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參與學習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傾向,即能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與應承擔的角色,并有能力承擔。學生參與學習受參與意愿、參與動機、參與能力三個要素的影響,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在參與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行為投入、情感投入和認知投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關鍵詞]學生參與學習 行為投入 情感投入 認知投入
一、教師的教學理念——學生享有參與學習機會(行為投入)的基本條件
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不同的教學理念決定了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傳授知識,就基本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師講生聽、填鴨式的接受學習為主。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是掌握知識,就基本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很多是獨立的個體學習、機械的知識結論記憶。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是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就基本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很多是動手、討論、合作。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就基本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和行動學習為主,教師就會創造自主學習和行動學習的機會、增加自主學習和行動學習的形式、留出自主學習和行動學習的時間,充分給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不同學力的全面發展。不同的學習方式,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參與機會的多少,也決定了學生在行為投入上專心程度、鉆研程度和時間的多少,學生的參與程度是很不一樣的。
二、教師的教學情感——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情感投入)的心理前提
教育是什么?有人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心靈震憾另一個心靈。”大家應有同感,作為小學生最渴望得到的是教師的愛,他們希望能在教師真誠的關愛中成長。“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可那是一張豐富情感的展示臺,一張無聲的課堂評價表!還有那從唇齒間擠出的與預設不和諧的“雜音”,你又能忽視嗎?要知道,多少名師正是因為尊重和善于捕捉這些生態生成的信息,才生出了課堂教學中的許多“精彩”。
特級教師吳正憲的課為什么像磁鐵般那樣把每一個孩子的心緊緊地吸在一起,把時空有限的課量變為人人參與、個個思考的無限空間。是因為,她不僅是用數學的真諦來撥亮學生的心靈,更是用她對孩子的愛心和真情去感染他們,在“平均數”與“商不變的性質”等課堂教學中,她總是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教學內容變為情趣多而意味深的故事或游戲,以情導知,以知促情。她的課上有疑問,有比喻,有贊許,有笑聲,有爭辯。吳老師熱情的鼓勵、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導與孩子們思維共振,情感共鳴,使全體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三、教師的教學技術——學生有效參與學習(認知投入)的保證
學生參與學習的目的是在活動中、實驗中、討論中、合作中學習,發展學生內隱性知識,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參與學習的機會和積極的參與心理,使學生的行為投入和情感投入較充分,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認知的投入,使參與學習有效,使這種目的變為可能和現實。
要實現學生的有效參與學習,使認知充分的投入,必須要有“量”和“質”的要求。“量”和“質”的要求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技術。“量”的要求——使學生參與的“面”較廣。要達到這個要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實驗,自由討論、合作等使參與的面擴大,但這只是參與的形式。“質”的要求——使學生參與程度較深入,認知投入達到深層次的策略,促進智慧的發展,這是參與的最終目的。那么,我們在課堂上,學生開始參與學習以后,要達到什么目的,教師心里要清楚。更重要的是,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為了防止學生迷失方向,教師要對學生指明參與的方向,進行適當的引導,要發揮學生間的相互作用,共同合作一起到達目的地。如何引導?引導到什么程度?如何合作?怎樣協調?如何選擇參與方式?等等的問題,都是教師的操作技術問題。
1.明確參與目的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是從動作開始的,對于動作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就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好了,就學得會。”學生最深刻的體驗莫過于自己雙手實踐過的東西。參與學習的目的,正是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活動之中,讓他們自主探索知識,構建自己的學習模型,加強情感體驗。
2.提供參與材料
學生的參與學習往往要通過一些學習材料為載體,特別是在幾何知識的學習中,學習材料對學生建立空間概念、理解公式、滲透轉化思想等有顯著的作用。但也要注意到:在提供參與學習的材料時,不能太充分,材料越多、越完美,越降低學生的思維。要把握好學習材料提供的度,使學生在參與學習中有動力,還有適度的距離,激勵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之中。
3.選擇參與方式
方式可以更好地為目的服務。相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方式就可能使認知水平的層面有較大的區別。如參與的方式僅僅是形式上的量的積累,那么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是記憶、理解為主,如果參與方式很巧妙,注重質的深入,學生的認知水平就可能是理解、探究為主。
4.注重參與指導
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是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途徑,但在學生自主探索、交流等自主學習的同時,教師的“點”與“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點一點”,對學生的思維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1)“點”在知識的生長處
兒童認知的發展中有兩種水平,即先有水平和即將到達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就是兒童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在教學中,教師找準這個差異,有助于學生認知上一個新臺階。
(2)“點”在思維的障礙處
學習活動是學生內化的過程。在這一活動中,尤其是面對某一問題時,往往因思維受阻而“卡”了殼,出現思維障礙,教師輕輕一“點”,往往能使學生有“豁然開朗”之感,達到參與的目的,體驗成功的喜悅。
5.加強參與合作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個人力量越來越有限,應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對知識成果的共享。從小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的訓練和教育,學生間的相互影響有時遠遠超過教師,年齡特征的一致性和思維特征的相似性,使他們有時更能接受同學的意見和想法。
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認知特別投入的參與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地探究、合作交流、相互影響的過程。特別是在合作中,學生學會了聆聽同學的發言、感受了知識的共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孔企平.小學兒童如何學數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呂世虎等.小學數學教學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顧冷沅.教學任務的變革.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月.
[5]周玉仁.她創造了孩子們喜歡的數學課堂.小學數學教師,2004,6.
(作者單位:河南新鄉市新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