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國演義》,一段“桃園結義”,將“義”字,演繹得淋漓盡致。
“青梅煮酒論英雄”,一代梟雄曹操沒看走眼,劉備志存高遠。但是,劉備文乏安邦治國之策,武缺馳騁疆場之能。他的長處,在于“仁”,正如《三國志》所評: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盡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關羽、張飛則均有武才,而無治國之道。
桃園結義,關、張以劉備的政治主張為旗幟,則名正而言順、而行端;劉備得關、張的超群武藝為倚仗,則言可行、行可果。
一幅“三英戰呂布”的畫面,真實地再現了這一組合的意義所在。一人不行,三人齊,則立于不敗之地。
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蜀國走上正途。赤壁之戰后,據荊州,取益州,三國鼎立之勢漸成。
但諸葛亮身為軍師、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關羽華容道私放曹操,他也只能自嘲:已在意料之中。
而早期,劉備擁有徐州,呂布兵敗來投。張飛出言不遜,無故責難,導致徐州被呂布所占。劉備以“義”代“法”,毫無處罰。
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走麥城。丟了性命,也丟了進軍中原的戰略重地。作為駐守一方的大員,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是,如此重大舉措,關羽沒報知劉備、諸葛亮,擅自行動,實為有恃無恐之舉。這緣由當追溯到“結義”的“義”上。
之后,劉備顧小“義”而棄大“業”,舉全國之力,率軍伐吳。大敗而回,自己病逝白帝城。從此,蜀將獨力對魏,路漫漫其修遠兮。雖諸葛亮鞠躬盡瘁,七出祁山,但一事無成,只博得個淚滿沾襟。
正是,“成也桃園結義,敗也桃園結義”。一個“義”字,引發多少慷慨激昂、回腸蕩氣之歌,但又留下了多少淚血裂心、扼腕嘆息之氣。
桃園結義,痛哉,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