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國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優化中存在的基本制約因素,指出資源、人口、傳統產業文化、科技水平滯后以及資金與服務等方面的制約,造成了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被動局面。同時還提出了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新新思路。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 產業結構調整 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1-049-02
一、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的基本制約因素
欠發達地區產業難以優化的原因甚多,概括地說,產生制約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的制約。欠發達地區資源條件較差,特別是在我國傳統農業的耕作條件下,可供利用的僅限于可耕土地,加上過度開墾,不僅未獲收入,反而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十分有價值的資源如森林、濕地、草地、水源遭到破壞,致使水荒在不少貧困地區程度不同地存在,并呈現出強勁的蔓延趨勢。風沙災害的橫行難以遏制,病蟲害也時有大面積發生。多數欠發達地區早已背上了恢復生態環境還人類歷史之債的沉重包袱。
2.人口的制約。欠發達地區人口的主要特點是:人口數量相對資源已超負荷;人口文化、科技素質水平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有很大的距離。這就使欠發達地區在更新人們觀念和接受、應用新科技成果方面會遇到來自主觀方面的限制。
3.傳統產業文化的制約。具體表現為“糧農合一、以農為本”思想觀念的長期存在。這些重農重糧的農業思想,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重要的積極作用。但在經濟國際一體化的今天,卻成了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走出困境的思想障礙。若在產業調整中解決產業結構和種植結構過度單一,產業鏈過短等問題,必須著力突破傳統產業文化的束縛。
4.科技水平滯后的制約。欠發達地區很難啟動“二高一優”種植業和延長產業鏈的系統工程,其主要問題是科技水平滯后,因而陷入很難更改的單一種植品種、陳舊耕作模式和忽視加工增值的經濟怪圈,使貧困地區的經濟帶有種植業落后,加工業缺少,服務業基本空白的階段性特征。相對密集的人口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雖經多年來的努力卻只能圍繞解決溫飽問題轉,不能真正脫貧。
5.資金及服務的制約。經濟發展離不開資金投入,貧困地區自己缺少成規模經濟投入能力,同時又不具備引資開發的條件與環境。雖然各級政府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但多數因不配套和缺乏可操作性而未發揮真正的作用。另外,為“三農”和民營企業服務的機構主體單一,渠道少,機制不靈活,很難發揮應有的功能,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缺少能為其提供信息、技術、資金、銷售等多方位服務的機構。
二、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欠發達地區的經濟要想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必須在講求生態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以科技提升為主的產業結構調整。
1.欠發達地區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欠發達地區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應以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為原則,特別是對當地資源的再認識十分重要。在當代經濟環境中,科學地評價本地資源及區位優勢,是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的前提。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第一,要調品種調增效。打破以往自給自足經濟的桎梏,使農業向產業化方向邁進,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調整結構,應突出一至數個種植或養殖品種,使之在當地形成農業經濟支柱。要調技術提升。在傳統的種植技術中注入適用新科技成果,尤其要重視現代化生物技術為特點的優種繁育及節水灌溉、旱地植樹等實用技術的推廣和特種養殖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第二,要調規模。使優質高效農業的種植、養殖項目在一定區域內形成規模,以此為專業市場的形成和深加工增效奠定可靠的基礎。第三,要調生態優化。生態環境惡劣,是不少欠發達地區的共性問題,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必須堅持以生態環境優化為重心,切實落實工業污染治理和退耕還林還草的國家規劃。立足長遠,把當前的綜合治理與長遠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起來,形成當地特色鮮明的發展戰略,確保國家補貼期限結束后當地經濟的特色和優勢已經成熟,具有鞏固與發展治理工業污染和退耕還林還草前期成果的經濟能力,不致再度破壞生態環境。
2.欠發達地區第二產業的發展重點。欠發達地區第二產業賴以發展的基礎較為脆弱,據調查,一些地區的第二產業因決策失誤,辦了一些投資不見效的“冤枉廠”和市場前景不好、開開停停的“開關廠”,還有一些企業雖然可勉強開工但經濟效益長期欠佳。結合小城鎮建設發展,欠發達地區第二產業,需要重視一、二產業的銜接,在延伸產業鏈上做好文章,并隨工業園區的創建及地域性或專業性商品集散、加工型市場的逐步成熟而穩步發展。只要把當地的資源優勢用足用好,發展特色產業,在產品中出特色,工藝中上科技,經營中就會見效益,就能在一、二產業相互促進的“雙贏”合作中逐步增強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
欠發達地區第二產業的發展必然依托小城鎮。農村小城鎮的建設應以縣為單位加強綜合規劃。布局要充分考慮一、二產業的就地銜接,建好縣級工業園區和綜合經濟發展區域中的中心城鎮工業小區,使小城鎮成為能夠接受大、中城市輻射,對信息、物資、資金、技術的交流可以發揮樞紐作用的多功能載體。力爭以工業園區或小區為中心,把區域經濟帶動起來,特別是要為當地主導產業服務,積極扶持龍頭企業,走公司加農戶的道路,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在市場經濟中能產生效益的商品優勢。農副產品的加工屬于產業鏈延伸型經濟增長模式,它以當地特色種植、養殖業為基礎并引進技術從事初步加工或深加工,可以說是一條可行的第二產業發展途經。另外,貧困地區也應力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盡可能地引進外地乃至外國資金與技術,使之更好地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
3.欠發達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重要內容。鑒于欠發達地區的特殊情況,第三產業的發展應緊緊抓住交易市場建設、經紀人隊伍的培育,以及為一、二產業服務的商會、協會和信息技術服務中心的建設,以此促進經濟的發展,繼而再推動其他多種形式的第三產業的良性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為宗旨。為把具有特色的當地商品打入國內、國際市場,貧困地區應培育好支柱產品的本地交易市場和建設好銷售網絡中的外地窗口市場,使第一產業生產的特色產品,經過第二產業的加工增值,在第三產業中實現價值,并將市場需求的信息及時反饋給第一、第二產業,逐步把支柱型的種植、養殖、加工業引入以市場信息為導向的發展軌道。市場建設不是單一的硬件建設,其成敗的關鍵在于培養一支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經紀人隊伍。要利用政策和輿論營造他們成長的氛圍,通過專業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運用法律規范他們的行為并保障其合法權益。通過經紀人的活動,把農戶、工業企業、商業及外貿企業聯系起來,實現以商促工、以工促農的“一條龍”發展。
欠發達地區無論第一產業還是第二產業對社會性服務的需求都非常迫切。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應以行業商會、專業協會、信息技術服務中心建設為突破口,首先把直接為經濟服務的機構發展起來,使當地的個體戶和小型及家庭加工企業通過這些機構的服務,獲取多方面的幫助與支持。同時商會、協會還可以在規范市場和行業管理方面配合政府發揮作用。
在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中,政府職能的重點有以下幾個。一是政府要制定地方產業政策,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政府要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政府要重視教育與科技的發展,以此推動經濟的全面提升。三是政府要遵循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推進可持續發展。政府要利用行政干預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機制加強調控,為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一個有利于公平競爭良性發展的環境。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延津縣委黨校 河南延津 453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