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依據對某省某市農村標會運作情況的調查結果,分析這一較具生命力的民間金融形式所執行的功能和潛在的風險,以及它作為農村金融的補充而合法存在的可能性。
關鍵詞:標會 民間金融 合法存在
中圖分類號:F830.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1-065-02
一、 標會發展概述
標會是一種古老的民間金融形式,在解放前就在我國南部較富裕的省份如浙江、江蘇、廣東等地存在。它是民間互助進行資金借貸的一種形式,在國外叫做“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功能類似于銀行,是建立在人際關系基礎之上的會員內部互助組織。
一個標會由“標頭”和“會腳”組成。標頭就是組織標會的人,除了組織會腳入會之外,標頭在某些地區還要承擔在會腳違約的時候代替會腳繳款的義務,標頭本身也可以是會腳參與入標。作為參與者的標頭在某些地區有首先無息使用資金的機會,而作為非參與者的標頭每標收取一定的管理費作為組標和承擔還款連帶責任的報酬。會腳就是參與標會的個人或家庭。以36個成員的標會為例,每名會員在一個周期內在每月的固定日期繳納一定的金額比如500元交給標頭,那么本月共募集資金18000元,在36名會員中,有資金需求的會員通過承諾支付利息率的高低決定資金的優先使用權。在另外一些利息率固定的標會中,資金使用權是通過協商決定的。獲得資金的會員從下月開始每月繳納的金額為本金加上利息,比如承諾的利息率為10%,則獲得資金之后每月繳納的金額由500元變為550元,直到本輪標結束。以本例來看,36名會員的標一共需要繳款36次,周期為3年,每名會腳有且僅有一次接標的機會,接標后開始繳納利息,直到所有會腳各接標一次后,本輪標結束。
由于我國不允許有非法的民間金融機構存在,我國法律是禁止標會這樣的組織的。從歷史經驗看,標會作為民間資金借貸的無奈之舉,曾經為地方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調劑農村資金余缺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嚴格的管理以及普通百姓認識水平有限,再者少數標頭對利益的欲望不斷膨脹,標會組織也曾帶來嚴重的問題,給某些地區帶來慘重的經濟損失。正因為如此,國家曾經嚴厲打擊和取締各地的標會組織。事隔多年,由于農村金融問題始終沒有較好的解決辦法,也因為慘痛的教訓已漸漸為人們所淡忘,標會組織又重新在各地出現,這似乎再一次證明標會這一形式存在的生命力和合理性。但是,要在法律層面上承認標會還有許多障礙和顧慮,因此,目前國家似乎對一些地區的標會組織采取了默許的態度。筆者試圖通過對云南某市農村標會實踐的調研情況全面分析標會的利弊,闡述其生命力和潛在的風險,以及對它應該采取的合理態度。
二、某省某市某村標會組織調查結果及分析
時間:2007年1月;總規模:250萬~300萬元之間;家庭年均收入:1.5萬元;每標規模:1萬~1.5萬元之間;每標人數:30~50人;固定利率:絕大多數為10%,極少數為20%;功能(參與標會目的):40%為喜喪事、建房等應急之用,30%為經商,30%為獲取利息;特點總結:金額小,人數多,利率低。
1.標會在當地興起的原因分析。
(1)標會組織的利率極具競爭性。調查表明當地標會的年利率都是在銀行存貸利率的中間區間,以36名會員組成的標會為例,在忽略貨幣時間價值的情況下,作為資金借入方的第一名會腳所支付的利息為10%÷3=3.33%(年),大大低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6.12%;作為資金貸出方的第一名會員所受到的利息也是3.33%(年),也高于同期三年零存整取利率2.07%。其他會腳付出或者收入的利息在二者之間,同時所有會腳均獲得一次在三年內急需使用資金時籌集到資金的保證。這是否說明標會的生命力是源于我國較大的存貸利差,關于這一話題可以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這里不再敷述。當地也存在少量高利貸,利率有一分利(每年約15%),兩分利(每年約30%)和五分利(每年約75%),顯然這些利率都不比標會的利率有競爭力。
(2)正規渠道的資金借貸困難。在當地,雖然存在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但是他們主要執行吸收存款的功能。由于農村信貸金額小,搜尋信息的成本相對較高,所以開展小額信貸對農信社和銀行要么風險過大,要么無利可圖。以當地農信社為例,辦理一萬元的貸款實際只可以發放9000元,1000元作為押金,如果到期沒有還款,則沒收押金,再追討貸款。而整個期間的利息是按一萬元計算的,并且貸款要求必須有抵押和擔保,有時還需要通過人際關系才能發放貸款,這無形中又增加了貸款的成本。總的來說,由于農信社和銀行的謹慎,農戶很難從正規渠道獲得資金,所以在有資金需求的時候人們也很少考慮從正規渠道去獲取。
(3)從標會貸款類似于按揭,還款壓力小。由于從標會獲取的資金是一次收入,分期償還,對資金借入者來說,如同按揭貸款,還款壓力小,違約風險和發生違約的損失也相應變小;對于資金貸出者來說,由于農村閑散資金較少,有盈余的家庭也是每月收入產生盈余,然后入會獲取利息收益。可見,這種資金流動符合農村資金收支的狀況,對于小農經營有很好的支持作用。
