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轉變閱讀教學理念、讓學生直面文本、放手讓學生讀出問題和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等方面探討了教師應該如何從理念上、行動上落實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閱讀教學 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指出:“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新的課程理念也認為,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話,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讀者生命組成的部分。而閱讀教學則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作為讀者,是具有個性差別的活動體,富有巨大的主觀能動性。
顯然,這種理念是針對傳統閱讀教學的缺陷而提出的,我們知道,傳統的閱讀教學,學生大多不是主動獲取信息,而是被動接受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學生只是重復、模仿老師的閱讀,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閱讀。這種閱讀使學生失去了閱讀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無法得到落實,學生的閱讀能力無法得到提高。
那么,我們教師應該如何從理念上、行動上落實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呢?
一、轉變閱讀教學理念
一提到轉變閱讀教學理念的問題,可能很多一線的老師會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經過這幾年的倡導和培訓,大多數語文教師以為自己閱讀教學的理念有了真的轉變,平常說起來一套一套的,現在似乎大家都會說幾個關于新理念的名詞,諸如“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之類。通常大家忽視的是教學的理念,而注重的是一些實際操作的東西或大家看起來很成功的課例。若是與課例不吻合的課堂,他們可能懷疑,甚至不敢采用。有這樣一節課,教師導入《童趣》一文后,跟學生講了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指導學生朗讀,并以第一段為例介紹了文言文翻譯常用的增字法和換字法,接著由學生結合注釋,查找工具書翻譯全文。課后,就有這樣的議論:“課改了,怎么還像以前那樣上課?”“這節課,教師講的太多了”。“課堂氣氛不夠熱鬧”。而作為學生,他們第一次接觸到文言文時,教師完全有必要向學生講述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也完全應該教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的方法。至于學生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學習,表面看不夠熱鬧,可那是學生真正的動手,是自己的嘗試。只要我們的課堂能讓學生真正地參與,自主地學習,哪怕不熱鬧,我們也不妨大膽的堅持。一味地以所謂成功的課例來參照,反而反映出我們理念的不成熟。
對此,揚再隋先生曾在《湖北教育》上撰文指出:據許多全國各地參加課改培訓的老師們反映,在不少地方大家最關心的不是學習新理念,轉變陳舊的教育觀,而是要求多給一些課改的操作方法,仿佛只要有“法”在手,就可以很快提高教育質量,這是十分天真的想法。事實上觀念的轉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正的教學理念的改變會對閱讀教學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看來我們只有在理念上真正的轉變,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實。
二、讓學生直面文本
落實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首先必須讓學生直面文體,要給學生接觸文本,誦讀文本的時間,包括課前的預習及課堂上誦讀。若文章較長,課堂時間不足,那就要利用早讀課的時間。而在平常的聽課中,經常發現這樣的教學情景:教師導入新課,集體朗讀后,就匆忙拋出準備好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質疑,教師引導解決,這樣的教學在文言文教學課堂大為常見。請看下面一個課堂實例:教師導入《小石潭記》一文后,讓同學聽了課文錄音,接著由學生個別朗讀,教師點拔了個別重點實虛詞后,就開始討論、質疑:說說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作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個感受是什么?“心樂之”與下文的“情幽邃”是否矛盾?
這節課安排的教學步驟挺緊湊的,但總覺得學生在沒有充分閱讀的情況下,就與文本對話,探討作者的感受,雖然課堂上,學生的討論回答也頗熱烈,但畢竟理解起來還是膚淺,尤其是“心樂之”與“情幽邃”是否矛盾的問題,基本上是教師唱主角,把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強加到學生的身上。這堂課若能在聽錄音后指導學生自由地朗讀,結合注釋,基本了解了文本的大意,再來討論問題,課堂也許不如上面那樣熱鬧,但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東西。
三、放手讓學生讀出問題
在學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以往的課堂教學缺乏活力,主要原因是教師的問題代替了學生問題,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問題應主要來自學生,讓學生認真地讀出來,讀出一個個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月亮上的足跡》一文通俗易懂,教學該文時,一教師大膽放手,要求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結果在課堂上學生提了十幾個有一定質量的問題,如“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 是一巨大的飛躍”,這句話是否有矛盾?“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我國準備在什么時候能夠登月?”“目前,我國與俄羅斯、美國在登月技術的差距有多大?”等等。大膽放手讓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產生這么多具有真知灼見的問題,這也許要比回答教師提出的諸如:“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登月的過程按什么順序來寫”等問題更有意義。
四、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
落實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珍視學生的獨特感覺,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如《曹劌論戰》一文,傳統的解讀是把“魯莊公”看成“曹劌”的反襯人物,簡單地將之定性為“昏庸無能,目光短淺”的形象,學生在對課文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從自己的獨特視角出發,作出了創造性的解讀,產生出創造性的意義。
學生A:我認為魯莊公是個“遠謀”的人,因為魯國能夠戰勝齊國的決定性因素還是魯莊公,如果沒有他的虛心請教,如果沒有他對曹劌的信任,并且讓曹劌參與指揮,那么長夕之戰的結局還是個求和數。
學生B:若無魯莊公用人惟賢的氣度,曹劌怎么能名載史冊?魯莊公可以算是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明君。
學生C:曹劌能充分施展他軍事才能,完全基于魯莊公有氣量,不自以為是,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意見。
又如學習安徙生的《丑小鴨》時,學生在教師習慣性地對丑小鴨贊不絕口時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
學生A:“說丑小鴨堅強,一直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我看不然,丑小鴨也有將就生活,順應天意的一刻。比如它想:只希望人家準許他躲在蘆葦里面,喝點沼澤里的水就夠了。”
學生B:“我覺得安徙生先生犯了一個錯,那就是丑小鴨最終獲得美麗并非奮斗所得,因數它天生就是一個天鵝蛋”。
……
我們教師應鼓勵學生不惟書、不惟師的自主學習態度,努力營造一種充滿人性味的教學情景,使原本嚴肅的課堂教學蕩漾“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怡然氛圍,使課堂永遠閃現智慧的火花。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迸發思維的獨創性,發表出這獨特而不無道理的個性理解。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