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地進行動手操作,適合兒童好動的天性,能夠促使學生想象力的發展,開拓學生思維。尤為重要的是,進行動手操作,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發現內隱的數學規律,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從動手操作提高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精神和培養想象能力等方面進行探討。[關鍵詞]小學數學 動手操作 探索精神 想象能力
今天,新課程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經歷與體驗,也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在活動中做數學。”將動手操作滲入日常數學教學中,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合理地進行動手操作,適合兒童好動的天性,能夠促使學生想象力的發展,開拓學生思維。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操作學具,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多種方法,而數學學具以它結構精巧、形式新穎、顏色醒目、便于操作等特點,刺激學生的感官,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利用學具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心理,恰當地進行學具操作,在操作中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創設合理的適時的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輕松、自然、高效。例如,學生通過自己活動,把三根長短不等的小棒圍成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并在擺弄過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個角、三條邊和三個頂點組成的。然后,可讓學生來回拉動三角形學具,從“手感”的比較中發現三角形有穩定性的特點,這樣,使教學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使兒童把外顯的動作與內隱的思維活動和諧的結合在一起,順應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集中了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了兒童學習的興趣。
二、操作學具,培養探索精神
當代的小學生知識視野較寬,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嘗試、探索去發現、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知識,可以培養勤于思考和富于探索的精神。學具的使用能促使學生自己發現和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體積”,由于長方體體積和長、寬、高的關系比較抽象,就應該讓學生從操作12個小木塊入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邊操作邊思考邊記錄整理。學生根據記錄的數據發現12=2×3×4,12=1×1×12, 12=2×6×1……并從中悟出這種特殊關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這樣的教學,其知識是學生通過操作實驗“重新發現”的,容易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再如,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讓學生拿著鐘表學具,動手撥一撥、看一看,自己得出1小時=60分的知識,印象深刻。幾時幾分是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轉動指針,讀出不同的時刻,掌握方法和技巧,很好地解決了難點,從中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拼圖操作,培養探索精神
對小學生來講,真正的知識開始于客體的操作活動之中。因此,實際操作即是學生認識概念、理解法則、掌握新知的一種重要途徑,又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認識活動和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的一種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學習長方形的面積時,我首先用多媒體演示用兩巧板拼的三幅圖:小狗、老翁和帆船,并問學生會求這些圖形的面積嗎?學生看得一臉驚訝,顯出急于學習的勁頭。我接著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延任意直線折成兩巧板,一邊長折一邊說:“同學們不是也準備了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的紙嗎?請沿任意一直線折成兩巧板,也拼與老師一樣的圖吧!”于是學生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他們的想象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拼成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飛機、花瓶、蝴蝶……我乘機要求學生求出這些圖形的面積。全班同學都搖頭。過了一會,有個同學說:“把蝴蝶拼成原來的長方形,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不就可以了嗎?”于是我問:“那個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蝴蝶面積又是多少呢?”學生恍然大悟,齊答道:24平方厘米。我“乘勝追擊”:“那么你們會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學生在動手拼圖的過程,手、眼、腦等協同并用,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學習,經過觀察、思考、討論等多邊交流后自己獲得了知識和方法。
四、圖表分析,培養探索精神
四年級(上)“數學廣解”中有這樣一道題目:每只燒餅一面烙3分鐘,兩面烙6分鐘,每次最多烙2個。烙2個燒餅最少要用多少時間,3個燒餅最少要用多長時間?此題用圖表分析就顯得非常清晰明了。

圖表把非常抽象的烙餅程序與時間具體化和形象化,使學生的思維不再迷茫。在掃清探索障礙后,再進一步完整下列圖象。學生分析圖表熱烈,此時像炸開了的油鍋,聲音此起彼伏:(1)我發現偶數個餅怎么求;(2)我發現奇數個餅怎么求;(3)我發現時間每次多了3分鐘;(4)我發現時間是餅數的3倍;(5)我發現餅數×3=時間;(6)我發現烙一面餅的時間×餅數=烙餅的時間。沒想到一張簡單的圖表,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竟然有如此豐富的發現,這無論如何是教師講解所望塵莫及的。
五、操作學具,培養想象能力

一個人具有發明創造的可能性是與他的想象力分不開的,想象力豐富的人,解決問題時思路開闊、流暢,就有可能發明創造。操作學具,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量量,畫畫,數數,稱稱,分分,制作學具,拼擺圖形。如在學了五年級(上)的《密鋪》內容,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制做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邊形拼擺密鋪的圖形。學生積極性高漲,做得興致盎然,我將孩子密鋪的星星、各種不同色彩的地磚、不同圖案的地磚、小屋、花邊,機器人等展示出來,學生為自己指間竟蘊藏著這樣豐富的智慧而自豪,不僅如此,孩子還能算出這些圖形的面積,還能猜想多個圖形需要的各種圖形的材料是幾塊,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對平面圖的深入了解,又學到有價值的數學,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有所選擇的采用不同的動手操作的方法,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堅持著眼于使學生學會、會學;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操作活動機會,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梁鏡清.小學數學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譚擁軍.充分發揮學具優勢,促進學生主動學習[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5,(2).
[3]丁浩清,宗占明.在學具操作中發展學生的思維[J].云南教育,2006.
(作者單位:浙江黃巖區北洋鎮潮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