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的美國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適時的政策以及科學技術的采用等因素,促使西部完成了土地所有權的變化、農地面積的擴大及農業機械化與商品化,迅速實現了農業近代化,為美國經濟的崛起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但生態環境方面違反循環經濟理論的失誤亦與炫目的成就相伴隨,留下了貽害后世的問題。
關鍵詞:美國 西部農業 近代化
中圖分類號:F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1-111-02
馬克思曾講的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美國式道路”實際上主要從19世紀美國西部農業的近代化來體現。短短百年時間,荒無人煙的處女地變成了欣欣向榮的“農業帝國”,為工業化、城市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梢灾v,農業的近代化決定了美國西部拓殖的結果,是美國西部崛起的最根本因素。在前輩資料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探析美國西部農業近代化道路的因果得失,以期獲得它山之石的效果。
一
確切地講,農業近代化,主要指農業從傳統農業走向資本主義農業的過程,涉及到農業主的土地獲得方式、農業土地的數量及產品的變化以及與農業科技相關的機械化與專門化。為了清晰地考察這些變化,我們以美國內戰為界,把這一歷史進程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1800年—1860年,是拓荒農業時期,也是為農業近代化奠基的時期。拓荒農業即使在其早期也有別于傳統農業,傳統農業以家庭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為特點,而拓荒農業則體現著農業主以多大代價獲得農業生產資料。美國獨立后不久,即于1784年、1787年先后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的土地法令,確立了西部土地的分配原則,決定以每英畝不少于1美元、每塊售出土地不少于640英畝的辦法處理西部獲得的土地。1803年,杰弗遜總統以1500萬美元的低價從法國手中買下路易斯安娜,這對美國的發展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美國外交史學家S·F·比米斯認為該地區“對于美國的重要性是怎樣的估計也不會過高,它給予這個國家世界上最豐富的糧食、燃料和動力倉庫之一。路易斯安娜變成了美國向佛羅里達、德克薩斯、新墨西哥等擴張的走廊。”一直在覬覦西部土地以及企盼西部新生活的美國人,“就像急躁不安地站在起跑線的賽馬門欄突然打開一樣,拼命地沖向西部?!苯涍^30多年的耕作,俄亥俄、印第安娜、伊利諾斯、韋斯康星等地成為小麥、玉米的生產區,整個大湖平原地區變成了著名的“小麥王國”,西南部的海灣平原地區變成了棉花王國,此外,南部地區還種植煙草、水稻、亞麻等作物。1841年,美國政府頒布《墾地權條例》,正式承認自行占地進行開墾的農民有購買其占用土地的優先權,而且是按照最低價格優先購買。這樣,業主一般都獲得面積不等的耕地。隨著農業主獲得越來越多的土地,進一步發展就得借助于機械和技術的力量,改進的農具和研制的農業機械不斷出現,1833年和1834年,奧貝德·赫西和塞勒斯·麥考米克試制成收割機;1835年,喬治·布朗發明了播種機;1837年,約翰·迪爾發明了對草原地帶的耕作極為有利的鋼犁,以至于有學者認為內戰前,美國就實現了農業的半機械化。
第二個階段,約1860年—1900年,是拓荒農業轉向近代農業的時期,也是西部農業績效卓著的時期。1862年頒布的《宅地法》是引起這一變化的核心發動機,它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農業的發展格局,也促進了美國農業機械化進程。該法規定,凡年滿21歲的美國公民,只要交納10美元的登記費,都可以在西部地區領取160英畝的土地,并在宅地上耕種五年,土地即歸個人所有。這個法令,解決了美國建國以來一直未能徹底解決的西部土地問題,體現了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事實。西部土地開墾面積迅速提高,19世紀60年代達50萬英畝,19世紀70年代達到1.9英畝,相當于英、法兩國土地面積的總和,在19世紀80年代,又增加了3億零3百萬英畝。農業產量也以驚人的速度翻倍增長,1866年—1913年,小麥產量增加了342%,玉米增長了200%,棉花增加了600%,1860年—1900年,種植業每年平均增長3.2%,畜牧業增長2.7%。