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應用》是職業中學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新課程背景下,《計算機應用》教學中,目前普遍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其關鍵是“任務”設計,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同時,教學的評價不能以一張考卷來衡量學生的水平,多元的評價在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新課程 計算機教學 “任務”設計
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從聽講與接受→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從記憶與模仿→理解與創造;從書本知識→實踐活動等幾點轉變。
在《計算機應用》教學中,目前普遍采用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正好充分體現了這些變化。這種教學方法是在計算機實例教學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建立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要采用多種手斷,不斷地激勵學生。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獲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應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培養獨立探索和創新的能力。
《計算機應用》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進行計算機應用軟件的教學時,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宜。然而,要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關鍵是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特點的“任務”選擇與設計。這些年來在職業高中教學實踐中,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針對教材規定的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學習、工作、社會實踐的需要,我設計了一些不同類型的“任務”,應用于教學過程之中,作為對教材的補充和擴展。
在進行“任務”設計時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
要求教師在總體目標的框架上,將總目標細分成若干個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任務”分解、編排要注意分散重點、難點。每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知識點的含量,前后“任務”之間的聯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完成了網頁制作任務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在因特網上發布站點的基本方法和步驟,使學生對在因特網上完成網頁制作、站點發布的過程有較為完整、全面的認識,進一步為學生的獨立設計、創作奠定基礎。
二、“任務”的選擇、設計要難度適宜,要符合學生特點
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認知能力等特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任務”設計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探索和自我開拓的余地,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探究式學習方法去獲取知識與技能的能力。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任務的難度設計為梯度等級,教師、學生都有選擇的余地,教學活動可以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在職業高中的教學中,備“學生”比備“課”更為重要。因為職業高中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和目的等都與普通高中學生不同。適時降低門檻,精簡知識點是維持學生自信心與熱情的基礎。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發掘學生的興趣點,他們的學習就是主動的。對于畢業后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職高生來說,能學以致用,是主要的驅動力。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總能指導準確地選擇任務。
例如,在學習Word編排圖形時,我選擇了制作既能充分展示個性又能標識他們未來職業的名片作為一個大任務。教學目標:學習編排圖形;學習名片制作的基本方法;了解名片使用的禮儀;培養學生的Word使用能力,以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審美情趣。在知識點的安排上,我沒有拘泥于書本,而是結合任務所需,任務中70%的內容是用來復習舊知識的,新知識只包含圖形精確移位、分布和對齊、改變疊加次序。為了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我沒有講所有相關的知識點而是部分留白。開課時我引導他們設想未來職業,再展示若干多姿多彩的名片樣本,緊接著我又提出了制作要求。由于有大量舊知識(頁面設置、繪圖工具使用……)做基礎,有效地防止了學生畏難情緒的出現。學生們開始躍躍欲試,對職業角色的設想及對個性展示的渴望使他們的創新意識很快被調動起來。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
在傳統的教法中,引入有關概念時,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的順序。然而,感性經驗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應用》課教學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識時,是以“布置任務→介紹完成任務的方法→歸納總結”的順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操作過程中,獲得感性認識,掌握完成任務的方法,最后要適時地加以總結,概括其一般的規律,實現從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因此,在每個單元的學習完成后,介紹在因特網上站點設計、制作、發布的一般過程,就是基于這種思想,同時還將學生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計算機應用》應用軟件的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法組織課堂教學,是由教師提出任務,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在完成了每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關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機考試或課后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自己選擇、設計并完成一個信息處理的相關任務,提交電子作品和說明文檔。時間可以是1周,或更為充分的時間,學生可以在課內、課外去搜集資料、構思設計、上機調試運行。在選擇任務、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學生獨立設計并制作完成的“任務”,概括起來可以分成三類:
(1)“照貓畫虎”。僅僅在教師展示“任務”的基礎上做一些變換,這類學生基礎較差或比較懶,只能達到基本教學要求。
(2)“舉一反三”。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對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能夠綜合應用、加以變換,并進行簡單的創作。在完成自創“任務”過程中,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這是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的。
(3)“提高創新”。選擇題目有特點、有創新、有一定難度。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嘗試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類學生在網頁制作、動畫制作方面有不少優秀的表現。
四、“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評價
“任務驅動”教學法,對職業中學的學生來說,最基本的是要學以致用,找到結論、做出答案。但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同學來說,更要注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的評價不能以一張考卷來衡量學生的水平,多元的評價在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評價應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綜合來說,是對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①學習態度:包括學生是否積極探索、堅持不懈、耐心、細致、善于合作等EQ因素。②學習任務的完成:任務難度、工作量、技巧運用、研究方法、學習效率等IQ因素。③學習成果:內容健康與否、創新性、美觀性、進步程度等。另外,評價的方式也應變老師“專權”為師生民主,也正好可以與將來走上工作崗位相適應。學生作品的展評是肯定其綜合能力的最佳時機。因為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特色,盡量多地發掘學生的優點,適當提些建議,學生的興趣、創新精神就這樣被老師和同學贊賞的目光鼓舞了,從而更好地完成任務。
總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關鍵是“任務”設計,要仔細推敲知識點、統籌兼顧,為學生設計、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設計好的驅動“任務”,教師頗費心思,而學生豐富多彩、富有創意的作品,則是對教師辛苦勞動最好的回報,也正好是新課程下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的最好體現。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
[2]郭芳.淺探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人民教育出版社.
[3]殷琳.淺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任務”設計.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第一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