2.風險分析和風險控制狀況。當地標會建立完全依賴于標頭的人際關系,標頭一般都是在當地具有一定聲望并有一定資金實力的人擔任。由于會腳限定于標頭所處的村鎮之內,標頭對會腳的財產狀況和收入狀況都有較好的了解。通過對幾位影響較大的標頭的訪問,他們都不允許外來者或者沒有收入來源的人或財產狀況較差的人入會,以防自己要為可能出現的違約承擔責任。同時由于標會僅限于當地,會腳之間都互相認識,任何會腳如果違約會引來眾人的非議,會腳面臨的道德約束較強。同時由于資金規模較小,相當于會腳以自己的財產作抵押,違約的概率也不大。從目前的情況看,幾乎沒有會腳因為不能繳款出逃,僅有2%左右的標出現少數會腳延遲繳款,而且延遲的時間也不超過一周。但是筆者也注意到一些潛在的風險正在醞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少數標頭建立組織多個標會。由于當地標頭的收入是從每月接標者獲得的資金中抽取,一般為50元~100元不等,所以標頭的收入與他所管理標的數量直接相關,因此少數標頭開始建立較多數量的標。隨著標頭管理標的數量增多,管理的難度越來越大,由于會腳的增多,對會腳的了解也可能不再像以前那么全面,在這個過程中標會的風險將越來越大。當一名標頭管理較少的標時如果發生違約他還可以承擔損失,如果一名標頭管理的多支標同時發生較多的違約,那么標頭也無法承擔,這就存在標頭倒標出逃的風險。
(2)少數會腳同時參加多個標會。出于各種目的,比如擴大經營或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息收入,一些會腳開始參與多個標會,雖然目前還沒有出現以標養標的情況,但是如果大量會腳都參與多個標會那么每月的償還金額都會較大,這樣無疑會加大違約的風險。
(3)少數高利息標會開始出現。當標會這一形式逐漸為當地人熟知的時候,一些自命不凡的人想要以此掙錢謀生,所以他們鼓勵大額高息的標會,標會的風險和標會的規模與利息率是緊密相關的,這些人僅僅看到收益而忽略風險,這樣的標會必定危害農村經濟和金融的穩定。
三、 結論及建議
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帶來經濟增長的源泉中資本是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當一個地區積聚了大量的資本之后,高水平的人力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就會向這一地區集中,從而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最終帶來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國“三農”問題的嚴重性在于農業資本的利潤率低,所以不要說吸引外來資本就是農業資本本身也通過現代金融體系外流到城市,這對于農村的發展和“三農”問題的解決是非常不利的。
標會由于可以發揮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無法發揮的金融功能,考慮其作為正規金融渠道的補充和完善是可以理解的。從某省某市某村標會的運作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標會組織和正規金融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其信息成本優勢,所以對于標會而言,標頭至關重要,標頭關于會腳的信息是日積月累獲得的,而且幾乎是無成本的。這一成本優勢使得正規金融無法操作的小額信貸在標會內部可以實現。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標會組織運作主要的風險在于標頭,標會的規模,會腳和利息率這四個因素。筆者認為,如果建立專門的標頭管理制度將標頭納入監管體系,并規定和約束會腳的行為,同時對標會的規模和利息率加以限制,標會的風險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綜上,筆者認為對于目前再次風行的民間標會組織,不應該默許放任或者一概取締,應當通過調研試點,將其納入監管范圍,讓它為活躍農村經濟,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發揮應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郭春松.標會的危害及其治理.金融觀察,2004(10)
2.鄭振龍,林海,民間金融的利率期限結構和風險分析:來自標會的檢驗.金融研究,2005(4)
3.許詠梅.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4.李建軍.中國地下金融調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徐芳,王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與創新思路.經濟學家,2005(5)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 上海 200444)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