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斯克里亞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他的創作在風格上前后有很大的反差。本文以其早期和中期的兩首作品在曲式、旋律、和聲、節奏等方面進行比較,來分析其創作手法的變化及創作風格的形成。
[關鍵詞]斯克里亞賓 神秘主義 神秘和弦
《易經》有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物極必反,返始有終。說的是事物變化發展,生生不息的道理。在音樂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亦是如此,當一種風格日趨成熟,創作技巧日趨完善之時,也是另一種新的風格萌芽,崛起之日。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從現代主義到新古典主義的回歸,藝術家創作的價值取向同人民大眾的審美要求猶如一個不聽擺動的鐘擺,每次似乎回到原處,卻又和以前不同,正是靠兩種相反事物之間的緊張關系的驅動,音樂的歷史才得以不斷地發展。而在這藝術風格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中,那些在交替過程中扮演著“繼承傳統、吸收傳統、開拓創新、顛覆傳統”的藝術家,也更值得大家的關注。俄羅斯作曲家斯克里亞賓無疑就是其中的一位。
亞歷山大·尼克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于1872年生于莫斯科,自幼便顯露出音樂天賦,并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1888年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從1888至1900年為創作早期,其風格顯示了對歐洲浪漫傳統的繼承,從1900年起,斯克里亞賓受其世界觀和藝術觀的影響,作品漸漸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個性,其創作風格對20世紀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使俄羅斯音樂步入了現代音樂之列。下面通過對其早期的作品第一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和中晚期作品第五奏鳴曲的比較,來略探其手法的創新,風格的轉變。
一、創作背景
第一奏鳴曲創作于1982年,此時的斯克里亞賓剛剛大學畢業,對藝術對人生滿懷希望,其創作個性尚未成熟,在創作手法上更多的是對前輩們的繼承和學習,深受浪漫主義音樂的影響。從體裁形式到音樂風格,尤其近似于肖邦。1902年,一直喜愛哲學的斯克里亞賓熱衷于神秘哲學,并深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學的影響。思維空間的開拓,使他渴望新的創作來表現自我。1907年,他在完成《狂喜之詩》后不久就創作了第五鋼琴奏鳴曲,兩部作品都是他摒棄傳統創作手法,探索個性化音樂的實踐,同時這兩部作品的完成,標志了他個性風格的形成。
二、曲式結構
兩首奏鳴曲均為奏鳴曲式,第一奏鳴曲第一樂章從整體結構到次級結構仍然遵循傳統奏鳴曲式的框架,主部主題為4+4方整性對比樂段,副部主題為4+4平行樂段,反復一次后有了擴充,這種方整性節奏在第五奏鳴曲已不復存在。為了更好表現自我,斯克里亞賓廣泛運用了非方整結構,如主部主題為12+13的平行樂段,副部主Ⅰ為12+9的對比樂段。其次,在第一奏鳴曲第一樂章中,展開部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運用主部主題材料、結束部主題材料及連接部的材料反復、分裂、移調等手法進行展開。而第五奏鳴曲的展開部打破傳統,它主要是由各主題(包括引子主題、主部主題、副部主題)以完整形態,用片段交錯的方式框架而成。最后,第五奏鳴曲在結構上副部呈現兩個主題,由于整個音樂被溶入一個樂章內,引子材料貫穿始終,與循環原則相結合,既加強了作品的連貫性,又使作品顯得段落清晰,章法有序。
三、旋律
從第一奏鳴曲第一樂章的旋律上可以看出斯克里亞賓早期其流暢、細膩、精致的曲風。呈示部主部主題主要運用被裝飾的旋律線表達作者向往詩一般的意境和夢幻。從連接部到副部主題旋律悠長、典雅,并伴隨大量裝飾音的抒情旋律,顯示了作者的浪漫情懷,這種典型的旋律線條風格尤其類似于肖邦,作品中兼顧著詩意的溫存和沖動。而第五奏鳴曲則沒有了這種悠長如歌的旋律,取而代之的是支離破碎的旋律主線。從呈示部主部主題到副部主題,主題旋律短促而零碎,都是由一系列的簡短動機組合而成,這種較晦澀的音樂語言是斯克里亞賓個性風格的表達方式之一。上述我們提到在這一時期,斯克里亞賓深受神秘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這種音樂語言的運用主要為了展現一種神秘主義氣氛,為他在世界觀領域所崇尚的神秘主義思想服務,在此以后,斯克里亞賓在創作上為了表現神秘主義思想,也日漸加深神秘主義風格,更多的也帶有主觀唯心主義色彩。
