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省已經成為出口大省,但主要依靠的是粗放型增長,文章主要從河南省出口現狀入手探討了加速河南省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和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戰略對策。
關鍵詞:河南省 粗放型 外貿增長方式 轉變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1-280-02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就是要將對外貿易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在經濟運行中,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緊密相聯、相互促進。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外貿在經濟運行中愈益處于先導地位。
一、加速河南省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必要性
河南是一個內陸省區,長期以來,內向型經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進入新世紀,河南積極實施擴大內需與對外開放并重的經濟政策,在確保國內商品市場穩健運行的同時,積極應對國際市場變化,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實現了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2001-2005年,全省進出口商品總額增長2.4倍,年平均增長率達27.7%;到2006年河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04.8億美元,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不斷擴大的商品進出口規模,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較快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河南省人均GDP、工業技術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等競爭力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進出口、利用外資等經濟外向型主要指標占全國的比重仍然很低,河南工業規模龐大,但水平較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現象十分普遍。主要表現在:
1.出口產品以低端產品為主。河南的出口產品以低端產品為主,從2005年出口商品中可以看到,排在前10位的大宗出口商品依次為:未鍛壓的合金鋁、人發制品、未鍛壓的精煉鉛、充氣橡膠輪胎、顯像管用玻璃外殼及玻璃零件、已焙燒的鉬礦砂及其精礦、精煉銅管、其他毛皮制品、人造剛玉和高純度未鍛造銀等,10類商品合計18.1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5.5%。可以看出,這10類商品基本上都是初級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甚至有很大比重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產品。這些類別的產品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威脅較大,如果不及時進行結構調整,很難在國際市場上有立足之地。
2.高新技術產品在河南省出口中所占比重不高。“十五”期間,河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加了23%,高于同期工業增長速度6.5個百分點,應該說增長的速度是比較快的。盡管如此,由于一般貿易仍然是河南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形式,出口商品中大部分屬于科技含量低的產品,出口競爭力差。以2005年為例,河南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12.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9個百分點,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87.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9個百分點。在工業制成品中,技術含量較低的紡織品占16.2%,有色金屬占23.7%。河南機電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18.3%,占全國機電產品出口的0.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7.7個百分點,出口規模排全國第16位,比重排第22位。中部六省區中,規模超過河南的有安徽和湖北,比重超過河南的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3.河南省出口產品品牌化程度偏低。全國出口企業中,“印牌”“貼牌”現象十分普遍,河南省出口名牌建設中也存在此類現象。主要表現在:出口商品總體上還處于原料型、初加工、低制造這一低增值環節。出口中滿足于來樣加工和定牌生產,在產品品質、款式和服務等各方面始終處于追隨者的水平,大部分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屬于“有品無牌”的狀態。國家商務部公布的2005-2006年度190個“重點支持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中,浙江、廣東、江蘇、福建和山東等沿海地區占了絕大部分,而河南省僅有2個。許多企業只有單純的國內生產和銷售觀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施出口名牌戰略的意識不強,企業的戰略定位仍然停留在國內市場的生產和銷售階段。一些企業由于缺乏對出口名牌戰略深刻把握、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雖然進行了各類體系認證、境外商標注冊、設立境外營銷機構等多方面的嘗試,但實施出口名牌戰略效果不明顯。
4.河南省對外貿易市場分布相對集中,不利于提高國際競爭力。“十五\"時期,河南外貿出口在國際市場上遍地開花,在鞏固歐、美、日等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新興出口市場,5年間,對泰國、尼日利亞、比利時、加拿大、新西蘭、秘魯、智利、巴西等國的出口年均增幅都在20%以上。雖然河南省商品出口市場分布世界各地,但是,從整體來看出口市場集中度仍然偏高。目前,河南省的進出口貿易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韓國、東盟、日本、俄羅斯、印度、智利等國家和地區,美國、韓國、歐盟是河南出口比重最大的前三位貿易伙伴,2005年,對這三個市場的出口占總出口的42.3%。出口市場過分集中,導致外經貿企業出口的市場風險加大,回旋余地變小,一旦部分產品出口過度激增,不僅容易引起河南省企業過度競爭而產生低價競銷,同時也容易和主要出口國產生貿易摩擦。
