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引領學生感受生物學的魅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對當代生物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也就要求每一位教師盡快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以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本文就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闡述了新課標形勢下生物教學中的“變”術。
[關鍵詞]新課程 生物教學 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深入實施,引發了新一輪基礎教育的深刻變革,生物課堂教學模式也處于不斷地革新和完善之中。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引領學生感受生物學的魅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對當代生物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也就要求每一位教師盡快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應對教學活動中一些影響課堂效率的突發事件,以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為此,本人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淺談新課標形勢下生物教學中的“變”術。
一、變“說”為“做”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長期以來,受“應試、分數和知識本位”思想的影響,生物課堂基本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有的教師甚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說教多,學生親身實踐、體驗的機會少,使得“教師受累,學生挨苦”。而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直觀性很強的科學,學生的觀察力、求知欲又很強。現在,全社會都倡導“創建學習型、創造型、開拓型”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上課時不能嘮嘮叨叨地要求學生聽這聽那,而是要引導學生動腦、動手,還應和學生一起動手做一些實驗,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在課上或課后搞一些小制作、小實驗,例如: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被子植物的花粉管,做鯽魚的解剖實驗,設計并制作小生態瓶等等,這樣,可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二、變“管”為“放”
當今,不少老師和家長看到了社會生活的復雜性,生怕不諳世事的學生受到不良影響,就想方設法阻礙學生接觸社會,管教太多疏導很少;“不許”太多,“允許”更少,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狀態。而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無藝術,應還藝術以自然。傳授學生知識時也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天性,盡力拓寬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例如,講蒸騰作用之前,可以讓學生將一塑料袋外裹在天竺葵盆上,觀察現象并思考。不難發現塑料袋上有許多小水珠,由此產生一個問題:這些小水珠是從哪兒來的呢?從而誘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深入了解大自然的情趣。另外,節假日,帶學生一同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風光美景,或送學生到動植物園去自由觀賞……這樣很好地解放了學生好玩的天性,讓學生在觀賞的同時學習,愉快地接受教育,這其實就是發現學生、解放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激活了學生的自主思維和學習動機,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方法的習得提供多角度的信息資源,豐富了智能獲得、知識運用、能力遷移的載體和手段。
三、變“直”為“曲”
實話實說是做人、育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但教學時,有時直截了當卻不如迂回更有效,富有曲折性、幽默性、啟發性的教學會使“雙基”“隨風潛入夜”。在導入新課時,運用幽默的語言可以先聲奪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上課伊始就進入興奮的學習狀態。例如,在導入“遺傳和變異”一章新課時,開場白為:“曾經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為什么有的人長得那么漂亮,而我卻長得這么丑陋?今天,我終于明白了,這不是我的錯,全是遺傳惹的禍!”收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另外,課堂教學中,淺薄的直白說教,課堂也會枯燥無味、平淡無奇,學生易產生疲勞,甚至昏昏欲睡,為此,滲透具體、生動的科學實例,學以致用,會有“潤物細無聲”或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結合傳染病的防治,要求學生不隨地吐痰,保持環境衛生;結合對青蛙的教學,引用農諺資源“蟾蜍出巖洞,大雨靠得穩”的說法,要求學生注意保護野生動物,理解生命的意義;結合環境污染的實例,引導學生關注自然和社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利用當今日新月異的生命科學中世人注目的熱點問題與書本知識相結合,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四、變“偏”為“全”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科學的概念、規律、原理是一個系統性、理論性很強的知識體系,片面教學只會把有機的知識體系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不能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生物學概念、規律、原理又較多,而概念、規律、原理又是教學的基本內容和重點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其中,具有狹義和廣義的概念更是學生難以區分、掌握和應用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生某個知識點、某種思想方法、某個技巧應用上的不足及滿足于一知半解的現狀,注意加強針對性、典型性、啟示性、全面性觀點教學,堅持以點帶面,分析比較相似或相近概念的異同點。比如,講到酶的概念時,要弄清酶的產生、功能、本質和特性等,強調說明: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絕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質,也有少數酶是RNA;酶不但可以在生物體內起催化作用,也可在生物體外(如試管內)起催化作用;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溫度升高,酶活性加強,但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會使酶的分子結構遭到破壞而失去活性。因此,對于每個概念、規律、原理的內涵和外延,只有認真地分析它,才能使學生學得深刻透徹,不致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也只有全面地理解它,才能使學生學得完整系統,不致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第一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