社會的需要是科技發展最根本的動力,大量土地的開墾與種植客觀上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農業機械化,再加上西部地廣人稀的事實,催生了農業機械化的高速發展。1858年,C·W·馬希與W·W·馬希兩人向政府申請了馬希式收獲機(Marsh harvester)的專利權,使收獲效率提高了一倍之多。1878年,約翰·阿普爾比發明的“盤繞扎谷機”取代了粗劣的鐵線扎谷機,使收獲的速度增加了8倍,同時,在太平洋沿岸推廣使用24匹馬拉的“康拜因”聯合收割機集收割、脫粒、裝載于一體,完成了加利福尼亞2/3的小麥收割任務。1868年發明的帶平滑板的冷淬犁和1888年引進的帶播種器的“彈簧齒式單人雙鏵犁”在紅河產麥區和遠西部都加以采用。據統計,1860年—1870年,全美農場的工具和機器價值只增加了10%,而西部增加了102.9%,1870年—1880年,全國增加了50%,而西部增加了92%。農業機械化導致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又與農業商品化程度加深同步進行,此外,鐵路的發展打破了西部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使西部農業深深卷入商品經濟的旋渦,融入全國商品市場,形成了以商品交換為基礎的農業專業化生產格局。從19世紀70~90年代,西部形成小麥、玉米、畜牧、棉花的各種經營地帶,成為農畜產品的主要基地。小農經濟和資本主義農場沿著“美國式道路”迅速發展起來,農業生產總值在全國農業總值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870年,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農業產值大約只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6%,到1890年,已占33%,美國的農業經濟布局和重心得以改變,并為工業化和城市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從根本上促進了美國經濟的起飛。
二
從本質上講,農業的近代化是人與自然有機結合的結果,19世紀美國西部農業能夠進行大規模拓殖,順利實現近代化,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正如著名經濟學家沙伊貝所言:“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其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這真是莫大的幸運?!泵绹鞑康淖匀坏乩項l件,是農業近代化強大的物質基礎,廣袤的大地和肥沃的土壤使農業拓殖具有先天性的優勢。首先,西部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可耕地面積占美國本土的40%,十分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中西部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到處都有松軟的土層覆蓋,非常適宜農業耕作和作物種植,溫帶地區達兩百天以上的生長期和1000~1500毫米的降水量,為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等的高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次,美國本土江河奔騰,湖泊遍地,全國共有大大小小河流295條,可供航行的水路26410英里,其中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就占了54條,有13912英里的可航行水路,總排水量3倍于圣勞倫斯河,25倍于萊茵河,380倍于泰晤士河,素有美國農業的“母親河”之稱。最后,在東起西經90度,西迄落基山脈之間,是豐富的大草原地帶,堪稱世界上最好的天然牧場,16世紀西班牙人帶去的牛群遺棄于得克薩斯等地,經過兩個多世紀,成了遍布于大草原的“野?!?,不僅為來到這里的人提供了一切生活必需品,也為人們在這里開展畜牧業打開了思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西部農業近代化的過程就是大量移民不斷追求西部遼闊土地的過程,土地始終是西部發展最富有誘惑的動力,美國政府的土地政策決定了西進運動的發展歷程,這一點在內戰后表現得尤為突出。作為《宅地法》的結果,大量獨立的小農在西部土地上不受封建殘余的束縛得以自由發展,并在充分自由發展和競爭的機制下形成資本主義大農場主。據統計,1860年—1913年,美國耕地面積從40700萬英畝擴大到90200萬英畝,僅19世紀最后20年新墾殖的土地就超過了英、法、德耕地面積的總和。同期,農場數目也由2044萬個增加到6477萬個,其中約有38%位于密西西比河以西的遼闊地區。