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學校決策與管理的需要推進了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的計量。正確設立高等學校學生成本構成項目有利于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學生培養成本的分析與控制。高等學校學生成本的計量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規范高等學校收費行為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高等教育 教育成本 培養成本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1-151-01
一、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是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務而耗費的資源價值,它既包括以貨幣支出的教育資源的價值,也包括因資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損失。教育成本與教育經費并不完全相同。教育經費一般是指國家、政府或社會所支付的教育事業費用和教育基本建設投資。這是教育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但不是構成教育成本的全部內容。教育成本是指培養每名學生所消耗的社會勞動,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其貨幣表現為培養學生由社會和受教育者個人直接和間接支付的全部費用。
而教育成本與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也是有差異的。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是以學校作為計量主體計算出來的學校提供教育服務的成本,是在現有的會計制度條件下,利用現有的會計資料(例如學校的賬簿記錄),按照成本會計的原則核算出來的。所以我們談到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應該更多的從會計學意義上去探討。
二、影響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準確性的因素
首先,從政策法規上看,目前我國現行的與高等學校有關的法律、法規雖然提出了與培養成本有關的要求,但是并沒有要求高等學校必須計量培養成本。因此學校管理者不會主動計量培養成本,提供學生培養成本的信息供外界了解高等學校運營和管理狀況。
其次,從會計環境上講,中國高等學校目前執行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雖然確定了會計核算要素,改變了記賬方法,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借貸記賬法和會計報表體系,對規范高校會計行為,提高理財水平,促進高校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對高校資金來源多元化,資金運用多方位,校舍規模不斷擴大,土地使用權的購買,教育培養成本核算的要求等情況,高校會計制度已經無法滿足高校財務管理的需要。
最后,從計量理論上看,一些計量的技術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教育界無法準確剔除與學生培養、教育、管理無關的費用;高校缺少固定資產和土地的分攤;本科生、研究生、碩士生培養的間接費用分攤難度大。另外對后勤支出,離退休人員保障支出,科研費用,學生資助費用,學校社團類活動的支出,高等學校黨團組織支出的是否計入學生培養成本,以及如果計入,如何制定分攤比例等的問題還存在很大爭議。
三、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構成項目
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項目是指構成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的費用類別。對培養成本項目的合理設置,有利于培養成本的分析和控制,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的開支項目構成學校的成本項目。高等學校所使用的成本項目分為兩大塊,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前者包括工資、補助工資、主要副食品價格補貼、職工福利費、離退休人員費用及獎助學金;后者包括公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業務費、差額補助費和其他費用。但是這種成本項目的劃分沒有劃清高校的費用與成本差異,不適合作為研究生教育成本補償的依據。在研究高校教育成本項目設置的文獻中,中國人民大學的王耕曾設計過11個成本項目是工資、補助工資、職工福利費、離退休人員費用、人民助學金、公務費、修繕費、業務費、差額補助費、折舊費、其他費用。我國學者肖玉秀設計的三個成本項目是直接費用、輔助費用、管理費用。《高等學校會計制度》(1998)規定的“教育事業支出”項目包括工資、補助工資、其他工資、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障費、助學金、公務費、業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和其他費用等11項。北京師范大學學者袁連生在其《教育成本計量探討》中,把教育成本項目設置為工資、公務費、業務費、修繕費、折舊費等5項。
2005國家發改委《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將成本構成分為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支出、固定資產折舊四部分。其中人員費用包括:教職工基本工資、津貼、獎金、社會保障繳費、其他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包括:辦公費、印刷費、水電費、取暖費、郵電費、交通費、差旅費、會議費、培養費、福利費、勞務費、招待費、租賃費、物業管理費、維修費、專用材料費、其它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包括:離退休費、撫恤和生活補助、醫療費、助學金、住房補貼和其他支出;固定資產折舊包括房屋建筑物折舊、設備折舊。
對于《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中設立的成本構成項目,有些地方筆者還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科研費用。試行辦法規定“科研費用的30%計入培養成本”。筆者認為這樣做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欠缺合理性和科學性。而如何合理地把科研支出計入到學生培養成本,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業務招待費等不應計入;對學生的科研補助應當全部計入;公務費等按照應該分攤的比例進行計入。
2.土地折舊。筆者認為無論是有償劃撥和無償劃撥的土地價值都不應計入培養成本。對于有償購置的土地,其土地購置費用在建設有關房屋建筑物時計入固定資產價值,然后通過固定資產折舊進行分攤。對于無償劃撥使用的土地,高校在取得時沒有發生任何耗費,土地也不存在折舊問題。
3.住房補貼。在職人員的住房補貼作為學校用人成本一部分,如果數額較大可按學校教職工平均工作年數進行分攤,計入學生培養成本。離退休人員的住房補貼筆者認為不應計入學生培養成本。
4.公用支出。公用支出是指為學校教學及相關事項提供服務的各項事業支出。從支出項目上分析,包括:教學支出、科研支出、業務輔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后勤支出。教學支出、業務輔助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應全部計入學生培養成本。科研支出按照應該分攤的比例計入。而后勤服務支出按照是否已經實現社會化,處理方法不同。例如:后勤中的食堂成本支出,已經實現社會化,只計入學校安排的補貼;沒有實現社會化,除了計入學校的補貼外,還要計入房屋和設備的折舊。
參考文獻:
1.崔邦焱.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計量[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夢虺,陳平.高等教育成本分擔問題研究[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6
3.李星云.淺析我國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擔[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6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 100022)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