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正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次由信息科學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我們要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必須堅決慣徹落實國家“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教育必須也必然會發生革命性變革之——創造教育。本文闡述了創造教育勢在必行,及在《電工基礎》教學中如何進行課內創造教育。
[關鍵詞]電工教學 創造教育 課內創造教育
歷史的車輪正使向21世紀,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正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次由信息科學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我們要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必須堅決慣徹落實國家“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教育必須也必然會發生革命性變革——創造教育。
創造教育的作用與意義何在?
一、面向現代化,揚棄歷史遺產
傳統教育存在不少弊端。其中有一些至今仍給教育事業帶來嚴重影響,如比較陳舊的教學內容,僵化的教學方法,強化集中思維而忽視擴散思維的傾向等,倘若不加以認真改革,不僅要誤人子弟,而且會給整個國家和民族造成損失。創造教育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
二、面向世界,順應時代潮流
在美國,專家們發現三十多年來,從教育目標、課程設置、評估手段到教科書的內容都已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根本的變化,因此,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
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為了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騰飛的形勢,在進行的“能為主義”,“產學合作”為方針的教育改革同時,積極提倡創造教育。
在西歐的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東歐的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以及印度、埃及、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發展中國家,也開展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創造教育工作。
由此可見,創造教育正是大勢所趨。
三、面向未來,迎接新的挑戰
在嶄新的歷史條件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新的可歸結為創造型人才的競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超越,不斷突破,才能趕上和超過對手,立于不敗之地。
怎樣在《電工基礎》教學過程中進行課內創造教育?
課內創造教育:指以課堂為主要陣地的創造教育,是創造教育的主戰場。課內創造教育應注意抓如下幾個環節。
1.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完成教學計劃,應該按照大綱要求傳授知識。常規的先進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條理性、板書設計、教具演示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為了慣徹創造教育的宗旨,還應該在創造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方面下功夫,以下四點值得提倡。
(1)強調思維方法
在介紹新的概念、原理或例題時,總結與產生這些成果有關的思維過程,或思維方法,同時通過一題多解,一事多寫等方法訓練,經常提醒學生,解決同一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的有效思維方法,鼓勵他們用多種思維方法去分析前面講過的問題,探索新的問題。
例如,在講品質因數Q概念及相關計算后,怎樣用不同的方法來求Q?通過總結后有以下結論:①定義 Q=ω0L/R=1/Rω0C或Q=R/ω0L=Rω0C②串聯諧振中 UL=Uc=QU Q=UL/U=Uc/U③并聯諧振中:IL=Ic=QI0 Q=IL/I0=Ic/I0,這樣一來,同學在解題過程中,速度增快了許多。
(2)激勵思維活動
對于應該傳授的知識,不要都采用正面敘述的方式介紹給學生,而應多提問題,迫使他們認真思考激勵思維活動,特別是思維擴散,從中誘發創造性思維。教師提問常用的四類問題,即判別問題(“是不是?”),敘述問題(“是什么?”),述理性問題(“為什么?”)和擴散性問題(“有什么想法?”,“還有哪些可能性?”等),我發現,后兩類問題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創造性設想。
(3)引導思維體驗
教師應把要傳授的知識留出一部分給學生自己去自學、去“發現”、去體驗。如,在講“R-L-C”串聯電路,及其兩個特例后,再講解R-L-C并聯電路中,其兩個特例,讓學生課堂自學,然后回答問題,再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總結,結果,同學們對這一節內容印象尤其深刻。這類做法與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倡導的發現法教學是一致的,其核心是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知識,參與“創造”知識。
(4)促進思維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切忌搞“一言堂”,而是要設法把講臺讓給學生,鼓勵甚至強迫學生走上講臺,結合授課內容,講述自己對有關知識的理解或心得,促進思維交流,以便進一步造成思維擴散或產生共鳴。通過交流,一個人的思維成果就能為大家所共享,甚至誘發出新的成果來。
2.課內活動
創造教育的生動活潑應該在課堂里得以充分體現。一般做法有:
(1)互評或自評。學生回答題后,由他人對該同學作出分析和評判,或由回答本人自我評價,允許不同人提出不同的意見。
(2)辯論。就某些容易分歧的概念或問題組織課內辯論,時間一般掌握在20分鐘以內,如發言踴躍,分歧較大,可留到課后繼續爭論。如《電工基礎》中: ?=I|φiO?=Uu0和Z=|Z||φ中的φiO 、Uu0、φ 分別指的是角度,有哪些聯系?有哪些區別?互相批改練習,選擇少量有代表性的問題安排課堂練習,并留出時間讓學生按一定次序互相交換,互相批改,然后組織交流,使學生優秀的練習中得到充分認識學到經驗。
(3)專題討論。課程教學告一段落時,由學生自己組織專題討論會,作為階段小結。
(4)課外作業。盡量少布置課外作業,尤其要避免大量重復性的題目,另外,一題要求多解或由學生自己出題,互相解答,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創造性思維。
(5)考核。測驗與考試往往是不少學生最厭惡的東西,創造教育十分重視這一環節的改革與創新。首先,逐步增加平時成績(作業、課堂練習、提問、辯論、討論及其他表現機會)在考核學生所占的比重。其次,逐步增加口試、開卷、集體答卷等考核形式。另外,國外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可以分解為147項指標,而書面考試只能衡量出其中的89項。
參考文獻:
[1]職教論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嘉曾.創造的魅力.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
[3]李嘉曾.創造學與創造力的開發訓練.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12.
(作者單位:江蘇儀征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