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尚不健全,農產品流通市場信息的缺失,會使農產品生產者對市場的未來預期進行非理性決策,再加上某些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使得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環節存在著不平衡性,最終導致農產品價格與預期偏離,從而引致農產品生產與流通頻頻出現“興奮與消沉相更迭”的局面。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市場 信息缺失 理性預期 不確定性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1-023-02
農產品流通市場關系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做好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是建設現代農業、繁榮農村市場經濟的重要環節。”①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從新中國成立后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農業的主要矛盾一直是生產,糧食等農產品的數量始終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隨著科技進步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基本完成了農產品供應從短缺轉為相對充裕的歷史性轉折。農產品的數量增加了,農產品的生產問題得到了解決,而農產品流通問題日漸凸現出來。近年來,屢見一些農產品身陷流通困境:陜西的芹菜、海南的香蕉、黑龍江的糧食以及廣西來賓的“圣女果”等等。這些現象集中反映出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不暢的現狀,表明農產品流通市場信息缺失,農產品生產者仍然不能適應市場機制,導致非理性決策,以致使市場傳導機制失靈。
一、農產品流通市場中的信息缺失
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間不長,市場體系尚不健全,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更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農產品生產與消費之間、農業區域之間的信息銜接主要由市場完成,而市場的松散決定了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低,生產、流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從而導致流通市場只是為銷售而銷售,也就是說市場只起到了一個銷售存量農產品的作用,而沒有形成對農戶生產行為的有效影響,造成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脫節。另外,農產品價格彈性低,農產品只要增產多一點,價格就會下降比較多,而只要減產一點,價格也會漲得非常多。在這兩個特性交織下,加上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跨度,使得農產品交易市場在供給與需求以及價格方面往往起伏較大。如果豐收之年,某種農產品堆積起來賣不出去,導致“谷賤傷農”的惡果,緊接著的次年就會是生產減少引發農產品的短缺和價格上漲,再接著又是隔年生產過量“賣難”問題出現,容易出現豐歉不同年的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生產者和市場的運行不能保持協調穩定的發展,市場難以起到對生產的調節作用。在經濟學理論中假定信息是不完全的或非對稱的,并視其為內生變量。或者說,信息及決策是決定傳導機制發揮作用的內部因素。曾經有人認為,經濟行為主體可以無代價獲得完全信息,并且決策是100%理性的。而實際上,“信息是一種稀缺而有價值的商品,信息是有成本的”,“信息成本是獲取當前和未來價格信息以及產品質量信息所花費的的時間和金錢。”②由于流通市場信息的獲得將會是高成本的,這就使得農產品生產者把握市場信息的難度加大,市場傳導機制發揮作用的時間過長或失靈,于是就會出現對未來市場的非理性預期和非理性的生產決策,最終導致農產品價格與預期偏離,使得農產品供求關系“總是興奮和消沉相更迭,永無止境地搖擺不定。”③說到底,農產品價格是市場上供給力與需求力博弈的結果,或者說是政府、農業生產者、消費者等經濟行為主體多方博弈的結果。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ederich Hayek,1945)曾指出,市場對信息處理“以確保充分利用每個社會成員所知道的資源,因為其相對重要性只有這些個人才知道。”而對于農產品生產者來說,他們缺乏對市場信息的有效處理能力,因而面對市場時生產與流通的盲目性在所難免。
二、農產品流通市場理性預期分析
農產品流通市場中的信息缺失(也存在生產者自身經驗性的信息判斷失真)使得農產品市場信息對于其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實客觀性。換言之,農產品流通市場處于一種“非理性預期”之中。經濟學中的預期是指經濟活動者為了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對與經濟決策有關的不確定因素進行預測。約翰·穆斯(1961)指出,理性預期意指經濟當事人為避免損失和謀取最大利益,會設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對所關心的經濟變量在未來的變動狀況做出盡可能準確的估計。可以看出,預期的形成是以決定預期的可獲得的信息為基礎。比如農產品生產者在進行生產決策時,需要對未來的農產品價格和市場需求進行預測,再決定生產的產品類型和數量等。下面結合預期理論模型來對農產品流通市場中的信息處理進行分析:④
很明顯,上述預期理論模型不能充分利用與預期變量相關的其他變量提供的有用信息,屬于“非理性預期”。而理性預期理論則指出,有理性的人在形成經濟變量的預期時,會充分利用與決定該變量有關的所有可獲得的信息。為此,我們可以在原有蛛網模型的變形中引入一個包含理性預期假設的附加方程,并在供給函數中增加一個隨機項ut,即:
這表明,雖然農產品生產者個人在考量上存在不同,但個人預測的平均數將是真實變量的期望值。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性預期理論認為理性的經濟人都能搜集到盡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據此做出理性預期,且預期結果非常準確。不過,由于經濟人在生理和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外界事物的不確定性、復雜性(比如影響農產品生產的氣候變化等),使人們在理解、解決復雜問題和處理信息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從而使得經濟人在進行經濟預期可能達到完全“理性”的程度,至多算是“有限理性”罷了。
