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體育教學是大學體育工作的中心。本文針對大學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問題,探討了“以人為本”為內核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四條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體育 教學改革 以人為本 快樂教育
一、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特征及弊端
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一門知識體系廣博而嚴謹的學科。然而,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競技項目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上。這種傳統的體育教育模式,是以競技體育作為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以體育達標率和考試分數為標準作為評價學生體育運動能力的主要指標。體育成績的考核與評定也是仿照競技評價方式,考核的內容主要是學生的競技水平和能力。這種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很好地發揮體育在促進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應有的作用,難以真正促進每個學生鍛煉的整體效果和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
二、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
針對我國大學體育教學的現狀,面向21世紀中國學校體育改革要堅持學校體育是“全民健身計劃”的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計劃”的基礎,學校體育不僅要“育體”、“育心”而且還要“培智、育德、育美”。《教育法》明確指出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使高校體育改革進入系統而有法制的軌道,為我們開展高校體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符合高校教育的整體特征,在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程序以及教學方法上,既要遵循體育教學的特殊規律,又要貫徹高校素質教育思想,培養和塑造學生的健康素質。體現“健康至上”的時代精神。
1.新型體育教學模式要加強人文關懷
新型體育教學模式強調教師選擇教學內容和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自主權,在強調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的基礎上,注重把對道德教育和合作精神的培養融合在體育教學過程之中,注重學生個性和創造力以及其他體育文化素養的培育。
2.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價值取向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學模式的著眼點和目標
新型體育教學模式重視將全體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并將學生的發展需要與社會的要求有機地結合在體育教學過程之中,保持學生、知識與社會這三者關系的動態平衡。
三、大學體育教學改革與創新途徑
1.建立大學體育教學新理念
當前,以健康為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導思想已被廣大體育工作者所認同。大學體育要從實踐的教學本性出發,從對學生健康的關懷出發,以現代健康體育理念為指導,通過教育,使體育成為個人機體的內在需要;要從技術觀念的影響中轉變過來,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熱愛;要從增強學生身體素質觀念的影響中轉變過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大學體育教學應是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體育教學的目標應是全面的、多元化的,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培養的是學生終身體育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實施快樂體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更加關注學生的感受,激發學生主動地、愉快地從事體育鍛煉。
2.優化教育課程設置,力求使課程內容貼近學生
體育課程內容符合了現代教育規律和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的主動性才能被激發,體育教學的實效性才能得到提高。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大學體育教學的課程內容的改革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將傳統和現代的教學內容的融合。根據課程目標進行選擇、取舍、優化、組合。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以傳統的教材為框架基礎,對現有教學內容的延伸、拓展,使學練內容生活化;延伸和拓展可以把單一的技能、技巧學習向提高綜合運動能力和實際生活所需要能力方向發展。對教學內容進行聯想、創造,使創新教育其體化。在利用現有教材內容教學的同時,教師注意啟發學生運用聯想,擴大教學效益,發展擴散性求異思維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學生自己見過或超越現有能力的動作方法,以此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創新意識。
(2)開發利用民間傳統體育內容。民間體育項目也是重要的體育教學內容,它有若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遠的社會影響。既有利于民族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時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間傳統項目中再回歸社會。教學內容選擇還要注意時代性,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生活經驗,如流行和時尚的街舞、清板、跳舞毯、攀巖、短式網球、定向運動、三門球、健美操等競技和休閑運動項目都可以引進課堂作為體育教學內容,當然引進這些新興運動項目不能盲目,不能為了求新鮮、趕時覺,一哄而上。
3.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要求高校體育在方法上要以主體性教學觀為視野,提供個別化和個性化的教學服務。要轉變傳統的“你教我學”的教育模式,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引導他們去探尋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奧妙。在教學中實施快樂教學法。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快樂教育就是為了重塑學生健康自信,發現和發揮學生的長處和潛能,使其最終走向成功??鞓敷w育促使學校體育由常規的課堂教學向課間、課余延伸;變單調、枯燥的技術傳授為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變少數人的競技為全體學生的鍛煉;變學生的被動參與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寓教于樂,不僅增強了學生身體素質,而且促進了其它方面素質的提高。
4.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使評價結果更客觀
大學體育教學評價要改變多年來單一的技評和達標成績等顯性量化評價方式,要更多地考慮學生個體原有水平及個體差異,既考“結果”,又考“過程”,考核方法應客觀公正。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就要完善指導思想、評價原則、評價指標、評價內容、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從以“運動技能傳授為中心”的操作實踐中解放出來,堅持健康第一、身心發展第一、興趣和培養運動習慣統一的體育教育方向,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探索評價項目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針對不同的評價主體,制定合理的評價方案,從體能和運動素質、體育知識技能、體育興趣與態度等各方面,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和權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使評價結果更客觀。
四、結束語
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對教師的教育藝術相對以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個教學過程都必須在教師的嚴密組織,精心指導下有序地進行,使整堂課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傊挥幸陨罨虒W改革為主線,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才能將大學體育教學納入合理的改革之道。
參考文獻:
[1]盧紹群,江百龍.高等體育院校教育改革之管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2).
[2]郭文彪.論大學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3]李巍峰.大學體育課堂教學在新課改下的教學內容[J]. 文教資料,2005,(23).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