1873年,美國政府又頒布了《育林法》,申請育樹的移民總共獲得了975萬英畝的土地,大部分位于內布拉斯加、堪薩斯、南北達科他等州。為鼓勵移民繼續去西部墾殖和定居,發展大平原水利灌溉事業,1877年—1878年,美國政府又通過了《荒地法》和《石料法》,西部的森林地帶以驚人的低價和便利的條件被幾乎搶購一空。通過廉價出售公共土地的政策,美國東部和歐洲移民如潮水般涌入西部,進一步加速了資本主義農場的建立和發展,帶動了西部農業的機械化和糧食生產的商品化,促進了農業近代化的實現。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西部農業近代化中,同樣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技術創新的浪潮加速機械化的實現,機械化的實現又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早在19世紀初,美國已開始了農業技術革命,19世紀30年代便開始重視農業科技的傳播、運用和農具的改革以及農業機械化的研制。到1860年,已完成農業機械化的基礎革新,如改進的鐵和鋼犁、刈草機、收割機、打谷機、播種機等已得到廣泛應用。從1857年開始,美國建立了一系列的農學院和農業實驗站,廣泛開展農業教育與研究,并根據西部地區的特點,大力推廣機械化耕作。1862年,林肯政府簽署了“農業部組織法”,建立了農業局,協助農場主了解最新的農業技術和市場行情,及時收集各地農業生產的成功經驗,向各州和地方政府推薦。1889年農業局正式升格為農業部,下設“植物工業局”、“牲畜工業局”、“農業化學和工程局”、“昆蟲與植物檢疫局”等,負責農業機械的研制、農業技術的引進、良種的改良和推廣、病蟲害的防治和畜禽的改良、肥料和土壤管理技術的改進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內戰后,農業機械化向縱深高速推進,以機械力取代人力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本實現了從播種到收割一系列過程的農業機械化和半機械化,以至于有學者講,美國的農業革命,在使用機器方面是1860年以后的那半個世紀。
美國西部農業近代化的歷程,與利益驅動下的移民不斷涌入荒無人煙的大西部相伴隨。興起于1783年以后的美國移民潮,在19世紀中葉進入高潮,來自東部和歐洲的移民迅速而有效地占領廣闊的大西部,成為19世紀,尤其是內戰后美國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最令人矚目的現象。原因之一就是聯邦政府采取的有利于西部農業發展的“公地”政策,近乎無償的土地政策使西部擁有了農業勞作的大量人口,1870年—1890年間,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人口從6877000人上升到16775000人,翻了一倍多,同期,內布拉斯加、堪薩斯人口分別增長了8倍和4倍,達科他領地人口增長高達36倍,華盛頓和科羅拉多分別增長了365.1%和112.2%,在1880年—1890年,西南部的得克薩斯人口也增加了1倍。隨著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區建立了許多新州,從1876~1890年先后有9個新州加入聯邦。移民對西部農業近代化的貢獻是巨大的,一方面為西部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大大拓墾了西部的土地資源,加速了西部農業近代化歷程。因而有歷史學家認為移民洪流是“美國歷史的中心主題”,“比沒有貴族政治,邊疆的存在,自然資源的富庶,企業家的推動力或被兩大洋的安全更加重要?!?/p>
三
美國西部農業經濟近代化為世人稱道,但作為19世紀的經濟開發,尤其在“天定命運”論下的拓荒者,在生態環境方面造成了貽害后世的巨大問題。當西部廣闊的處女地被發現的時候,肥沃的土地、郁郁蔥蔥的森林、肥美而一望無際的草原將所有的人都折服了。1807年,一家著名的雜志這樣寫到:“我們這個國家,地大物博,有無與倫比的天然資源,取之不盡;國土遼闊,無邊無際,土地肥沃,適合于種植一切作物,也具有適合畜牧業的各種條件……這一切都是使它永遠繁榮富強的資本和有利條件?!痹谶@種心態的驅使下,加之政府廉價土地政策的鼓勵,西部土地遭到揮霍性開發。由于長期存在著大量所謂自由土地,農業實行原始的輪荒耕作制,農民在他的土地的地力枯竭以后,發現與其整理舊土地,還不如買一塊新土地來的便宜,每當拓荒者到達一個新地區,對他最大的誘惑常常是盡力掠取新土地的精華,然后再把它賣出,再繼續前進去碰一碰好運,他常常以一生耗竭兩三個農場為榮?!巴涝淄恋亍钡拇址攀礁N方法十分流行,造成了美國在短短幾十年里破壞的土壤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大片平原沃土變成了溝壑縱橫的劣地貽害至今,遭到破壞的土地很難恢復。
