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中為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通過制定計劃、鉆研教材等,給學生創設動手實踐親身經歷探索、討論交流以及體驗的機會等教學情境,以及給學生創設思考、發言的空間、時間等。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自控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 科學課教學 教學嘗試
小學《科學》以全新的面目展現教師和學生,它徹底改變了以往自然教材的傳統方式從而使教與學的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新課程實施中,并沒有多少固定的模式去讓教師去借鑒,而要靠教師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積極而大膽地進行嘗試。誠然,在科學教材的影響、召喚下,小學科學課教學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
學期開學前,我就將教材統覽一遍,制定出課程計劃,列出制作實驗材料及準備時間,教學時按計劃讓學生準備。如在教《養蝌蚪》一課時,提前一個多月引導學生成立“養殖小組”,在教室外陽臺的一角養起了蝌蚪,每天同學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光顧好幾遍,看著卵一天天的長大,變得晶瑩,有光澤。幾天后,“黑葡萄”長出小尾巴,在盆子里游來游去,大家的興致更高了。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飼養,終于變成了小青蛙和小蟾蜍。這樣通過讓學生親身經歷養蝌蚪的活動,不僅使學生親眼看到了蝌蚪生長發育的變化規律,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再如學習《月食成因》,前一個月,就讓學生由月初到月底每一天(或每兩天)觀察一次月相,并將月相畫下來。課上教師稍加引導,學生就理解月球怎么公轉及月相成因,可謂水到渠成。學生不僅理解快,而且記憶深刻。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善于發現、積極探究的精神。
二、激發興趣,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往往與愉悅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連。要激發興趣,只有對所學的東西產生興趣時,學生才有學習的欲望,才能積極地去探究。如學習《熱氣球上升的秘密》一課時,在導入新課階段,出示了一盞自制的走馬燈下面點燃酒精燈后走馬燈轉動起來??吹竭@種現象后,學生的興趣頓時高漲起來,走馬燈在不停地轉動,使學生也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在觀察、思考、議論。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通過這種現象,你們想到什么問題?”問題一提出,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办o止的走馬燈在點燃酒精燈后為什么有關系?”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喚起了探索的欲望,激發了學生質疑的興趣,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索、求知的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以科學探究為核心,加強實踐活動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尤其是兒童,他們這種表現尤為強烈,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組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地按自己的設計操作。把以“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活動轉變為以“探究”為核心的自主活動。如教學《燈泡亮了》一課,學生在認識了電池、小電珠和導線材料后,我放手讓學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種方法將一節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小電珠組裝起來,使小電蛛發光,從而把學生玩電池、導線、和小電珠的興趣,引向研究簡單的電路的組裝上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并沒有告訴學生怎么去做,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自行去探究,自己想辦法努力去完成,隨著小電珠的發光。學生得意、喜悅、自豪等表情明顯地寫在了同學的臉上。情緒盎然的組裝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欲和求知欲,又使學生在想與做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情感潛能,并不斷觸發學生的創新的火花。
四、活用創新,發展學生的科學知識和能力
培養學生科學的興趣時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教育,發展他們的科學知識和能力是我們科學課教學的根本目標。知識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其最終體現在能否正確地應用,讓學生運用新知識和主體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1)知識的活用。如學了摩擦力一課,去組織指導拔河比賽。(2)能力的活用。如使用測力計對買的菜重新稱一下是否正確。(3)知能的活用。小發明就是所學知識和主體能力創造性地運用解決生活中問題,如有的學生學了摩擦力一課后把光滑的塑料筷改成毛糙的,夾菜就容易多了。為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以后,就會更加堅定他們學科學的志愿,樹立科學精神,自覺地同社會上的偽科學作斗爭。
五、創設合作機會,培養交流、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它對于形成師生間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有利于思維的發散性、求異性,同時,也有效地促進思維的求同性。合作學習通過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使每一位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都有自己的機會。這樣,在充分交流相互合作的同時,就會把每個人研究的結論化為集體的探究的成果,提高了學習效率。如在教學《大氣壓力》時,先讓學生表演魔術“做實驗”,用紙板蓋住裝滿水的杯子,用手按住紙板,把杯口朝向各個方向,再松開手,結果紙板都沒掉下來,水也沒有流出來,再對其原因讓小組展開討論。學生在成功的“魔術”激勵下,無比喜悅,仔細觀察,認真琢磨其中的道路,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十分激烈。這樣,很快從同學們的討論中總結出紙板不會掉下來的原因:大氣有壓力,大氣壓力是來自四面八方的。
實踐證明,小組學習可為學生創造更多的互相了解、互相學習、互相合作的機會,學生會在不斷交往中逐步學會尊重、接納、爭辯、合作、關心與互助。提供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廣泛的信息交流的機會,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六、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加強知識積累
由于推行新的教學理念,實施素質教育,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生對科學領域的探索,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我便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科普書籍,如《小哥白尼》、《十萬個為什么》。還可通過看電視節目“探索與發現”以及通過電腦網絡查找相關知識等??茖W的發展歷史悠遠,知識博大精深,學生閱讀一些科普讀物等,可以拓寬知識面,開闊眼界,培養能力,而且其中一些趣味性的科學現象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當然,為了保證學生課外閱讀學習的效果,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探討,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組織學生間相互交流。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培養他們探索意識,提高探究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在自己的教學和研究中多一些嘗試,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定會達到預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
[2]《科學》期刊雜志.
[3]《山東教育》雜志.
(作者單位:山東鄒城市看莊鎮教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