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專權,皇權衰微,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代之而起的是在鎮壓黃巾農民起義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各豪族軍事勢力。他們擁兵割據,成為各霸一方的軍閥。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呂布殺死后,討伐董卓的關東同盟軍也隨之解體,接著他們就開始了相互爭奪地盤的混戰。當時軍閥割據的形勢是:袁紹占據冀州(今河北中部南部),公孫瓚占據幽州(今河北東部北部),公孫度占據遼東(今遼寧),曹操占據兗州(今山東西南部),陶謙、呂布先后占據徐州(今江蘇北部),馬騰、韓遂占據涼州(今甘肅),袁術占據揚州的一部分(今淮河下游一帶),孫策占據江東(今長江下游以南地區),劉表占據荊州(今湖北、湖南),劉焉、劉璋占據益州(今四川);還有尚未占據固定地盤的劉備,率領一支軍隊先后依附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民渴望統一和安寧,割據的軍閥也想在混戰中壯大自己吃掉對方。東漢之后為什么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與各個軍閥的斗爭策略與把握機會的能力有很大關系的。
一、曹操“奉天子以含不臣”
在軍閥割據混戰過程中,勢力發展最快的是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微毫縣)人。他父親曹嵩是漢桓帝時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操年輕時曾以孝廉為郎,后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黃巾起義后,曹操因鎮壓黃巾軍有功,不斷升遷,成為割據兗州的軍閥。這時,曹操的謀士毛蚧給了曹操一個重要的建議。毛蚧說:
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業可成也。
即是說,在當時非常動亂的情況下,需要有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來收拾局面。舉眼望去,袁紹、劉表雖然實力強大,卻目光短淺,成不了氣候。要成就霸業,需要正義和實力,因此,應當奉天子,修耕植,畜軍資。
曹操立即將毛蚧的建議交付眾謀士討論。當時的漢獻帝經董卓、李催之亂,雖已逃出長安返回洛陽,卻連自己與群臣的衣食住房都無法解決。這樣的皇帝,沒有哪個看得起。所以許多人反對毛蚧迎天子的建議。但是,荀或卻支持毛蚧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
即是說,搞政治斗爭,需要有一面正義的旗幟,歷史上這方面的事例很多,現實也是如此,曹操就一貫是正義的代表,所以事業能夠發展。現在天子在危難中,正是曹操不應錯過的時機。應該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大公無私以降服豪強;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
毛蚧和荀或的建議被曹操采納。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將被困于洛陽,衣食無著的漢獻帝接到許縣(今河南許昌)。曹操被封為大將軍。于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曹操利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在政治上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由于連年戰爭,北方的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糧食極為缺乏,許多軍閥都因為沒有糧食而在戰爭中失利。為了解決軍糧問題,亦為了落實毛蚧“修耕植,畜軍資”的建議,曹操從建安元年開始在許多縣招募流亡的農民,實行屯田。屯田使大批流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來,許多荒蕪的農田又逐漸種上了莊稼,殘破不堪的中原地區的生產得以改變。史載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萬斛”,以后繼續向各地推廣,“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軍糧問題的解決,保證了戰爭的供給。
曹操為了增強力量,廣泛招攬各方面的人才。他多次下求賢令,提倡“唯才是舉”,只要是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不論其出身如何,都可以提拔重用。所以,在曹操的政權中包括了各階層有才能的人,史書說他是“猛將如云,謀臣如雨”。
在各地擁兵自雄的軍閥中,曹操不失為一位較有遠識卓見的人物。他的上述舉措,為自己取得了牢固的地位。他正是依靠“挾天子”的優越政治地位、雄厚的物質力量和一群謀士猛將的文武才略,才先后大破張繡、劉表聯軍,擊敗了在淮南稱帝的袁術,擒殺了盤據徐州的呂布,占領了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到建安五年(200年),在北方可以和曹操相抗衡的主要敵手就只有割據河北的袁紹了。
二、袁紹“志大而留小”
