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忽然興會所至及于古代巴蜀,于是找了幾本巴蜀史的名著來重讀。因為這幾本書從前都曾讀過多次,這回重讀,正如蘇東坡說的:“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一回有一回的收獲,真是受益匪淺、啟發良殷;同時,對其中一些感興趣的問題也作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也可說是其樂融融。不過,此次探索中,筆者也遺憾地發現這幾本書在某些地方存在著失誤,而其致誤之由也頗值得人們深思;因此不揣冒昧,把這些問題的發現和考索寫出來和讀者共同商討。
我有一個習慣,在考慮歷史問題時很重視史料的真實性、可靠性,特別對那些不常見的關鍵性史料,常常總是要進行核查。徐中舒先生《論巴蜀文化》第99頁《巴蜀文化續論》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史記·楚世家》:公元前三七七年?!笆穹コH∑澐健S谑浅榍りP以御之?!逼澐浇窈彼勺炭h;扦關,《太平寰宇記》說:“峽州很山縣地即古扦關。楚肅王拒蜀處”。很山今為湖北長陽縣.這是古代楚蜀交通的唯一要道。長江在古代是不容易渡越的。松滋在清江口之東。長陽在清江口西。這是當時楚、蜀必爭之處。后來劉備伐吳.也是從這一條路用兵的。當巴族西遷時,這里必然已有通道?!鞍褪駭祽馉帯?。也必然要從這里開始?!短藉居钣洝非褰h下引《方輿勝覽》說:“磨嵯山本在黔州界,極高,蠻依為巢穴。頗為邊患。蜀王擊之,屢獲神助.故所在祀之?!贝穗m出自傳說。但清江原為蜀地.則為不可否認的事實。據此言之.巴在夔巫以西的五都,在戰國之前。必然都是蜀的舊壤。
大家知道,戰國時的蜀都在今川西的成都平原(姑不論其具體所在),茲方在今湖北中部,相距三千余里,中間還隔有一大片被稱為巴的地方,故蜀和楚是不能直接相接的,而“蜀伐楚取茲方”的記載又極簡略,所以這事歷來就是一段難于說清原委的歷史,而各家的理解也就很不相同。如蒙文通先生在《巴蜀史的問題》中只說了句:“楚肅王前后是楚西侵巴境的時期,巴蜀就必須聯合起來對抗楚的侵略。”把這事看成是蜀幫巴抗楚的聯合行動。而鄧少琴先生則似認為蜀伐楚是不可能的,他在所作《蜀故新詮》中壓根就沒提這件事,而在《巴蜀史稿》中則明確說:“‘蜀伐楚’的蜀字似應為巴字,因為巴蜀世仇,絕不會許蜀人超越境域以取楚的茲方?!?《西南民族史地論集》上第202頁)但徐老卻找到了這一條由蜀至清江直通楚國的道路,看起來也還言之成理;而《方輿勝覽》這條記載便成了這條蜀楚通道的關鍵性證據。這就引起了我對這條史料的核查,不過一開始便引起我的懷疑。因為《太平寰宇記》是樂史在北宋太宗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的著作,而祝穆的《方輿勝覽》則完成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顯然樂史著書是不可能引用祝穆作品的。為了核實,我還是找了部《寰宇記》來查,不巧的是清江縣所在的施州恰恰是《寰宇記》的缺卷,徐老之說顯然有誤。但我想徐老不會有誤,是不是原書引書有誤,于是去找祝書來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方輿勝覽》卷六十施州清江縣載:
磨嵯神廟 在州治南百步。按磨嵯山屬黔州界,山極高深,洛浦蠻依為巢穴,頗為邊害,孟蜀王擊破之。及祥符中歸順。故老云:洛浦蠻犯邊。每以陰兵助官軍擊賊,靈跡顯著,所在祀之。
