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層次英語教學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手段。針對近年來新課程下新教材實踐過程中“學生兩極分化”普遍性問題,本文闡述了如何根據班級實際開展有效的英語分層次教學,發揮每一位學生的最大潛能,從而有效遏制兩極分化現象,整體提高班級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英語 分層次教學 教學實驗
新版教材(新目標go for it!)有許多優點:理念新、思路新、立意新、話題新、評價新、版式新等,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我們明顯感覺到對于普通農村中學學生(小學沒有扎實的英語基礎)來說,明顯感覺內容偏多,難度偏大。在新教材實施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出現了相對于老教材(人教版JEFC)更明顯的兩極分化。據統計全年段有將近20.1%的學生出現了放棄學習的念頭。
面對這種現狀,該采取什么措施呢?一些教師悲觀認為:這是新教材實施的必然結果,好的生源基本流入市區,剩下的再加上外地民工子弟生也只能這個水平了,無法可施。分層次教學能否對農村中學的英語兩極分化現象有所緩解?能否進而提高班級整體教學質量有效?為此,我對北京市十一學校郝又明老師(八十年代)的分層次教學方法進行了創新,并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有效的教學實驗。
一、實驗的設計
1.實驗題目:分層次英語教學法。
2.實驗對象:八年級兩個班,這兩個班在七年級時按學生成績平衡分配的,人數均為54人,經過一年的新教材學習后,七年級第二學期期末檢測,實驗班八年級(7)班與對照班八年級(8)班的基本學習情況見下表。
表一 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基本學習情況

備注:合格率是以60%以上計算,優秀率是以85%以上計算。
3.實驗時間: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即八年級一年。
4.實驗目的:通過分層次教學,最大限度地縮小各個層次之間的差距,緩解兩極分化現象,最終提高班級整體英語教學質量。同時驗證,在農村中學中,有困難的學生也一樣具有求知的強烈欲望,學習的潛能。
5.實驗方法:實驗班和對照班每周都是5節課。實驗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不分班”。對照班仍采用“不分層不分班”。
二、實驗的理論依據
因材施教即“因學生之材而施教”。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不管是認知方面、情感方面和社會方面的成熟程度,還是學習風格、知識儲備、個性品質等,學生之間都會有很大的差異。教學要照顧個別差異,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
分層次教學就是“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應堅持做到:一是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成績、學習狀態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二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能針對相似情況的不同學生分層次組織教學;三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之得到全面發展,學有所長。
三、分層次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根據因材施教理論,分層次教學要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實事求是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根據某一共同面進行分層,進而針對性的組織教學,達到“保尖,促中,補差”的目的,最終提高班級整體英語教學質量。在實驗中,我主要分了兩個階段。
(一)實驗準備階段
1.調查摸底,學生分層
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通過問卷調查,結合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重點根據學生七年級上下兩學期期末的平均成績,把實驗班學生分成A(尖子生),B(中等生),C(困難生)三層。尖子生處于85-100分,中等生處于60-85分,困難生小于60分。當然,這種分層組合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層間學生可相互流動。
2.各層教學目標的確定
分層次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根據每個層次學生的不同特點給予不同的指導,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教學目標一刀切,必然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為此,我分別給三個層次的學生明確了課堂教學目標。C層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并能機械操練和初步運用。B層學生:在掌握課本基礎知識的同時,完善其知識體系,基本運用語言交際。A層學生:擴大詞匯量和閱讀量,加強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靈活運用語言交際。
3.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和星級競賽小組
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旨在利用各層學生之間的信息互補,使課堂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獲得并內化。根據班級實際,合作學習小組的組建方法是:3人一組或4人一組;盡量確保組內A,B,C層學生各占一人;自由搭配,教師微調的原則組建。每一個小組設立組長一名,負責組內活動布置開展,作業監督檢查,課文消化背誦,疑問解答等工作。
在組內互補的基礎上,為了達到層內競爭的效果。我對三層學生層內進一步細分為若干競賽小組(見下表),形成層內學生組內組際競爭的氛圍。
A層學生競賽小組之一

依此類推B層(★★★星級)小組和C層(★星級)小組。
(二)實驗鋪開階段
1.備課分層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進行分層次教學的關鍵。因此要結合各層教學總目標,以認真鉆研大綱要求,吃透教材內容為前提,認真設計教學流程中每一環節,尤其在課堂活動的設計,課堂問題的設計以及課外作業的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各層學生現擁有的知識結構。
2.課堂教學要適時分層
課堂教學是分層教學實施的主陳地。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心中有數,突出教學重點,充分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
3.作業分層
作業對于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消化課堂上所學到的新知識,訓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教師可以從作業中發現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我們在課堂上對學生要求分層次,為此,作業布置也應分層次布置,不宜“一刀切” 。無論是口頭作業還是筆頭作業,分必做和選做兩種。困難生的必做題往往是一些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能力題可選做;中等生的必做題是一些“跳一跳,能得到”的提高題,綜合能力題可選做;尖子生必須做綜合能力題。
4.測試分層
學生英語學習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可能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尖子生,但可以力求挖掘每位學生的最大潛力,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發展。因此,試題因根據教學目標層次,面向全體來考慮確定,一般情況下,基礎題應在70%以上,而綜合能力題應控制在10%內。這樣的分層測試特別有利于提高困難生學好英語的信心,激勵他們不斷進步。
四、實驗的結果
1.實驗班的兩極分化現象有明顯的緩解,各層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中等生和尖子生的絕對人數增加了,困難生減少了,尤其是中等生壯大較快。實驗班在八年級上學期末和下學期末兩次測試中,結果,實驗前后三層學生數占全年段相應分數段人數的比例發生了較明顯的變化。(見下表)

2.實驗班的整體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在八年級上下學期的每一次大小考中,實驗班學生的總體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中,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基本學習情況對照表如下。
3.學生的個性得到了保護,尤其樹立了困難生的自信心。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明顯增強,課堂氣氛較以前活躍。

備注:合格率是以60%以上計算,優秀率是以85%以上計算。
五、實驗的經驗總結
分層次英語教學中,教師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對象設計和組織教學。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各有所得,學習潛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如小組合作學習,星級競賽小組等,不僅達到了各自的學習目標,縮短了相互之間的差距,而且找回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心,提高了參與課堂的熱情。學習的積極性高了,學習成績 “水漲船高”,班級的總體教學質量也就提高了。
總之,分層次英語教學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手段不僅適合于出現兩極分化現象或類兩極分化的班級。我們應積極地去學習運用和創新這種方法,發揮每一位學生的最大潛能,有效遏制兩極分化現象,從而整體提高班級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田式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高蘭生、陳輝岳.英語測試論[M]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4]羅文軍.英語分層教學[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5).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市袍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