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翻譯的過程中,一詞多義是導致誤譯的一個主要原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和意境氣氛都會對詞義的表達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詳盡地探討了受文化因素制約的翻譯對等問題。
[關鍵詞]翻譯 文化因素制約 翻譯對等
美國歷史學家亨利·亞當斯曾經說過:“詞語本身就是不可靠的。”這里它所指的就是翻譯的困難性和一種面對誤譯產生的一種無奈。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面對生詞,往往立刻求助于字典,但仔細想一下,即便查了字典,就能真正解決翻譯問題嗎?顯然,一詞多義是我們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這也是導致誤譯的一個主要原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和意境氣氛都會對詞義的表達產生不同的影響。因而,在翻譯中我們所談及的語言對等(linguistic equivalence)受文化因素的制約。總的來說,語言對等包括了五個方面:詞匯對等(vocabulary equivalence)、習慣用語對等(idiomatic equivalence)、語法句法對等(grammatical——syntactical equivalence)、經驗——文化對等 (experiential——cultural equivalence)和概念對等(conceptual equivalence)。
首先,詞匯對等。翻譯的目標之一是傳遞語言的意義和風格。但是,僅僅依靠字典來翻譯幾乎無法反映文化中語言的習慣用法。有源語而來的目標語更要包含目標文化。英語中的American Dream(美國夢),指美國標榜的立國精神,人人自由和機會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復醫院;blue boy(藍色的男子),指經過變性手術,由男性轉變為女性的人;Pink Lady(紅妝女人),指一種雞尾酒名等等。還有些詞語則源于宗教、神話、傳說、風俗習慣等,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的理解,則不免會造成誤譯。
其次,習語對等,當然也包括常用的俚語。習語是指“一些詞,它們組合起來的意思和單個詞的意思不一樣。”比如說,詞組“todrawblood”中,“draw”意思是“畫”,“blood”是“血”,這里總不能把短語翻譯成“畫血”吧,這樣的漢語毫無意義。其實,它的意思是“傷人感情,惹人生氣”;又如, “to be full of beans”更不能譯成“全部都是豌豆”,這種譯法通順是通順了,但其實放在具體環境下肯定還是會摸不著頭腦,因為它的真正意思是“精神旺盛,精力充沛”,這樣的習語還有很多,如 “toeathumble pie”(忍辱含垢), “out of the frying pan and into the fire”(跳出油鍋,又入火坑),這些習語的翻譯都不能按漢語一對一式地對號入座,而只能通過多看、多記、多用的過程慢慢積累,再加上良好的語言感覺才能在翻譯的時候做到準確通順。
還有就是語法——句法對等。翻譯時沒有對應的詞匯也會出現困難。就比如英語中的名詞有單復數的變化和可數不可數的區分,動詞有人稱和時態的變化等等,而漢語就不需要如此多的區分。像 “animals”(動物), “ flowers”(花), “watches”(手表),這些詞復數形式在原來的單詞基礎上起了變化,而 “water”(水), “money”(錢), “air”(空氣)等不可數名詞復數形式沒有任何變化。因此,英語學習者有時會犯 “many advice”(許多建議)、 “much flower” (許多花朵)這樣的錯誤;也會出現諸如 “She say that…”(她說……), “They explains”(他們解釋……)這樣的語法問題,而漢語中沒有對應的變化則是此類問題的重要原因。
另外,經驗——文化對等。不同文化的影響在對動物詞匯的使用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西方人對bat(蝙蝠)沒有好感,認為它是一種邪惡的動物。總是與罪惡和黑暗勢力聯系在一起,特別是vampire bat(吸血蝠),提起來就令人恐懼。英語中有as blind as bat, crazy as a bat, a bit batty(有點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發癡,異想天開)等壞的聯想和比喻。在漢語中,蝙蝠的形象與西方完全不同。因“蝠”與“福”同音,蝙蝠被認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紅蝙蝠則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為“紅蝠”與“洪福”諧音。中國人對“龍”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對“dragon”卻沒有好感,認為它是一種能噴煙吐火、兇殘可怕的怪物,是災難的象征。在英語中,如果把一個woman叫做dragon,意思則是她很兇狠,令人討厭。由此可見,不同文化背景下,動物詞匯表達的意義完全會有天壤之別。另外要提的是,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注意經驗的問題,這里就是說會有空缺的問題,有的事物或經歷也許在一種文化背景下會稀松平常,而另一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就會感到很陌生,一些詞如粽子、觀音、玉兔、青鳥、土地廟、中山裝、旗袍很難找到對應詞匯。
最后,概念對等。翻譯的另一個困難在于概念的匹配。一些概念是某種文化特有的,另一些則是文化上共通的。根據定義無法準確譯出某種文化特有的概念,唯一途徑是將它與文化上共通的概念和使用的語境聯系起來。如:漢語中“愛人”一詞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語中“lover”一詞則指情人(情夫或情婦)。漢語中的“叔叔”,指父親的弟弟或比父親年輕的長輩,而英語中“uncle”一詞的意義范圍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親的兄、弟,也可以指母親的兄、弟。類似的稱謂用詞還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 再如,英語的“drugstore”與漢語中的“藥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國除了出售藥物之外,還可以賣食物、飲料等。英語中的“landlord”與漢語中“地主”的意義也大相徑庭。
翻譯的問題對英語學習者和愛好者來說,既有挑戰性又有趣味性,但一切的翻譯都得源于對英語本身和英美文化的全面掌握和了解,這才是做好翻譯的前提。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