在東漢末年的軍閥爭奪中,本來最有希望取得勝利的是袁紹,但是他卻一次又一次地錯失了機會。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門大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袁紹長得漂亮,待人不錯,人緣極好,因為反對董卓而名聲大振。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討伐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董卓不久被殺。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并。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后又奪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年)消滅幽州公孫瓚。至此,袁紹已據黃河下游四州,領兵數十萬,成為當時的最大勢力。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曾評說:“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
在袁紹勢力的發展過程中,他的謀士沮授、田豐均有過類似于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沮授先是建議袁紹“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首北眾,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于西京,復宗廟于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袁紹聽從了其中的軍事建議奪得四州,卻對“迎大駕于西京”的政治建議未予采納。沮授于是又再次建議:
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托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類似的建議,袁紹的謀士田豐也提出過。史書說:田豐勸袁紹“迎天子”,袁紹“不納”。嘲袁紹不做的事,曹操卻搶先做了。袁紹于是看到,曹操迎奉獻帝遷都許縣后,得到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關中地區的人民也紛紛歸附;更重要的是,曹操撈到了一大筆政治資本,不但自己成了匡扶漢室的英雄,有了“一人之下”的地位,而且將所有的反對派都置于不仁不義的不利地位。曹操任命官吏、擴大地盤、討伐異己、打擊政敵,都用的是皇帝的名義。袁紹十分嫉恨,便于打敗公孫瓚后的建安四年(199年)六七月間挑選“精兵十萬、騎萬匹,欲以攻許”,消滅曹操,以便自己稱孤道寡,取漢而代之。
面對袁紹的進攻,曹操的謀士荀或、郭嘉從政治、軍事各方面分析了雙方的實力對比,認為曹操在用人、計謀、武力、作風上都勝過袁紹,因而完全可以打敗他。曹操也滿有信心地說:袁紹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劃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在戰爭初期,曹操采取以逸待勞,后發制人的方針,在許縣北面的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設防。官渡是許縣的門戶,守住官渡,便可以有效地擋住袁紹的進攻。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袁紹經過艱苦的進攻到達官渡北面的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東南),與曹操相持。袁紹的謀士沮授分析了雙方的形勢,認為袁軍雖然人多,卻不如曹軍英勇善戰;但現在曹軍的糧食、財力都不及袁軍,曹軍利于速戰、袁軍利于持久,因而建議袁紹采用持久戰消耗曹軍力量。袁紹不聽。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曹操立營相抗。十月,袁紹派部將淳于瓊帶兵萬人護送軍糧屯放在烏巢,沮授建議派重兵把守,防止曹軍抄襲。袁紹不聽。另一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兵繞道從后面襲擊許縣,袁紹也不認可。許攸看到袁紹無謀而剛愎自用,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了,就連夜投奔曹操,并建議曹操以輕兵襲擊烏巢。曹操當機立斷,親自率兵五千襲擊烏巢,殺死守將,燒毀了全部軍糧。袁紹部從軍心大亂。曹操乘勢出擊,大破袁軍。袁紹只帶了八百騎兵逃回河北。
官渡之戰后,曹操乘勝繼續北進,建安六年(201年)敗袁紹于蒼亭。次年袁紹病死,袁氏集團發生內訌。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利用袁紹兒子袁尚、袁譚互相攻伐之機,襲取袁氏老巢鄴城,占據了袁紹統治的地區。接著,曹操又平定烏桓,消滅了袁氏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
正當曹操欲乘勢南下一舉實現全國統一時,卻遇到強勁的對手,那便是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的力量。
三、孫權“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時候,南方的孫權也在擴大自己的勢力。孫權(181-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春)人。他是繼承其父兄開創的事業而立足江東的。孫權的父親孫堅,在關東軍閥聯合討伐董卓時,依附袁術,后奉袁術之命進攻劉表,被劉表的部下射死。孫權的哥哥孫策繼孫堅統領軍隊。最初“兵財千余,騎數十匹,賓客愿從者數百人”。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利用赴會稽募兵的機會,迅速擴大力量,擁兵五六千人。孫策又渡江南下,在牛渚(今安徽當涂西北)攻破劉繇,在秣陵(今南京東南)打敗笮融,得兵二萬余人,“威震江東”。孫策后來又打敗吳郡太守劉勛。到建安五年(200年),他已占領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吳郡、廬江等六郡。不料這一年孫策遇刺而死,孫權襲兄職領兵。
