以通奸和賣淫為補充的專偶制是與文明時代相適應的。” 恩格斯所論述的兩種生產對社會歷史決定作用是在“有機整體”的意蘊上來論述的,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唯物史觀更為完整的闡述和發揮。
人類產生后,有了婚姻 ,從而使人口在不斷的增多,隨著社會制度的不斷變更,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要求人的發展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從人的全面發展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的活動、關系和需要將日益豐富和復雜,對人自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馬克思說:“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等。”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繼而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明確規定“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社會全面發展是通過人的全面發展來實現的,社會全面發展又能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充分條件從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因而可以說,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就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觀與社會全面發展觀內在統一的新發展觀或新價值觀,就是社會發展要以人為本,社會發展是由人實踐并最終都是為了人自身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意味著我們必須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類思想史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特別是吸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合理內核,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馬克思反對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質,主張從現實的具體的個人去理解人。他認為在考察人的本質、理解人時,“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這樣,就將人不僅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
這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問題的經典表述既是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也為考察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這段話包含著深刻的含義,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首先,人的本質是現實的、具體的。馬克思從分析費爾巴哈入手,將人的本質歸結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觀點。馬克思并不完全否認人類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對將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對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考察人的本質。
其次,人的本質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第一次提出了社會關系決定人的本質的命題,為我們理解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人類在勞動的過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正是在社會關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質。社會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集中體現為階級關系,所以,在階級社會里,人的本質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每個人一生下來就置身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只有在社會關系中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否則,一旦脫離社會關系,喪失社會屬性,就會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樣,無論先天有多么發達的大腦和健全的軀體,都不可能具備人的本質。
再次,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諸多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 “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諸多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說明各種社會關系之間的聯系不是機械的,而是有機的,它們彼此影響、制約、滲透,形成縱橫交錯的統一體。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體現的就是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而不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簡單相加或某種社會關系的重復。這就要求我們用系統的、全面的方法從總體上,從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聯系中把握人的本質;另一方面是指各種社會關系在有機統一的聯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們在決定人的本質方面發揮不同的作用。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物質關系,特別是生產關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決定和制約著其他一切社會關系,因此也對人的本質具有最重要的意義。
最后,人的本質是歷史的、發展的。人的本質不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變的,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這是因為,社會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
兩種生產理論不僅完整、科學地表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第一次深刻揭示了原始社會產生和發展的特殊規律。兩種生產理論所闡明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是抽象的,要和具體的時間、空間、歷史條件相聯系,充分重視人的能動作用。歸根結底人類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決定著人類社會歷史的存在和發展,無論是原始社會還是階級社會或者說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這都是毫無疑義的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
實際上,兩種生產理論將人類自身生產放到人類社會生產中加以考察,和一定的社會組織形式、社會關系結合起來闡述其對人類社會的作用和意義,這在整個哲學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不僅突出了人在社會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中的主導作用,也是人在歷史活動中能動作用的源泉和基礎,而且正因為如此才將人自身的生產和活動與動物、自然界區別開來。兩種生產理論實際上將人在歷史活動中的作用放到了一個突出的位置,深刻揭示了人類主體在社會歷史中地位和能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湛.兩種生產理論:“以人為本”執政興國的理念基石——重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吉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
[2]雋鴻飛.馬克思的兩種生產理論及其當代意義.哲學研究,2004,8.
[3]劉書林主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思想道德修養(教師用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4]亨利希·庫諾.馬克思的歷史、社會和國家學說:馬克思的社會學的基本要點(第2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3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80.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
(作者單位:吉林北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