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商會新修訂的UCP600較UCP500在形式與內容上均有較大變化,文章將這些修訂內容與我國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結合起來,對我國銀行在信用證交易中存在的風險,從制度、能力、時間、信譽、訴訟五個角度進行分析,指出每個角度下銀行面臨的特殊風險。銀行在信用證交易中為防止欺詐的發生,必須高度重視自身的能力建設,加強事前防范。
關鍵詞:UCP600 信用證欺詐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1-258-02
在商業社會,交易一方對交易另一方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許多交易活動是在不認識的人之間進行的。與傳統的熟人社會不同,在由眾多陌生人組成的國際社會中,居民的流動性大,交易雙方通常并不認識,相互之間也缺少如鄉村社會中存在的其他制約關系,使得受害人的懲罰措施受到很大限制;開放的社會也使得人們較不在乎閑言碎語的議論。凡此種種,使得傳統的以個人為基礎的信譽機制失靈。以信用證為媒介的國際貿易與融資活動涉及眾多的國內外參與人。在這樣一個典型的由“陌生人”組成的跨國交易中,欺詐時有發生。信用證欺詐的防范已經成為國際貿易業者和銀行界越來越關注的問題。
一、信用證欺詐概述
欺詐在任何國家的任何交易中都是不能被容忍的。信用證欺詐可以理解為:利用信用證機制中單證相符即予以付款的規定,提供表面記載與信用證要求相符,但實際上并不代表真實貨物的單據,騙取貨款支付的商業欺詐行為。信用證欺詐是信用證機制這一有機體的毒瘤,然而在目前階段,信用證欺詐的防范與治理尚沒有統一的國際模式。
1.UCP的最新修訂。新修訂的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國際商會(ICC)第600號出版物(UCP600)已于2006年10月25日通過,并將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新統一慣例在形式與內容上較UCP500均有較大變化。UCP600形式方面的主要變化有:UCP600的條文編排參照國際信用證慣例(ISP98)的格式,對UCP500的 49個條款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及增刪,變成現在的39條。在內容上的變化主要是:增加專門定義條款以體現UCP600細化規定的精神,對解釋規則進行約定,力求使開證行、保兌行及指定銀行的責任更為清晰、確定并規范第二通知行的做法,明確銀行審單標準,將銀行處理不符單據的選擇增加到四種等。UCP600的修訂通過表明國際商會對貿易、運輸、保險、銀行等行業的最新發展做出了適時的回應。
2.中國的相關立法與司法解釋。我國《民法通則》實施意見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為了適應審判工作的實際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釋的方式通過了《關于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這一規定已于2006年1月1日起生效。該《規定》共18個條文,其中從第8條至第15條一共8條專門就信用證欺詐和止付的實體與程序問題做出規定,幾乎占我國第一部有關信用證法律條款總數的一半。
二、 制度風險
1.UCP600的基本原則。UCP600恪守了信用證獨立性與抽象性的基本原則。信用證這一偉大的商業發明自誕生之日起發揮了其他國際貿易支付工具難以替代的獨特作用。信用證的獨立性已成為信用證制度的基石,不可動搖。這種獨立性要求銀行在信用證交易的整個流程中將信用證交易與作為信用證交易基礎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分離,即銀行只按照UCP600規定的“單內一致、單單一致、單證一致”的表面相符標準審核交單人提交的單據。在交單人提交的單據與信用證等資料不相沖突時,銀行承擔一種絕對的不可追索的付款義務。
自信用證欺詐發生后,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法院在處理這一問題上就一直存在著悖論,這就是:根據信用證的獨立性原則,信用證和受益人之間的信用證關系獨立于開證行和開證申請人之間的關系;同時開證行在審查單據時必須根據單據表面上是否和信用證的條件或條款相符而不是單據是否和基礎合同的規定相符為準來決定是否兌付。開證行不能越過單據,去看信用證“背后”的基礎交易。但是欺詐例外必然要求開證行除了看單據之外還要越過單據看單據之外的基礎合同。同時,法院在審理欺詐案件中也必然需要越過信用證以及信用證涉及的單據去決定是否構成欺詐。
