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質量是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根本,而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是軍工產品質量的保障。首先,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其次,對新時期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的需求進行分析,明確了提高自主制造能力的必要性;最后,從技術能力建設和生產機制建設兩個層面,提出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的開發的戰略對策。
關鍵詞:國防科技工業 制造能力 開發
中圖分類號:F407.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1-223-02
未來軍事的發展以高科技為特點,以高質量為標志。軍工產品的質量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充分體現了軍工事業的使命與責任,提高質量已成為武器裝備發展的核心。同時,軍工民品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也必須從根本上提高產品的制造質量,高質量的軍工民品是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的品牌形象,是軍工民品生產制造單位的無形資產。而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是武器裝備和軍工民品質量的根本保障,只有切實提高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才能滿足新時期我國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一、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的發展現狀
1.我國國防制造能力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世界先進水平有相當差距。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制造能力取得了長足發展,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了一批重要設備。如數字程控交換機、高性能計算機、新型戰斗機、“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但總體上看,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階段性差距,特別是大型、大容量、高精度的重大技術裝備與國外差距更大,遠不能滿足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核電裝備制造業為例,我國與美、法、日、韓等四國的差距明顯:美、法和日不僅完全掌握了核電建造技術,而且其技術水平居于世界先進水平,并能將技術與設備向第三國輸出;韓國核電起步雖晚,但在短短的20年內已掌握了核電的關鍵建造技術,基本實現了從引進到自主開發的跨越。而我國只是基本掌握了30萬千瓦、60萬千瓦核電站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在主力容量百萬千瓦級機組上并不完全具備自主制造的能力,關鍵設備如核島的壓力殼制造技術尚未掌握,適應核電蒸汽參數要求的汽輪發電機末級葉片及半速機組制造技術尚屬空白,核島系統的關鍵特種閥門制造技術不過關。
2.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不力,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基本模式是“引進消化型”。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第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全面引進前蘇聯技術;第二次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從西方國家引進技術、進口裝備。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部分自主開發,我國制造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國軍工制造業也基本上按照這種模式發展的,通過多種方式學習和借鑒國外技術,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以船舶工業為例,在國家的統一組織下,我國船舶工業從20世紀70年代末就積極安排船用設備的技術引進工作。據初步統計,共計完成技術開發項目191項,技術改造項目35項,正式實施了引進——開發——改造一體化戰略,到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船用設備國產化能力達到80%,主要設備零部件自給率平均達到75%。
但“重引進、輕消化吸收“一直是我國技術引進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嚴重失調。2002年,我國大中型企業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經費之比為1:0.1,遠低于1:10的國際水平,由于缺少相應的較大規模的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傾斜,消化吸收經費投入的嚴重不足制約了制造技術引進的成效,再加之體制問題的束縛,這就使得我國產業技術不僅不能有力地輔助軍工制造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而且也難以緊隨外國先進制造技術的轉移進行追趕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就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之中,難以進行反求設計,實現技術移植,在國防科技戰略性領域難以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能力和生產制造能力。