畜牧業同樣面臨著因過度放牧而水草枯竭的局面,大草原上的畜牧業有著驚人的利潤,一個牧場主在牧牛業上投資三年,就能得到三倍于成本的純利潤回報。因此,廣袤的草原吸引了大量的美國及外國資本,到1882年,投資于西部平原的英格蘭和蘇格蘭資本不少于3000萬美元,19世紀80年代,歐洲人在大平原上控制的牧場已達2000萬英畝以上。當牧場主們陶醉于草地、牛群、馳騁的牛仔畫面時,危機悄然而至,在追求高利潤的目的下無計劃、盲目的牧牛業使大草原上的一些地區出現了過度放牧的征兆。1885年,牛肉價格開始下躍,1885年—1886年的嚴冬使牧牛經濟遭到重創,“每個溝壑中堆著牛的尸體;凍僵的蹄子支撐著瘦骨嶙峋的軀體搖搖晃晃;沿著柵欄的許多死牛;被啃光樹皮的樹木——這些就是牧場主不顧一切的貪婪留下的標記?!?/p>
一個世紀的墾殖,使西部植被遭到毀滅性破壞。1850年—1860年,大約3000萬英畝的森林被開辟為農地,19世紀80年代,密執安、威斯康星和明尼蘇達地區一半面積為森林覆蓋著,但幾十年內慘遭破壞,木材砍伐量為生長量的3.5倍。到20世紀初,五大湖沿岸各州的森林已經蕩然無存,原始森林只剩下不足2億英畝,光禿的山坡、裸露的土壤,失去了屏障,各種侵蝕現象嚴重。經濟學家和環保主義者指出,森林資源在浪費開發的速度之下,只能再維持一代光景,煤將在百年左右內消失,其它大多數自然資源的用途大半將因貪婪與浪費而告竭。美國水土保持學家吉福德·平肖痛斥:“美國人把土地資源看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們盡情掠奪,肆意浪費,他們只求獲得而不論代價?!?/p>
19世紀美國西部農業近代化以其輝煌的成就令人眩目,許多措施反映了美國西部的客觀實際,最大限度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土壤、森林和植被等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與之相伴,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汲取其發展的經驗教訓,走循環經濟之路,將更符合人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楊生茂,劉緒貽.美國的獨立和初步繁榮(1775-1860)[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高路,葛萬新.大決策出臺:西部大開發方略[M] .北京:經濟時報出版社,2000
3.楊俊廣.西進運動在近代美國現代化中的作用新探[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2000(4)
4.黃安年.美國的崛起[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5.??思{.美國經濟史(中譯本下)[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6.李景旺.論美國西進運動的經濟意義[J] .湖北黃崗師專學報,16卷
7.陳傳金.淺談美國西部地區的開發[J] .歷史教學,1985(3)
8.H·N·沙伊貝等.近百年美國經濟史(中譯本)[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9.何順果.美國邊疆史:西部開發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0.哈克.美國資本主義之勝利(中譯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46
11.亨利·莫里林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中譯本)[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12.鄒桂芳.美國橫貫大陸鐵路的修建及其對西部開發的歷史作用[J] .東北師大學報,1989(4)
13.楊生茂.美國內戰與鍍金時代[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拉爾夫·亨·布朗.美國歷史地理(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
15.雷·艾倫·比林頓.向西部擴張:美國邊疆史(中譯本下)[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6.J·雷盧姆.美國的歷程(中譯本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17.黃賢全,杜洋.美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5)
(作者單位:河西學院 甘肅張掖 734000)(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