2.制度缺陷。對信用證基本原則的作用應辨證地看待,一方面,它們在銀行與基礎交易當事人之間建立了一道防火墻,將銀行與國際貿易當事人間可能產生的糾紛隔離開,使銀行在交易中中立,從而維護了銀行的獨立地位;另一方面,在發生信用證欺詐的場合,銀行無法通過援引UCP600的規定提高對自身的保護。因為UCP500以及新修訂的UCP600均沒有像美國統一商法典(UCC)第5篇那樣就信用證欺詐給出一個定義,更沒有有關信用證欺詐的任何明確規定。所以信用證的欺詐和救濟問題在信用證根據UCP600開出時,仍然會面臨慣例對欺詐及救濟“無法可依”的難題。
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的意見也是將信用證欺詐和禁令救濟的問題留給各國的國內法院處理,即使信用證項下單據或匯票已經被開證行或保兌行接受或承兌。銀行委員會認為他們自己無法處理或做出答復。國際商會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一向是明確、堅定和前后一致的。實踐中,這一問題由各國國內的成文法或判例法去處理。
有學者認為,說現行的法律規則鼓勵欺詐并不夸張。正是在獨立性與抽象性原則之下,銀行堅持“單證表面相符”而不考慮單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及單據所涉及的基礎交易的履行情況,從而給不法之徒利用信用證進行欺詐提供了可乘之機,欺詐者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虛構交易或偽造、變造單據以達到騙取銀行付款的目的。
三、時間風險
1.對UCP600審單期限修訂的分析。UCP500第13條b項規定:“開證行、保兌行(如有的話)及代表其行事的指定銀行,應各自有一個合理的時間,不超過從其收到單據的翌日起7個工作日,審核單據以決定是否接受或拒收單據,并相應地通知從其處收到單據的一方。”基于當前業務中,經常出現對銀行審核單據 “合理時間” 的不同理解,這一概念還受到當地行業慣例的影響,而一旦訴諸法律,還受到法官主觀判斷的影響,因此,圍繞這一概念的糾紛不斷發生。在UCP600中,開證行、保兌行及指定銀行審核單據的期限改為 “最多為收到單據的翌日起第5個工作日”。
首先,與UCP500相比,UCP600中 “合理時間”這一概念不復存在。其次,關于最長時限的縮短,總體來說對受益人更為有利。從進口商方面考慮,頭寸調撥時間變短,特別是授信開證的公司,如果其內部手續繁雜,將可能會影響及時支付。當開證行發現不符點后,其與申請人接洽的時間相應變短;而如果出現指示不清等問題,與交單行的聯系時間也受到壓縮。因此,采用UCP600的各個國家的銀行、公司各個環節的操作人員都要更加富有效率。
2.我國銀行面臨的新挑戰。UCP600針對銀行審核單據的新規定對我國的銀行是一個新的挑戰。因為即使法律賦予銀行或開證申請人有權向法院申請止付令,在實踐中仍會碰到一個尖銳的問題,即申請方及銀行未必有足夠的時間去審查基礎合同的履行情況。
有銀行反映,UCP600關于銀行審核單據的新規定將導致所有支付均發生在收單翌日起第5個工作日而沒有提前支付的余地,至少支付底限是提前了。由于我國產品大量出口到東南亞及中東地區,而這些地區的銀行業務處理普遍欠規范,新的規定有望幫助我國出口商提前收匯。同時,我國銀行在信用證交易過程中的審單時間也相應縮短,由此對銀行審核單據、處理單據、兌付貨款、發現不符點的速度與準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開證申請人和銀行真正被允許去收集受益人實施欺詐的時間只有銀行審單的5天。因而,對他們來說,時間是相當緊迫的,銀行既然不熟悉航運業,它是否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查證以上內容是值得懷疑的。
四、能力風險
1.銀行審查范圍的不同主張。基于信用證的基本原則與制度設計存在的缺陷,不斷有學者提出應在《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中增加有關銀行審查單據責任的規定,主張開證行應負責審查單據的真偽性和有效性,以防止單據欺詐的發生。也有司法界建議最好在UCP中就信用證欺詐做出規定,因為國際商會是做出這種規定的最合格的機構。但這些建議一直未能得到國際商業界、尤其是銀行業的認同采納。
