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案式”教學是當今教法改革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它是主體教學的課堂實踐模式之一,從大專學校課程改革最基本的課堂教學著手,闡述“學案”與“教案”的不同之處,討論學案在計算機教學中的設計的原則、組成及操作流程,探討教師如何在課前、課堂、課后實施學案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學案式教學模式 學習主體 學教和諧 教學案例
一、“學案”教學的意義與特點
1. 意義
“學案”是教師在充分調查了解學情、大綱、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要求,從學習者的角度為學生設計的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導學材料。“學案”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案”代替教師在課堂上發揮主導作用,教師提供必需的實物、教具和圖片,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提供策略方法,適時進行情意培養,從而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輔助學生根據“學案”和教材進行自主創新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
2. 主要特點
(1)改變了知識的傳遞方式。傳統教學大多沿用“知識對教材、教師(教案)對學生”的知識傳授過程,知識必須通過教師加工再傳授給學生,學生易處于“接收”狀態,缺乏自主探索、學習的動機?!皩W案”教學則建立起教材、教師、“學案”和學生之間的新型關系, 其中,教材主要傳遞陳述性知識,“學案”主要傳遞策略性知識,教師注重學生的情意培養,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2)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彌補了教材的不足。長期以來,學習教材的過程往往是一個閱讀、再現過程,很少是一個思考發現過程。心理學實驗表明,學生一般采用單維度思考,如果在一個維度內找到解,就會停止搜索,思維受阻后才會啟動元認知,進行創造性思考,探索問題的解決辦法。如在數據結構教學中,多數學生往往滿足于“看懂”教材中呈現的知識,很少領會其中包含的思想方法,再加上教材中數據結構歷史知識的缺乏,學生對計算機數據知識的形成過程缺少了解,往往不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學案”則可以提供相關的數據結構文化和數據結構背景材料,提供知識的生長點,并以數據組成思想為主線,通過改變問題的條件、探索結論成立的條件、推廣結論、引申結論等方式,從教材中的老問題衍生出一系列沒有答案的新問題,啟動學生的元認知,引導學生去挖掘教材中的寶藏,從而彌補教材的不足。
(3) 教師從講臺上解放出來,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個別指導和情意培養?!皩W案 ”為學生提供自學的工具和指導,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深入到學生中,“一對一”地指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堅強意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樹立自學信心,有效地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
(4) 有利于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案 ”是從學習者的角度編寫的指導學生自學的材料,是對知識和問題情境的創造性設計,具有較高的客觀性。每個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知識的呈現方式提出自己的創造性設計,使“學案”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規律,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研究成果。
二、“學案”教學的內容
1. 明確教學目標。建立知識結構框架學案中要體現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其中,知識目標是通過了解知識結構來實現的,應在學案上明確體現,要求學生運用各種學習手段去完成和落實。
2. 把握知識的重點、難點,找出最佳切入點。知識的重點、難點是學生學習的困難點、疑點,又是啟發學生思維,教學生“會學習”的最佳切入點。學案把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給學生的引導和啟示,讓學生自己動腦分析、解決問題,在探究中加深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
3. 設計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設計恰當的問題是引導學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學案設計的關鍵。教師要依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依據學生的情況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設置要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有一定的科學性、啟發性、趣味性和實用性,還要具有一定的層次和難度。
4. 及時反饋,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在學案的最后還要有一部分,即對學生自學探索后的互動反饋。學生層次不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差異,自學過程中可能會發現許多新問題,提出各種不同的思考和質疑。及時從學生的反饋中發現問題并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三、“學案”操作程序及應注意問題
1. 設疑導學階段。學生的閱讀理解過程,閱讀理解過程是提供、收集和接受信息,提取識記,嘗試加工,綜合運用各種有關《數據結構》知識和經驗的過程。上課時,教師依據授課內容的特點印發學案,供學生閱讀思考,這是學案導學教學法的起始階段,為搞好討論交流打下良好基礎。
教師的導學過程,因勢利導,對全班學生普遍存在的“思之而不能得”、“學之而不能答”、“議之而無所獲”的問題,教師要相機引導:或分散難點,鋪墊知識臺階,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研究;或利用點撥提示、釋疑的方法;或進行生動的描述,使學生打開思維。導學,既可以引導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又不至于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節省課堂時間,更好地引導學生自學。
2. 辨疑解難階段。學生的討論交流過程,討論交流可緩和學生聽課的緊張氣氛,減輕聽課疲勞,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開闊眼界,活躍思路,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討論的方式有:與同學交流、討論,互相傳遞有用信息,排除無關信息以及錯誤觀點,獲得知識,形成補救,取得成功;向教師咨詢在閱讀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通過反思、回憶所學舊知識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 練習鞏固階段。教師要精心選擇和設計習題,使練習的內容既符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要求,又具有典型性,以便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既能消化已學知識,又能促使學生處于“勤于思考”的興奮狀態,經過努力深化所學知識,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認識水平。
應用“學案”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具備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在“以學生為本”思想指導下,運用教材、教法與學法三者的關系,編寫出能有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學案”,與教案同步,貫串于課堂教學之中?!皩W案”教學要注重“學案”的編排、設計圍繞知識的重點、難點,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并適時加以引導、啟發和點撥,以情感態度目標促進學習目標的完成,并通過運用“學案”中的課堂訓練,增強學生自身的活動經驗,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參考文獻:
[1]俞建文.主體教育思想及主體教學實踐模式——談當今教法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導向.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修訂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從“學案”到“ 教案”如何轉變[N]. 中國教育報,2005-08-19.
[4]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山西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