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之中,它對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尤其對學生人格的構建和完善具有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對此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美育 素質教育 人格完善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1-019-02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發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并將美育納入教育教學活動。《決定》明確指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質,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如此,美育在各級各類學校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的學校甚至出現了以德育、智育代替美育的傾向。但實踐表明,美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智體美只有相互整合,才能共同提高,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
素質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提出的嶄新要求,是“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它作為一個整體,其基本內涵可分為人格教育、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和經驗傳授等四個方面,其中人格教育理所當然應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而美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是介于德育與智育之間的橋梁,它是從塑造人的美的靈魂著手,使個體成為一種主體,因此所著眼的是整個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全面發展,而不是人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全面發展。而且也只有通過美育,才能使人的其他方面的潛能得到全面更好的發揮,體現人的崇高天性,使人成為具有完善人格的充分意義上的人。 所以,美育在素質教育中對學生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一、美育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理性力量,使學生達到情感與理性的完美統一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為對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而情感是需要培養的,尤其離不開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為手段,激發學生美的情感,使他們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悅,情感得到凈化,進而使心靈得到升華,沿著人生美好的道路前進。
首先,美育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美育是通過審美媒介向受教育者進行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特點是用美的事物感染受教育者,達到培養審美興趣和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審美興趣又激發人的愛美和創造美的激情。因為美的事物容易使人激動和陶醉,美是能夠體現人類生活與理想的感人形象。以藝術為例,藝術在整個美育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美育的中心環節。藝術是橋梁,它蘊涵著藝術家對世界的理解和體驗,包含了復雜的情感,并強有力地反映出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我們可以使學生在藝術中欣賞到人類的各種復雜的情感,并達到審美的情感,由于這種情感超越了個人感情生活的狹小范圍,使學生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從而啟發了學生的靈性,豐富了他們的情感。如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蠶、蠟燭是平凡的事物,而詩人豐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們成為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活的形象。當我們欣賞詩句,吟詠誦讀,情感的波濤激蕩,想象的閘門開啟,也在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動人的美。利用藝術來對學生進行美育,就會產生一種自然的吸引力,以使他們在情感上熱愛美,產生積極的學習、生活態度,真正達到以情感觸動情感的目的。
其次,美育在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還給他們以理性力量。席勒說:“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美育之可貴不僅在于它能豐富學生的情感,更重要的還在于它體現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廣泛性。美育通過審美活動,使學生的理性滲透于感性的個體存在之中,讓他們獲得情感與理智的滿足,從而達到情與理的高度融合。因此,美育能以情動人,給人以持久的影響力,使學生具有充盈的內心世界,并滲透到人生實踐活動之中,形成一種自覺的理性力量。
二、美育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格與個性
人格指人的尊嚴、價值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人的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表現在內在心理稱為“胸襟”式“格局”,表現為外在行為為人的言談舉止。人格的內在和外在兩方面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當人的人格出現某些偏差的時候,人的行為會隨之出現一些反常的現象,人格的扭曲最終會影響社會整體的健康發展。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自覺地按照自己的人格辦事,不會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擾。人格并非是天生的,而是教學與實踐的產物。美育在促進學生人格境界的提升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當代社會中,隨著改革開放節奏的加快,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同時也出現了精神文明的失落。人們的價值觀念難免發生偏離,人格為外在的物欲所左右,出現了異化與分離。一些觸目驚心的,一些反常的現象比比皆是,其中具體的表現就是人格的缺失。當今現實生活中許多問題與矛盾不得不啟發人們對于人格教育問題的思考。因此,美育在現代教育中的作用和意義顯得尤為重要。在現代教育中,如果過分強調智育,而不把它與美育相結合,將很難與學生的個體人格相融合,將導致對學生個性的泯滅,失去最一般的人性與人情;如果僅重視德育,而這種教育缺少美育與愛心的熏陶,學生的人格將嚴重扭曲。
美育通過審美鑒賞與審美創造。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樹立了崇高的人生趣味,有效地促進他們自覺厭惡趨善,不為物欲所左右,追求人格的完美,并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不僅在于物質財富給人帶來巨大的滿足,還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可以給人以享受,放棄了特立獨行的人格境界,將成為人生最大的遺憾。如果說德育曉人以理,使人明白應該怎么做或不該怎么做,而美育能使學生心甘情愿地進入到自覺自愿的境界。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美育就是站在人生的高度,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生命的價值,顯示人格的最高境界。
三、美育促進學生精神的超越,追求自覺的存在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機械和復制成為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征,這種生活使得充滿活力和變化的世界變得日益單調和呆板,逐漸消融了人們敏銳的生活體驗和感受。美育可以通過審美活動,使學生自由自覺的本性得到施展。人與外界的受動與功利關系被凈化為一種超功利的關系,審美使人的主動性與外物得到統一,創造出新的人生境界,即審美境界。就這一意義來說,審美對于人性,具有令人解放的意義。在這樣一個充滿了實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美育來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超越精神,追求自覺的存在。
美育在方式上是自由的,其對受教育者完全是出于本身的自覺自愿,不帶有任何的強迫性,使審美主體總是處于一種精神的自由狀態。當學生凝神專注于一個欣賞對象時,會暫時忘卻自己和現實世界的聯系,進入一個想象的情感世界。這種審美情感不再是個體切身的、功利的情感,而是在美的感召下,已經超帆脫俗,成為一種崇高的精神體驗。在美的形象面前,會產生一種令人震撼的親切。如在書法作品中感受到藝術家的人格力量,在唐詩宋辭中把握詩人們生生不息的精神脈搏,在《離騷》中感受屈原那一唱三嘆的悲憤情懷。這種感受是靈魂深處的深沉觸動,它能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力量,進入一種自由的狀態。
可以說,美育通過審美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精神陶冶和滿足的想象空間,這就打破了具體的日常生活強加在個體身上的種種局限,進而形成一種超越精神。這種精神是人的生活的一道光輝,它將使學生超越肉體、超越心理、超越物質、超越世界、最終從有限達到無限。同時,它也給學生一種形而上的精神蔚籍,喚起他們的終極關懷,并使他們上升到更高更美的境界來領略人生的無限風光,而進入到高尚的人格境界,成為一種朝氣蓬勃的人。
參考文獻:
1.袁濟喜.傳統美育與當代人格【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3.朱光潛.談美感教育【M】.安微教育出版社,1997
4.杜衛.美育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胡煉,長江職業學院副教授,學報副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美育)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