孫權繼位后“招延俊秀,聘求名士”,把張昭、周瑜、魯肅、程普、甘寧等江北江南的俊士作為自己的主要依靠力量,并討伐了不肯歸附的廬江太守李術,打敗了盤踞夏口的黃祖,力量不斷增強。在孫權勢力發展過程中,魯肅曾獻過著名的策略: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清楚地認識到當時的形勢是“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因此他規劃的方案是與曹操南北分治,固守江東。不過,魯肅提出這一謀劃時值孫權剛剛上臺的建安五年,孫權正忙于鞏固內部,尚無力予以實施。幾年過去后,甘寧又舊話重提:
今漢祚日微,曹操彌驕。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后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并乏,左右欺弄。務于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于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甘寧的建議與魯肅的建議大致相同,而更具有可操作性。此時的孫權,已遠非七八年前的那個忙于穩定內部的少年,已經成熟了,勢力也強大了。他立即采納了甘寧的建議,出兵征討黃祖,大勝。正當他準備接著進攻劉表時,曹操的南下大軍來到,劉表新亡,其子劉琮立即將荊州獻給曹操。曹操氣焰正盛,他寫信給孫權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孫權當然不甘心屈服于曹操的威懾,但當時能與他聯合抗曹的就只有劉備了。
四、劉備“跨有荊益,保其巖陋”
在孫權占據江東的時候,劉備也在諸葛亮的幫助下開始擴大勢力。
劉備(160~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劉備少年喪父,曾“與母販履織席為業”,后因參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擔任過一些地方小官。在軍閥混戰中,劉備帶著一支隊伍先后依附許多軍閥。官渡之戰時,他正在袁紹部下。建安六年(201年),袁紹派他攻打汝南,襲擾曹軍后方,被打敗,轉投荊州牧劉表。劉表對劉備雖“以上賓禮待之”,讓他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暗地卻疑忌戒備。劉備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多方尋求人才。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在當地名士徐庶的推薦下,“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在初次會見時,諸葛亮就向劉備提出了戰略規劃: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候,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就在諸葛亮向劉備提出占據荊、益,聯吳抗曹的戰略建議不久,曹操的南下大軍就已來到荊州,劉琮投降,劉備當陽大敗。曹操占領了江北軍事重鎮襄陽、江陵及廣大地區。“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諸葛亮說服劉備并親赴東吳,建立孫劉聯盟,共抗曹操。
孫劉聯軍到達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與曹軍相遇。當時。曹軍因水土不服,很多人染上了疾病,初一交戰,曹軍就敗退到江北的烏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曹操為了克服士兵不習慣水上作戰的弱點,用鐵鏈把戰船鎖在一起,首尾相接,以減少船身的晃動,可是卻造成了戰船調動不便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黃蓋建議火燒曹軍戰船,得到周瑜的贊成。于是黃蓋送信給曹操,詐稱欲降,用十艘戰船裝載柴草,灌上膏油,用篷布蒙住,順著東南風向江北疾駛去。曹軍以為這是黃蓋踐約來降,紛紛出營觀看。黃蓋的戰船接近曹軍戰船時,因風放火,火借風勢,很快燒著了曹軍的戰船和岸上的軍營。曹軍措手不及,一片混亂,“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孫劉聯軍乘勝進攻,曹軍大敗。曹操無力再戰,只好撤回北方。
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時無力南下,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平定關西割據勢力,鞏固政權上面。孫權,劉備共同占據了荊州,劉備終于在奔波若干年后有了一塊立足之地。此后,孫權著力鞏固江東并向東南發展;而劉備繼續向西南發展,占領了益州和漢中。于是,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暫時誰也無法吃掉對方。當全國統一的條件尚不具備時,一定時期內的三國鼎立,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歷史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