三、農產品流通市場的信息不確定性分析
正如經濟學家弗蘭克·H·奈特所說,“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變化的世界,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⑤不確定性源于統計決策理論,是決策制定過程所處的環境背景。如果個體決策者不能完全知道其自身行動的后果,一個決策制定過程就會受不確定性的支配。在農產品流通市場中,對于生產者而言,由于缺乏對市場信息的了解和掌控,因而在決定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都存在著決策的不確定性。這正如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模型所表明的,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不確定性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經濟行為、消費者的偏好、企業的生產技術和市場的價格參數,任何交易活動都是經濟行為主體的決策過程,只要決策的可能性不止一種,不確定性就會產生。而在斯蒂格勒看來,在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下,不確定性始終存在,市場價格不能自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不確定性表現為信息搜尋過程中的信息成本,因此不確定性問題可以轉化為特定信息成本約束下的最優化問題。農產品流通市場中的不確定因素根源于農產品市場信息的缺乏。2006年,中國農業大學組織的“農業信息需求”調查顯示,農戶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需求比例最高,選擇比例達到54%,⑥遠遠高于其他信息需求。農產品從生產到流通再到終端消費,經歷的環節甚多,不同的消費主體對農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價格、時間、包裝、運輸等的需求又是千差萬別。這就要求必須構筑完善的市場信息渠道,有助于農產品市場經濟主體間根據需要及時做出市場預測和決策。顯而易見,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判斷和市場決策,對于形成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尤為重要。農產品市場是農業信息的重要來源和傳播渠道,信息化是農產品市場改造升級的重要內容。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種相互關聯的密切關系,才使得農業信息與農產品市場共同組成一個完整有效的農業支持體系。
鑒于農產品流通市場信息的預期與不確定性,加上農產品市場信息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因此,國家應當盡量利用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對農產品價格進行必要的干預,一是在長期農產品生產過剩時限制種植,減少供給,提高農產品市場價格,增加農民收入;二是為了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失,使農產品價格高于自由市場所決定的價格,政府可以按照被維持的價格收購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額,用于儲存或外銷國外;三是由政府直接彌補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價格差額,⑦比如近期由于豬肉價格上漲國家對養豬戶和低保戶的補貼等。當然,政府需要著力于農業經濟信息和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公益性和基礎性工程建設,需要采取多途徑解決農產品流通市場信息:
1.提升政府主管部門加強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建設的職能。政府主管部門應著力于農業經濟信息和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公益性和基礎性工程,創造農產品生產者了解市場信息的基礎平臺,比如由農業部建設的“中國農產品信息網”和商務部的“新農村商網”等。
2.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中介機構。中介機構致力于利用信息、撮合兩個其他主體的交易或者自己購買以供再次銷售。⑧他們在通過專業化低成本提供交易信息撮合買賣服務的同時,還具備質量驗證的功能。
3.積極構建農產品虛擬市場(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據國際通行的算法,與傳統商務相比,電子商務可節約直接成本15%、間接成本75%。⑨通過因特網這一全球共享的信息資源平臺,在虛擬空間中撮合農產品買賣雙方通過因特網達成交易并確定交易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傳統市場的弊端,實現有形市場到無形市場的跨越。
注釋:
①關于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的意見.農業部.農市發[2005]12號
② [美]保羅·R·格里高利.經濟學精要,2006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613頁,人民出版社,1965
④轉引自黃國石.預期與不確定性.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⑤[美]弗蘭克·H·奈特.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商務印書館,2006
⑥2006年中國農民信息需求調查.http://media.ccidnet.com/art/2615/20070517/1083795_1.html
⑦ 馬龍龍.流通產業政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⑧[美]保羅·R·格里高利.經濟學精要,2006
⑨李經謀.中國現代糧食市場體系初探.中國流通理論前沿(4)
(作者簡介: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流通經濟 北京 100872)
(責編:若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