這個記載與徐老的引文大不相同,其事雖大致相合,但其中能表示時間的詞語如“洛浦”(始見于《通典》、《元和郡縣志》、《舊唐書》)、“孟蜀”(指五代十國之孟知祥后蜀)、“祥符”(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號)等等都被刪去,遂致宋代記載的唐宋時事便被誤會為先秦時的蜀國事,孟蜀攻打清江洛浦蠻的道路便被誤解為“蜀伐楚取茲方”的道路,時間差了一千幾百年,這當然就大大的錯誤了。但是,我確信徐老的引文肯定不是徐老刪節的,而是另有根據。開始我懷疑是不是把明代的《寰宇通志》誤寫成《寰宇記》,但《寰宇通志》根本沒載施州;于是又找《讀史方輿紀要》和《清一統志》,看看有沒有關于磨嵯神廟的記載。果然在《清一統志》找到了,在第二百七十四卷施南府清江縣下引了《方輿勝覽》,其文字與徐老的引文完全一樣。但問題又出來了,既是出自《清一統志》,徐老怎么會說是出自《寰宇記》?而現存《寰宇記》又確確實實缺佚了施州卷。問題究竟在哪里呢?于是我又回頭去找有沒有與《寰宇記》名稱相近的書。首先找來張國淦先生著的《中國古方志考》,這是一部寫得很好的工具書,不僅有現存的方志,而且包括已亡佚的方志;不僅有考證,而且有評論。我翻查過多次,這又一次不負有心人。該書在考論《太平寰宇記》時,節錄了清陳蘭森《太平寰宇記補闕》的《自序》,節文中說:“大要以《大清一統志》為宗,而參之《元和》、《九域》諸志,中有引《寰宇記》者,一字必存,以無忘所本。他如山川人物,或史或傳,悉原舊載,無取煩言?!跺居钣洝窋蛋倌曛畷谑峭耆淮髠??!辈恍业氖?,我沒有找到這部《補闕》,無法繼續核查下去。但這書既名“補闕”,則除搜輯佚文而外,則必又要補以他書。陳氏在《自序》已予說明,且更明揭“大要以《大清—統志》為宗”,則《清一統志》所引《方輿勝覽》清江縣“磨嵯神廟”條必然囊括其中。徐老很可能是用了這書而脫漏“補闕”二字,遂寫為《太平寰宇記》了。這樣就成問題了。但這個問題還不很大,更大的問題是沒有去找《方輿勝覽》來核對而使用了被刪節后的誤文,其據此而得出的推論,問題就更大了。這書在當時的成都很不好找,據我所知,獅子山的四川師范學院圖書館是有一部,而且是宋本,應當是準確無誤的。當然,我們也不應忘記,徐老寫《巴蜀文化續論》是在1960年,正處在經濟生活困難時期,到獅子山很不方便;且徐老年事已高,又沒助手,沒能前去核查,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前十來年,有人在寫四川史時,照用了徐老的這段文字,竟然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對史料也沒進行核對(這時不僅已有影印的四庫全書,而且好像還有影印的宋本《勝覽》),而且在分析論述上則走得更遠,這就難以解說了。
在讀蒙文通先生《巴蜀史論述》第29頁《巴蜀史的問題》一文時,文中的一句話引發了我的興趣:
《路史·國名記》和《御覽》都說:“昔蜀王欒君王巴蜀,見廩君兵強,結好飲宴,以稅氏五十遺廩君?!?/p>
因為古文獻中說到廩君的很少,所以關于廩君的時代,學者間的意見相差很大,有人說是在夏初,有人說是在戰國晚期,但都沒有有力的證據。而這條史料正好可供考論廩君時代的參考。于是我又開始核查,先查《路史》,在《國名記》中載有:“蜀王以稅氏五十遺廩君者,盛《荊州記》云:建平信陵今有稅氏?!蔽淖诛@與上揭不同,蒙老當然不會是引自《路史》。文中另提到《御覽》,但沒有卷數,又無所引書名,很不好查。記得三十多年前曾將《御覽》翻過一通,似乎沒有這條材料。《路史》文字雖不同,但它提到《荊州記》,提醒我們可以從盛弘之的《荊州記》去查。盛書雖然早已亡佚,但清代有王謨、陳運溶、曹元忠三個輯本,便去找來中華書局1961年影印王謨的《漢唐地理書鈔》,該書附印了陳運溶的《麓山精舍叢書》古地理書輯本六十六種。陳輯是刻本,且有“集證”,文字清晰,所輯《荊州記》有三卷之多,我就先看這本,但關于建平稅氏只有從《廣韻》中輯出的一條:“建平信陵縣有稅氏。”基本上與《路史》相同。另雖輯有《御覽》所引盛書多條,但卻沒有與上揭相同者,可見上揭條文不是出自《御覽》。倒是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影印未刻稿本的盛弘之《荊州記》從鄭樵《通志略》輯出盛書稅氏條:
建平信陵縣有稅氏。昔蜀王欒君王巴蜀.王見廩君兵強,結好飲宴,以稅氏五千人遺巴蜀廩君。
這條雖與上揭大體相同,但多出“建平信陵縣有稅氏”句,“見廩君兵強”句前多一“王”字,“以稅氏五十遺廩君”作“以稅氏五千人遺巴蜀廩君”,與上揭文字不同者不少。且經查商務印書館影印《通志略》,王輯又誤“五十人”為“五千人”。顯然蒙老所引既非《路史》,亦非《御覽》,亦非《通志略》,則究何所本乎?由《通志·氏族略》啟發了我上溯去查林寶的《元和姓纂》,果然在《姓纂》卷八查得:
