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教育已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樹立創新教育觀念,營造創新教育的氛圍,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勇于創新的精神,多給他們自由思考和動手操作的機會,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關鍵詞]初中科學 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
創新是指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應用一切已知信息,通過開展能動的思維活動,突破原有事實、框架,而獲得的解決問題的一種全新方式或產生對社會和個人極有價值的產品的智力本質。創新精神是探索新領域、解決新問題、進行新創造的激情和勇氣。
初中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主要是指:讓學生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具有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的知識,學會從科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并用科學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決。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已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下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營造教學環境,培養創新意識
營造一個寬松良好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消除課堂上過分拘謹的場面,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這種氛圍里,學生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渴望解決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培養和支持。作為一名教師,要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設一個適宜的情境,在教學工作中竭力提倡創新,善于接受學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議,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并鼓勵和幫助學生將大膽的設想、創新的計劃變成現實。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領略創新的意義。
科學趣味實驗以簡單的操作,鮮明的現象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趣味實驗,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創新意識。趣味實驗的設計有以下三種途徑:(1)簡化或重組演示實驗或將演示實驗變成學生分組實驗。(2)根據教學需要增加趣味實驗。 (3)結合日常生活,發揮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二 、賦予教學內容以適當的情感色彩
科學教學內容不像美術、音樂、語文、英語等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顯性的情感因素,但是科學教材在反映客觀事物、揭示物質變化規律時,也包含了少量顯性情感因素和大量隱性的情感因素。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發現、挖掘這些顯性、隱性的情感因素,并運用豐富的語言、表情表達出來,以此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
例如,元素周期表的發現過程,便是一個顯性的情感因素,如果只介紹門捷列夫這一最終結果,則教育功效定會大受影響。事實上,在門捷列夫之前,針對元素間究竟有無規律,科學家們相繼提出了三元素組、六元素表、八音律表等不同的科研成果,但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隨著新的元素的發現,只對部分元素適用的缺點便顯現出來。門捷列夫堅信元素間的規律是客觀的,是可感知的,并將每種元素的符號、原子量、主要性質制成卡片,反復排列、組合、推敲,終于發現并繪制出現在的元素周期表。而這個發現過程中蘊涵的科學方法,敢于挑戰權威科學的態度,不畏艱辛、不畏人言的科學品質,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探求真理志向的激勵都大有裨益。
三 、獨立思考,開啟學生的創新思維
1.提倡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諸多專著中,都一致認為“一題多解”是培養和訓練發散思維的重要方法之一。發散思維從多問、側問和反問朝著不同方向進行,它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它可靈活、迅速地產生多種多樣的想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既思前因,又想后果,這是發散思維多向性的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有步驟地擴大思路,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達到訓練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目的。一題多解應該是發散思維在科學上的具體體現,展開科學一題多解的教學要用啟發式,激發學生一題多解的愿望,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興趣,講清一題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題多解的作業,推廣一題多解的好方法。
2.巧設“陷阱”,跳出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相對于習慣思維而言的,也就是從相反的方向來考慮問題的思維方法,它常常與事物常理相悖。因此,在創造性思維中,逆向思維是最活躍的部分。如在講《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一節時,教師一般向學生直接灌輸二氧化碳制取所需藥品及裝置等,學生容易在知識反饋中錯寫出CaCO3+H2SO4=CaSO4+H2O+CO2↑這樣的方程式,我們若把問題逆轉過來,用反問的方法進行逆向思維,提出如下問題:“能否用碳酸鈉代替大理石與稀酸反應制CO2,或用硫酸代替稀鹽酸與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為什么?”讓學生分組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討論總結出答案:不能。然后引導學生用吸濾瓶、小試管、濃碳酸鈉溶液、濃鹽酸溶液等儀器及試劑設計實驗熄滅酒精燈火焰。由此得出泡沫滅火器的反應原理。這樣一環扣一環,步步設疑,使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效果良好。
四、培養創新精神的方法
1.首先要教育學生熱愛科研事業,強化學生科技意識,培養學生獻身于科學研究事業的精神。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創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付出勞動也不一定有所收獲,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勞動,犧牲了終身時間, 也可能沒有顯著的成果。所以,教育學生將來選擇科研事業,首先要有獻身精神,要準備吃苦耐勞,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業中去,立志奮斗終身,無怨無悔。
2.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靈活的思路,敏捷的反應,具有創新的最佳狀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 優化環境, 活躍氣氛, 研討改進教學方法,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3.培養學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聯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問題上來,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的一種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聯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問題上來, 進行分析比較,一方面就可能對所要探索的問題有所啟迪,另一方面能拓寬所要探索問題的思路。
4.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許多偉大的發明,驚世的創造常常都是從那些平常的、一閃念的好奇心開始的,沒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無法啟步。自信心是質疑精神的心理依據,只有有了自信心, 學生才敢于獨立思考,把思維的觸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問并確定進攻的目標,并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實現。
5.克服思維定勢,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做磷的燃燒實驗時,水下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如何才能燃燒? 對銅片上的紅磷,學生很快就會回答,而對于水中的白磷, 學生因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 只會回答將其拿出水面。老師在加以肯定后,再問:“如果說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燒呢?”讓學生積極思考, 踴躍討論后, 教師再用實驗加以驗證。
總之,課堂教學改革的立足之地就是建設創新的環境,營造創新的氣氛,構造創新的課堂教學秩序,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初中科學課的創新教育必須從各方面入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用現有條件,想方設法地去進行各式各樣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浙江金華市婺城區瑯琊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