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收賬款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保證企業一定收益的前提下風險最小化。必須建立健全合理的信用管理組織機構,改進銷售回款業務流程,建立全過程信用風險管理制度,應用先進的信用管理技術,使企業在保證一定收益水平的情況下,降低風險水平,保證企業經營的安全。
關鍵詞:企業風險管理 應收賬款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1-186-02
所謂應收賬款信用風險,是指企業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因銷售商品、產品或提供勞務等向購貨單位或接受勞務的單位應收取的賬款,或代墊的運雜費不能收回而發生壞賬損失的可能性。
應收賬款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保證企業一定收益的前提下風險最小化。企業為了謀求高收益,就要發揮應收賬款擴大銷售的功能,通過賒銷來增加收入、增加利潤,但較多的應收賬款又使企業面臨著較大的風險。風險管理的藝術就在于使風險性、盈利性得到最佳的統一,達到總效用的最大化。而通過應收賬款風險管理機制的建立,對應收賬款全程實行風險化管理,就能使企業在保證一定收益水平的情況下,降低風險水平,保證企業經營的安全。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得中國越來越快地融入到地球村的經濟圈中來;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企業之間賒銷銷售模式的日益盛行,使得中國企業越來越快地與國際企業接軌。企業逾期應收賬款不可能完全避免,但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企業的呆賬、壞賬率要高出不少,據統計,歐美市場80%~90%的交易是采用信用方式進行的,我國企業目前使用賒銷方式的比例只有不到20%。但就是如此懸殊的信用銷售比例,我國的外貿企業在壞賬率方面仍大大高出歐美企業。據悉,美國企業的壞賬率在0.25%~0.5%之間,而中國外貿企業的壞賬率卻高數倍。隨之而來的潛在的、已經發生的信用風險,不能不使我們高度警惕,因為信用風險的管理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命脈。唇亡齒寒,失敗的信用風險管理甚至會使企業的資金鏈瞬間斷裂,貌似生意興隆的企業迅速破產倒閉。為此,筆者認為,企業要從根本上改變信用管理落后的狀況,應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建立健全合理的信用管理組織機構
一套科學的信用管理組織結構是企業的信用管理目標得以實現,業務流程和方法得以順利運行的基本保證。目前我國企業在組織機構及其職能設置上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競爭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企業最高管理決策層缺少對信用決策業務的領導和控制;第二,信用管理職能劃分不清,大多是支離破碎地分布在銷售和財務部門,其結果往往是只重權力不重職能;第三,部門內部管理目標、職責和權力不配套,而且部門間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協調和溝通;第四,缺少獨立的信用管理職能和專業化分工。
針對上述管理現狀及未來企業管理現代化的要求,筆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是:(1)企業應當建立一個在總經理或董事會直接領導下的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或設置信用監理),從而有效地協調企業的銷售目標和財務目標,同時在企業內部形成一個科學的風險制約機制,防止任何部門或各層管理人員盲目決策所可能產生的信用風險。(2)將信用管理的各項職責在各業務部門之間重新進行合理的分工,信用部門、銷售部門、財務部門、采購部門等各業務部門各自承擔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須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標和特點進行科學的設計。例如,在傳統的銷售人員壟斷客戶信息的問題,必須通過各部門間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門集中統一的管理加以解決。(3)一些企業已成立的清欠機構應劃歸信用部門統一領導,更加專業化地開展工作。
二、改進銷售回款業務流程
現代企業管理在傳統職能分工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部門間的協調作用和流程設計。銷售回款業務流程是企業關鍵性的業務流程之一,最為重要而且復雜。實踐表明,企業實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將企業銷售回款業務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流程設計的方法,跨職能部門地實現銷售業績增長和降低收賬風險這兩個最基本的目標,從而為企業帶來較大的利潤增長空間。實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進的業務流程包括以下一些基本項目:(1)客戶開發與信息搜集業務流程;(2)客戶信用評級業務流程;(3)訂單處理與內部授信業務流程;(4)銷售風險控制業務流程;(5)貸款回收業務流程;(6)債權處理業務流程。企業通過上述各項業務流程的建立和改進,將在銷售回款這一企業最重要的價值鏈中獲得較大的增值,其中賣方(企業)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買方(客戶)信用風險的降低是使各項業務流程得以改進的關鍵。
三、建立全過程信用風險管理制度