2.銀行能力的欠缺。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在發生信用證欺詐的場合,銀行與基礎合同是存在利益的,那么它有沒有能力去很好地發現、甄別風險的存在?有沒有能力制止欺詐風險的發生呢?實踐表明,大多數情況下銀行是難以做到的。因為信用證欺詐絕大多數是提單欺詐,通過偽造、變造提單騙得銀行支付貨款,而實際上提單上標注的貨物根本不存在或完全不是合同下的貨物。如果銀行要介入基礎合同,則銀行就必須去審查簽發提單的船東是否存在,是否有不真實的表述,那就意味著銀行還要懂得航運知識。銀行只有通過兩種可靠的方法去確認提單的真偽:向提單注明的船舶認證或到提單注明的裝運港查證,這意味著銀行必須在全世界都要有代理機構或經常性地與船公司、港口打交道。這對于一家銀行來說投入是巨大的,同時勢必提高信用證支付帶來的費用,這些費用最終還會落在基礎交易的買賣雙方當事人身上,從而會影響商人對信用證這種支付工具的使用,因為畢竟還有其他替代性的國際貿易結算工具可供選擇。
五、信譽風險
銀行在信用證欺詐情況下的信譽風險即可能由其自身的行為引起,如不當拒付,也可能由于法院不當采取財產保全措施產生。
1.法院不當發出止付令會造成負面影響。
雖然各國在信用證欺詐的認定標準、程序、管轄權等諸多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但顯然國際商會已經注意到各國的不同做法會影響到銀行的國際信譽。在關于“法院的止付令使得買方在到期日不履行承兌后的付款責任”質疑的分析和結論中,國際商會銀行委員會指出法院發出止付令的問題不屬于UCP范疇,而應屬于地方法院管轄范疇;同時,“開證行已就匯票到期付款做了承兌,符合了UCP500第9條第1款第3(a)項的規定。開證行于承兌到期日無法履行付款責任以及給開證行造成的連帶影響,則完全取決于法院止付令的性質以及當地法律處理此類案例的方式。”
2.我國法院在信用證中存在不規范做法。早在1989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指出:信用證交易和買賣合同屬于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在一般情況下不要因為涉外買賣合同發生糾紛,輕易凍結銀行所開信用證項下貨款,否則,會影響中國銀行的信譽。根據國際國內的實踐經驗,如有充分證據證明賣方是利用簽訂合同進行欺詐,且中國銀行在合理的時間內尚未對外付款,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買方的請求,凍結信用證項下貨款。在遠期信用證情況下,如中國銀行已承兌了匯票,中國銀行在信用證上的責任已變為票據上的無條件付款責任,人民法院就不應加以凍結。
銀行和法院在信用證中的不規范做法顯然已經嚴重損害中國的長遠利益。首先,損害了中國銀行界的國際信譽,使它們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受影響,成本上升而贏利能力下降。這些不規范做法有時甚至還引起外界言過其實或危言聳聽的夸張批評,影響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形象。對此國內外的實務界和司法界人士是十分清楚的。其次,如果開證行主張信用證受益人欺詐,則簡單的做法是對信用證單據不予兌付。問題是,銀行在很多情況下由于需要顧及自身的國際聲譽,往往要向受益人兌付信用證。尤其是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中國金融業自2006年年底對外資全面開放,面對國內外銀行的激烈角逐,信譽欠佳的銀行必將喪失一部分國際業務收入。
六、訴訟風險
從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看,銀行在信用證欺詐訴訟階段的特殊風險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信用證欺詐例外對銀行的保護有限。為了彌補信用證運行機制的缺陷,各國努力尋找遏制信用證欺詐的措施,于是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逐漸地確立起來,從而填補了信用證法律與公共政策之間的空白,信用證止付作為欺詐例外原則的實現手段也就應運而生。
在存在信用證欺詐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向法院尋求司法救濟。我國法律中沒有“禁令”或“止付令”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起訴前或者訴訟過程中,向法院提出申請,通過法院裁決中止支付信用證項下的款項獲得適當救濟。但這種申請應當符合一定條件,《規定》第8條及第11條對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中止支付信用證項下款項作了嚴格的限制性規定。所以欺詐例外原則只能是有限的例外,法院必然嚴格限制開證行或開證申請人提出各種基礎合同項下的抗辯理由。