四、節奏節拍記號
斯克里亞賓的奏鳴曲中,附點節奏加休止符是他的典型特征。這種附點和休止,在節奏上富有極強的動力感和張力,推動著音樂不斷地向前發展。隨著斯克里亞賓神秘思想日益加深,他試圖用各種音樂手段來表現他對神秘思想的探索,在體裁旋律上有創新,在節奏節拍上亦是如此。在第五奏鳴曲中,從引子到主部主題到副部主題,每一個新主題的出現都伴隨這一個新的拍號以及一些非常個性化的記號。
五、和聲
斯克里亞賓早期作品在和聲特點上主要是繼承了19世紀傳統的和聲理論基礎。首先,在第一奏鳴曲第一樂章中,調性布局仍然采用傳統奏鳴曲式的布局,常使用一連串未解決的屬和弦進行,和聲建立在半音級進的低音上,主題建立在模進的旋律上。其次,仍然是有調性音樂,整首樂曲調式主音明確,音樂語言的陳述和發展均圍繞各主題主調性展開,調式基礎的和聲也是以三度音程關系疊置的三和弦,并有明確的T、S、D功能和聲進行。如呈示部主部主題在f小調上,結束落在開放屬和弦上,副部主題在bA大調上,結束落在主和弦上。再次,大量復雜和聲的運用,也是肖邦為了豐富和聲語言常用的創作手法,如第一小節尾部出現BbD FbA為降三音重屬導七,第七小節出現G BbDF降五音重屬七和弦等。這些色彩性和聲的運用造成了和聲內在發展的動力性和緊張性,推動著音樂不斷向前發展。最后,第一奏鳴曲除了對傳統有所繼承外,還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創新,為中后期的神秘和弦的形成,個性風格的奠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19世紀相比較,第一奏鳴曲和聲結構的縱向發展更為復雜化,尤其是大量和弦外音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調性。
和聲上對傳統三和弦的突破,神秘和弦的出現,標志著斯克里亞賓個性風格的形成。早期的對傳統和聲的探索,為神秘和弦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神秘主義哲學觀的不斷影響,傳統的三度疊置的三和弦進行已經不能表現神秘主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的個性表達,這時,他試圖打破傳統,以不同音程的組合產生各種音響的和聲來替代三度疊置的和弦,在一系列的嘗試下,二度音程疊置實質是音階進行,五度音響疊置又太空,四度音程疊置和弦具有模糊,朦朧的色彩正好契合了他的神秘思想。最后他確定以四度音程疊置形成的和弦作為他特有的“神秘和弦”。在21,264和268小節中,均出現這種神秘和弦,神秘和弦的運用,不僅標志其個性風格——神秘主義風格的形成,也標志古典的調式理論傳統功能體系的瓦解。此外,在第五奏鳴曲中,傳統意義上的調式主音地位被削弱,主和弦是由一個升#D的為根音,降低五音附加六度音的十一和弦構成,這種擴大主和弦的使用仍處于實驗階段,尚未形成明確的意態,所以此和弦仍以琶音形式出現,整首作品實質上已走入無調性音樂。
斯克里亞賓處于晚期浪漫主義音樂向現代主義音樂的轉型時期,其創作手法的變化,創作風格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歷史長河里的社會大環境,個人世界觀,個人價值觀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造成的。雖然歷來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損于他作為一位現代音樂的先鋒者,屹立于音樂的歷史山脈。
參考文獻:
[1]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作.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9.
[2]于潤陽.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7.
[3]李吉提.曲式與作品分析.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4.
(作者單位:安徽亳州師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