3.工藝裝備落后,先進制造技術的普遍引入還有待時日。我國多數軍工制造企業傳統制造能力相對冗余,高技術裝備制造能力嚴重不足,缺乏先進的設計手段和試驗檢測條件,制造設備和工藝落后,先進制造技術儲備不足,先進的數字化設計、制造、試驗技術水平低。發達國家以大量應用先進制造技術,其實質是高新技術的融入和制造技術本身的進步相結合而形成的技術。在我國,除外資企業外,只有少數企業開始局部引入,但大多數企業還相距甚遠。如我國航空企業數控機床總量雖明顯增加,工藝研究不斷深入,柔性制造技術進入應用階段高速切削加工技術雖也得到大力發展,但由于許多相關技術儲備不足,與國外有一定差距;多數企業雖初步實現了信息系統的集成,并行工程及異地無紙設計和制造技術的研究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數據庫和網絡等基礎技術等原因,離企業信息的真正全面集成尚有不小差距;全數字化三維實體建模、特征建模等虛擬制造技術在某些領域雖已有實際應用,但要大規模應用虛擬制造技術,很多必要條件還不具備,先進制造技術的普遍引入還有待時日。
二、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的需求分析
1.現代戰爭的特點和我軍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要求加強制造能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引起了軍事的巨大變革。由于高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軍事領域,形成了以高技術質量建軍為主要標志的競爭新態勢。現代武器裝備具有技術密集、系統復雜、綜合性強、耗資巨大、研制周期長、研制風險大、協作難度大等特點,對質量與可靠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必須在周期短、經費有限的條件下,研制、生產出高技術、高質量、高可靠性的產品。提高質量成為武器裝備發展的核心。因此,加強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建設,為軍工產品研制、生產提供制造技術支持和基礎保障,確保研制、生產出滿足現代化局部戰爭需要的武器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制造能力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隨著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要求軍工產品的生產制造工作逐步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方式,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軍民品生產制造管理的新模式,適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需要。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將逐步形成軍品有限競爭,民品充分競爭的機制,優勝劣汰,這也將促進軍工產品制造的發展,為軍工制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入世”對軍工產品生產也提供了機遇和挑戰。“入世”以后,軍工企事業單位必須參與國際競爭,軍工產品的研制、生產,特別是基礎件、通用件、元器件等將面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競爭,而競爭的特點就是質量。因此,必須加強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的開發,不斷改進軍工產品的質量,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
3.技術發展和質量競爭的需要,要求加快國防自主制造能力的發展。進入21世紀之后,以信息技術為龍頭的高技術仍將突飛猛進地發展,以體系對體系作戰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將會進一步發展,各種新型材料和器件也將問世,新裝備及新技術的發展將對武器裝備質量與可靠性技術和檢測、驗證手段提出新的要求。
21世紀被稱之為“質量世紀”,以質量為中心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質量成為和平占領市場的最有力武器。我國軍工產品要走向國際、國內市場,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質量形勢。一方面,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我國軍民兩用產品的生產制造將實行合同制,使用部門可以擇優訂貨,如果產品制造質量不好,自然就失去了國內市場;另一方面軍工要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產品質量更具有決定性意義。國內外實踐已證明,先進的制造裝備、優良的試驗與檢測手段,是確保高技術武器裝備及軍工民品生產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因此,國防科技工業要提高產品質量,必須加強國防自主制造能力建設,加大制造投入和加快制造技術的發展;必須優先發展質量與可靠性共用制造技術,在一些關鍵制造技術上有所突破,為提高軍工產品的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軍工產品的競爭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能力的開發的戰略對策