稅 盛弘之《荊州記》云:建平信陵縣有稅氏。昔君王巴蜀(原注:案《荊州記》作“蜀王欒君”,此脫),蜀王見廩君兵強。結好飲宴,以稅氏五十人遺廩君。
此文與蒙老所引最相近,雖多“蜀王”、“人”三字,可能是據此文而稍有省略。但蒙老為什么不說是引自《姓纂》而說是引自《御覽》呢?這又說明并非取自《姓纂》。及檢閱張澍《蜀典》,其卷十二有“稅氏”條,文中所引《太平御覽》云云,乃與蒙老所引全同,始悟蒙老實乃取之張氏書;所謂《御覽》云云者,乃為張氏所欺誑而致誤耳。這個記載既出自唐人所引列宋時書,其史料價值就更高了;至于如何用來考論廩君的時代,說來話長,只好留待翌日了。
鄧少琴先生也是近世治巴蜀史的名家,我讀他所寫《巴蜀史跡探索》第36頁《巴史新探》中有這樣一句:
《方言》:巴濮之人,自稱“阿婿”。
巴人的族屬問題,學者所見也各不同:或以為越人,或以為壯泰人,或以為苗徭人,我則以為是古濮人。這條材料說明巴人與濮人的自稱相同,自稱相同說明它們的語言有親屬關系,也就是說兩族有親屬關系。結合兩《蜀都賦》的“東有巴赍,綿亙百濮”、“左綿巴中,百濮所充”,這條材料可算是巴為濮人的有力說明。但我把《方言》翻了好幾遍,總找不到這個記載,顯然《方言》中沒有這記載。我又查《辭源》,但《辭源》沒收這個“蜴”字,于是查《經籍纂詁》,在平陽部查到“蜴”字:“蜴,搖也,《方言》六?!苯洸椤斗窖浴妨篃o此蜴、媱二字,在卷十中有:“媱、惕,游也。江沅之間謂戲為媱,或謂之惕。”不知此“惕”是否為“蜴”之訛,然其非“阿蜴”字則是明顯的。由此我懷疑“阿蜴”是否可能是“阿陽”之誤,于是再查《纂詁》“陽”字,果然查到:“陽,予也,《爾雅·釋詁》。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爾雅·釋詁·注》。”經核之《十三經注疏》之《爾雅·釋詁》,此語果為郭璞之《注》,并非《方言》之語,顯然可能是鄧老弄錯了。但《郭注》自作“自呼阿陽”,而不是“自稱阿蜴”,究竟是鄧老用《郭注》而發生筆誤呢,抑或是另有所本呢?我于是懷疑這也可能出自張澍,經查《蜀典》卷七果作:“揚子方(此處脫‘言’字一引者)云:巴濮之人,自稱阿蜴?!笨磥恚嚴弦伯斒且驈堜`。但是張氏此語也不是他的創造,我在找“蜴”字時曾查《中華大字典》,其女部載:
婿,我也。《漢書·西南夷傳》:夷人自稱日蜴,按《方言》:巴濮之人自呼阿蜴。
而《蜀典》也正作:
揚子方云:巴濮之人,自稱阿婿。按《前漢書·西南夷傳》:夷人自稱蜴。與子云說合。郭璞《爾雅注》引《說文》女人稱我日炔。炔即蜴字。張說《漢書》謂夷人自呼蜴,此語實出自《后漢書·西南夷列傳》:蠻夷“渠帥為精夫,相呼為炔徒”,而引文又顯有訛誤,且其訛誤又正與《中華大字典》相同。張氏當然不會引用《中華大字典》,而可能是一同出自《康熙字典》。經檢《康熙字典》,果然。張氏于此條又言“郭璞《爾雅注》”云云,則又皆誤。按《十三經注疏》本,郭璞在《爾雅·釋詁·注》中,只說了“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而并未引用《說文》“女人稱我日姎”之語。張氏在此實際并未檢核《爾雅·郭注》,故不知“巴濮之人自呼阿陽”之非《方言》,亦不知《郭注》之未引《說文》,所謂郭注云云,只自欺欺人之語而已。有學者早就指出:張氏以未參與修《四川通志》,于《通志》成書后作《蜀典》專以攻《通志》為事,然《蜀典》之謬誤亦多。于此數條,可見一般。幸讀張氏書者,慎之慎之。
近二三十年來,因巴蜀考古之發展,出土大量文物,研治巴蜀史事者日益增多。此本是可喜盛事,但某些文人學士,好作文不好讀書,本無識見,率爾操觚,陳陳相因,轉相販賣,甚者以奇談為創見,以怪論為新穎,謬種流傳,貽誤后人,實可憫嘆。我常說,二手材料中常有頗足珍視者,但在使用時一定要核實。上述諸大師其失誤之由,皆在于此。這雖只是偶爾個別情況,但以其地位不同,而其影響卻不小。這些教訓,是值得我們共同吸取的。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