2.“信用證欺詐例外的例外”使得銀行特定情形下的付款責任不得豁免。從信用證的功能看,對“信用證欺詐例外的例外”做出規定確實有著必要性。“信用證欺詐例外的例外”表明即使存在信用證欺詐,但由于開證行或者其指定人、授權人已經對外付款或者基于票據上的法律關系將來必須對外付款。這種情形下,就不能再遵循“信用證欺詐例外”的原則,不能再通過司法手段干預信用證項下的付款行為。《規定》第10條就是關于“信用證欺詐例外的例外”情形的規定。
“信用證欺詐例外的例外”是為了有效地保護信用證交易中的善意第三人:只有這樣才能鼓勵當事人采用信用證進行交易,真正發揮其“國際商業的生命血液”的作用。但是,從開證行的角度看,當出現這些“例外的例外”時,銀行必須承擔無條件地對外付款的責任,即使確實發生受益人欺詐或欺詐已經得到證據的明確證明,法院不應凍結信用證付款,開證行也必須付款,其付款責任得不到豁免。
七、結論
在UCP600體制下,結合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信用證欺詐交易流程中銀行面臨的風險可以從制度、時間、能力、信譽、訴訟五個角度加以概括與說明。在這些風險中,制度風險和訴訟風險對于單個銀行來說是不可控制的外在風險。能力風險則是銀行通過自身能力建設與采取風險防范措施、提高業務水平與管理人員的素質等可以逐步降低甚至克服的內在風險。而時間風險與信譽風險既可能由于UCP600的時限規定和法院的不當財產保全程序引起,也可能由銀行自身的原因導致,所以具有性質上的雙重性。
能力風險作為內在風險,處于這些風險的核心,認識到這一點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銀行在信用證交易中為防止信用證欺詐的發生,必須高度重視自身的能力建設;我國銀行對付信用證欺詐的最有效防范措施是事前防范,而非事后補救。
參考文獻:
1.張維迎. 信息、信任與法律[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2.徐冬根.信用證法律與實務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楊良宜.信用證[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4.郭瑜.國際貨物買賣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5.金賽波,李鍵.信用證法律[M].法律出版社,2004
6.Ross P. Buckley,Xiang Gao,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aud Rule in Letter of Credit Law: The Journey so Far and the Road ahead [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Winter. 2002.
7.ICC publication No. 613. Opinions of the ECC banking Commission 1998-1999. Edited by Gary Coller..
8.P. Todd. 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M]. Sweet Maxwell,London,2003.
9.S. Kuo,Shiao-Lin Kuo. On the Scope of Letter of Credit Fraud[J],Documentary Credits Insight,Autumn,Vol. 1. 1995.
10.G. Smith. Irrevocable Letters of Credit and Third Party Fraud: The American Accord [J],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 24,1983.
11.Gao Xiang,Ross P. Buckley,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tandard of Fraud Required under the Fraud Rule in Letter of Credit Law [J],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Law,Spring. 2003.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433)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