1.加強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制造技術能力建設。(1)安排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先進制造技術開發應用。針對國防工業行業向“數字軍工”發展,數控設備增多,亟需提高數控加工效率的狀況,從現在起,國防科工委應系統地安排一批具有共性、基礎性作用的涉及關鍵技術的國防科研課題研究,采取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對軍工制造業高效數控加工工藝準備、數控加工工藝優化、數控加工數據庫、大型復雜零件高速切削加工、超精密加工等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以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加工技術成果,并逐步應用于實際生產之中。(2)建設先進技術研究應用中心,加強軍工制造能力平臺建設。為了加快突破共性制造關鍵技術、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生產工藝的步伐,國防科工委應進一步加強軍工制造能力平臺建設。針對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研制生產和軍工制造業發展的急需,在“十一五”期間及以后,要建立若干個跨行業、跨專業的先進技術研究應用中心,逐步形成研究開發、推廣應用、咨詢服務和教育培訓的創新體系。為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提升軍工制造業的整體制造技術水平,實現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3)加強軍工產品的制造技術改造的投入。在影響軍工產品質量的諸多因素中,技術手段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目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軍工產品制造的技術手段落后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應對軍工產品制造過程中所必須的設計、生產、試驗、檢測手段及設施進行系統的技術改造。技術手段改造的經費來源,一方面應將技術改造費作為生產制造費用的組成部分,納入產品生產計劃;另一方面,采取國家重點扶持與企業自籌資金相結合的方式解決。此外,審查技術手段改造項目時,應將試驗、檢測手段是否配套作為審查的重要內容,試驗、檢測手段不配套的技術手段改造項目不能立項。(4)用高新技術對制造技術進行改造和嫁接戰略。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主要內容。要實行用高新技術促進與提升軍工制造技術水平戰略,推進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全面滲透和融入軍工制造業,實現從信息集成、過程集成、產品并行設計、企業過程重組到全球制造的“數字化設計/制造一體化”,顯著提高現代武器的制造水平。同時,重點突破裝備制造業、提高裝備設計與制造及系統集成與成套能力,要發展重大成套裝備、高技術裝備和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推進重大裝備的國產化。要將提高單機和系統可靠性作為關鍵,大力發展為國防裝備提供零部件、元器件和基礎材料等產業,實現專業化和大規模生產,加強成套技術的開發,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集系統設計、成套、工程總承包和服務為一體的國防工業企業集團。
2.加強國防科技工業自主生產制造機制建設。(1)建立軍工產品制造競爭機制。把國家投資、軍工產品生產許可證與單位生產制造保證 能力掛鉤,實行擇優扶持。完善軍工產品生產制造的招標和訂貨制度,實行擇優選擇,優質優價。推行軍工產品制造合格評定制度,繼續開展軍工產品承擔單位質量體系認證、軍工通用基礎配套產品認證、實驗室認可認證等工作,嚴格執行不通過合格評定就不授予承擔國防軍工產品生產制造資格的要求。(2)完善軍工產品制造監督機制。建立健全國防科工委和十大企業集團兩級軍工產品制造監督代表的管理機構、管理規章和監督專家隊伍。國防科工委牽頭對重大型號項目派駐質量監督代表小組,企業集團應向武器裝備、軍貿產品承制單位派駐質量監督代表小組。質量監督代表獨立于研制、生產系統之外,對軍工產品制造的全過程,包括制造單位和重要協作配套單位的資格、制造過程控制、關鍵的分系統、零部件等實施嚴格的監督,并參加生產制造所有重大評審活動。質量監督代表有權針對重大質量問題令暫停生產工作,并將質量監督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強化軍工產品制造的信息反饋工作。(3)完善軍工產品制造獎懲機制。建立軍工制造國家質量獎勵制度,對優質產品、先進生產制造單位和有突出貢獻的個人給予獎勵。各級管理機構協調人事勞動、財務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的制度,把工資、住房、職稱評定、成果評定均與生產制造掛鉤,實行質量否決權。(4)建立軍工產品制造技術應用機制。國防科工委和各大企業集團應積極資助科研專業機構來組織實施制造技術的應用研究和試點推廣工作。其主要工作范圍包括:密切跟蹤和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質量與可靠性技術;加強質量與可靠性技術的預先研究和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質量工程技術、可靠性工程技術、產品保證和并行工程理論的應用研究、軟件開發、實用手冊編寫、型號工程試點應用和宣傳推廣、國內外學術交流等工作。設立國防科技工業生產制造發展基金,對型號研制單位應制定并實施鼓勵與強制相結合的應用先進制造技術的政策,以加大先進制造技術的推廣應用的力度。(5)建立軍工產品制造信息傳遞和共享機制。制定適合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制造信息政策和制度。重點加強型號質量信息系統建設,一方面利用故障報告、分析與糾正措施系統,對型號質量與可靠性實施閉環監控;另一方面投入適當的資金,完善和有效運行現有的可靠性信息系統,建立各類武器裝備制造質量信息交換網,制定制造質量信息上報制度和共享協議,研制單位均參加共享協議,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防止把生產制造可靠性信息加以封閉。(6)建立重大質量事故調查處理機制。制定質量事故分級分類和調查處理的程序。對重大生產制造質量事故由國防科工委或企業集團授權成立具有獨立性、權威性的重大質量事故調查處理委員會,徹底查清事故原因和責任。提出處理和改進意見,避免單純分析事故制造技術原因。
[本文系國防科技軟科學研究課題資助項目(B050003)]
參考文獻:
1.楊價佩.關于國防科技工業若干問題的思考.國防科技工業,2004(1)
2.劉忠來,李樹典,趙國忠.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5(11)
3.徐冉.自主創新能力對裝備制造業角色演變的作用.管理科學,2005(11)
4.吳偉仁.加強自主創新推動軍工制造業高效數控工藝技術發展.航天制造技術,2006(2)
5.汪和平,錢省三.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思路探討.科學學研究,2005(12)
(作者單位: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