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前夕,國務院繼2005年6月批準上海浦東為首個國家結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后,又先后于2006年5月批準天津濱海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7年6月批準成渝為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7年12月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沙)株(州)(湘)潭城市群為“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不到3年時間里,這一系列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相繼設立,不僅標志著我國“新改革共識”正從理論探索向實踐創新推進,而且標志著我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式啟動。
“新改革共識”不同于以往的改革共識,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而不再是片面追求效率優先;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而不再是盲目追求GDP增長;更加注重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協調配套與系統推進而不再是一味延遲政治體制改革;更加注重經濟建設中心與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而不再只是強調經濟建設中心的單兵獨進;更加注重經濟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而不再忽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等等。這既是對改革開放30年經驗與教訓的總結與揚棄,又是對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的應對與把握,其實質是科學發展觀。
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以深圳等特區試驗及其形成的改革共識,使我國抓住了20世紀末至新世紀初的重大戰略機遇期,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歷史性成就的話,那么,“新改革共識”的形成和新改革試驗區的設立,將會被歷史證明是使我國進一步抓住21世紀頭20年乃至前半個世紀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乃至中等富裕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創見與偉大創舉。
對廣大企業來說,全面深刻認識“新改革共識”的偉大創見和新改革試驗區的偉大創舉,對我們企業自身的做強、做大、做長久或者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短中期看,隨著新改革試驗區的設立與推進,一方面直接優化了試驗區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有助于提升試驗區內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又為試驗區內外企業自由進出試驗區、優化資源配置、分享新改革試驗的成果、突破區域平臺、抓搶機遇,創造了新的有利條件。
從中長期看,“新改革共識”的形成和新改革試驗區的設立,為廣大企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企業的改革發展穩定,戰略、文化、經營、管理、創新等等,都需要依據“新改革共識”和新改革試驗的導向,作出相應的調整、修正、補充和完善,以適應新一輪改革時代的要求和“新改革共識”的本質要求。這是大勢所趨,企業必須順勢而為,才有光明的前景與更好的未來。
正如當年的深圳等特區改革為廣大企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樣,“新改革共識”與新改革試驗區既為企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新的挑戰,更為廣大企業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新一輪大發展中,創造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惟有審時度勢抓住這一歷史新機遇,我們的企業才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中贏得一席之地,才能在強手如林的現代化企業的強大方陣中贏得生存發展的一席之地,才能在振興中華民族的科學發展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