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企業不能很好地實施信用管理措施,是因為缺少一套科學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許多企業不斷頒布各種應收賬款的管理規定,但往往達不到期望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究其原因在于相關的規章制度沒有系統化的設計。筆者設計了以下三個方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客戶資信管理制度。
客戶既是企業最大的財富來源,也是風險的最大來源。強化信用管理,企業必須首先做好客戶的資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對客戶信用信息的收集調查和風險評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這些工作都需要在規范的管理制度下進行。我們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強化客戶資信管理:客戶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戶資信檔案的建立與管理;客戶信用分析管理;客戶資信評級管理;客戶群的經常性監督與檢查。
2.事中控制——賒銷業務管理制度。企業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信用風險主要是由于銷售部門或相關的業務管理部門在銷售業務管理上缺少規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對客戶的賒銷額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業在給予客戶的賒銷額度上隨意性很大,銷售人員或者個別管理人員說了算,結果往往是被客戶牽著鼻子走。實踐證明,企業必須建立與客戶間直接的信用關系,實施直接管理,改變單純依賴于銷售人員“間接管理”的狀況。因此,必須實行嚴格的內部授信制度,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應包括:信用政策的制定及合理運用;信用限額審核制度;銷售風險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應收賬款監控制度。
關于應收賬款管理,許多企業已制定了一些相應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些制度還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市場環境和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少管理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改進這方面的管理可以將以下四個方面制度化:應收賬款總量控制制度,銷售分類賬管理制度,賬齡監控與貸款回收管理制度,債權管理制度。
四、應用先進的信用管理技術
目前我國企業與國外管理先進的企業在信用管理的業務手段上相比還相當落后,掌握信用管理技術的人才也相當欠缺。從這幾年的管理咨詢實踐來看,以下幾個方面的專業技術對于改進企業信用管理現狀具有顯著的作用。
1.客戶的信用風險等級劃分方法。一些企業在對客戶的管理中盡管實行了各種等級劃分的方法,但缺少對客戶信用等級的劃分方法;有些企業的劃分方法不盡科學,因此,在管理上較為混亂。對客戶的信用風險等級評定是客戶資信管理的基礎,因此在等級劃分的目的、定義、評級標準和評定流程上都應采取科學、規范的方法。常見的評價方法有“5C”系統,所謂“5C” 即品質、能力、資本、抵押和條件,它代表了信用風險的判斷因素。
2.信用政策制定方法。信用政策是指導企業賒銷業務的主要工具,然而目前許多企業并沒有一套較為明確、穩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由誰制定?目標是什么?包括哪些內容?怎樣實施等等一系列問題亟需在信用管理工作中找到明確的答案。在實踐上,我們將信用政策分成對內和對外兩個文本較為有利。企業對內的信用政策起到對內部各業務職能部門的一個指導和管理的作用;對外的信用政策對于與客戶信用關系的改善,信用付款行為的約束等方面都可以起到非常顯著的作用。
3.信用限額的制定。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對客戶制定信用限額是一個主要的管理工具,企業通過一個簡單的數字,就可以將過去較為復雜的管理問題簡單化、效率化。然而正是由于這一數字的關鍵性作用,才使得它勢必成為企業各部門關注的焦點。信用限額的制定方法包括經驗評估方法、模型分析方法、營運資產評估方法和集體評議方法。企業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將這些方法加以綜合運用。
4.強化債權管理,及時采取追討措施。從嚴格意義上講,公司只要形成應收賬款,就應納入債權管理的范疇。除了對應收賬款實施一系列監控管理措施之外,對拖欠賬款的質量或收回可能性的分析判斷也很重要。如果沒有一個較為科學、準確的判斷,則會在追討方式、追討成本投入等方面出現管理失誤,甚至造成更大的損失。它是企業清欠和催收工作的一個重要依據。我們可以對每一筆逾期應收賬款從債權特征、拖欠特征、債務人特征和追討特征等各個方面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從而確定其收回的可能性,及應采取法律途徑的追討措施。
總之,只要企業采用全程跟蹤管理,各個部門密切配合,尤其是最高管理層的重視,自上而下地推行,應收賬款信用風險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也只有進行了科學的防范和控制,才可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既擴大銷售,增加盈利,還可以使應收賬款風險盡可能地降到最低。因此,企業應把它作為一項長期的、制度化的工作來抓,使得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力求將應收賬款風險控制在合理水平上,從而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 山東濱州 266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