5.資源承載壓力過大,帶來許多潛在社會問題。河南是一個資源型省份,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這就為河南資源型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國際國內市場。但是河南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資源初級開發為特點,經濟不大發達的省份,多年來,礦產資源開發及后續加工業一直是全省的支柱產業。2000年以來,礦業經濟對全省工業經濟的貢獻率明顯加大,每年都占全省工業企業的55%以上。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河南省礦產資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保障能力日趨緊張。資源約束使河南省難以繼續承載依靠高投入、資源與能源的高消耗拉動的追求規模擴張的對外貿易增長方式。
二、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戰略對策
近年來,河南省依靠數量增長擴張已經成為一個出口大省,但還并不是一個出口強省。因此,在一定時期內,依靠數量增長和加工貿易的外貿增長方式要盡快轉型,要從粗放型、低附加值、以加工貿易為主轉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領域,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提高服務產業產品的貿易比重、發展精加工的農業產品等將是未來河南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主要方向。具體建議如下:
1.規范化出口管理制度,遏制出口秩序混亂的現象。出口秩序混亂最直接的表現是低價競銷問題,河南省企業出口低價競銷可以說和全國多數省份有著相似的原因,既有市場經濟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也有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為了規范出口管理制度,有效遏制出口秩序混亂的現象,一方面,在保持現有出口市場的基礎上,河南省政府應鼓勵企業大力開拓新的出口市場,避免市場集中的風險;另一方面,為了減少出口產品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產品產生貿易摩擦,特別是反傾銷,在短期內,針對出口低價競銷現象,應該效仿大多數國家的做法,在法律框架內對出口價格實施管理和協調,以法律形式設置負責管理、協調、監督、處罰違規行為等方面的職責權限,并進一步強化有關行業協會的監督職能,以實現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和維護市場秩序的根本目的。
2.堅持科技興貿和以質取勝,增強外貿發展后勁。 近年來,河南省加大了科技興貿的力度,但是,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及在外貿中所占比重來看,其仍未成為出口貿易的主導產品。因此,只有繼續實施以質取勝和科技興貿戰略,大力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才能實現對外貿易的質量效益增長。具體措施如下:加大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繼續重點支持大型和成套機電設備以及高新技術機電產品出口,大力促進電子信息產品擴大出口,主要包括: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通信設備、計算機及網絡產品、軟件、集成電路與新型元器件、高檔家用電器、汽車(含摩托車)及零部件、船舶及船用設備、發電及輸變電設備等。鼓勵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增加科研投入,企業的各項研究開發費用增長達到一定幅度的,可適當給以一定的稅收優惠。支持機電企業通過引進、消化和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優產品。鼓勵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利用國外智力資源,在境外設立研究開發機構和設計中心,及時了解和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的發展動向,增強研究開發能力,提升機電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政府應大力幫助機電產品出口企業通過產品國際安全認證和企業質量體系認證以及環保認證,同時積極采取有效的技術保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國際市場技術壁壘對河南省出口的影響。
3.發展電子商務,擴大出口市場。目前,全球經濟已經逐漸走向一體化,電子商務的介入打破了傳統貿易方式的時空界限。河南省中小企業有70萬戶,占全部工業企業數目的99%,大部分企業主要從事傳統商品的出口業務,但是往往由于國內的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沒有自己直接的出口渠道而依賴外貿公司等中間商,利潤大大降低。在電子商務領域,企業規模的大小不再決定其地位,而企業經營成本的降低、個性化服務、響應市場的速度上升為競爭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電子商務拓寬了企業出口交易渠道,增加了商品出口交易的機會。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對電子商務基礎性和關鍵性領域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采取積極措施,支持企業面向國際市場在線銷售和采購,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幫助企業研究國際電子商務發展的動態和趨勢,加強技術合作,推動市場融合,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利潤。
4.盡快建立與完善外貿預警體系,減少貿易風險及貿易摩擦。建立和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是保證外貿持續增長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條件。目前我國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預警系統的不完整,因而始終處于被動應對狀態。面對日益增多的貿易摩擦、產業糾紛、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措施,首先,要建立出口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及專利預警機制,可將高新技術產業前十大類別的重點出口產品作為預警重點。建立知識產權與專利情報數據庫,采集、分析與我國對外貿易有關的重要專利信息,對我出口產品有可能遭遇目標市場專利侵權訴訟進行風險分析,并分行業、分領域進行規范的專業處理,以在適當時機進行預警。其次,應建立重點出口產品數據庫,對其數量和價格及在主要目標市場的份額進行動態監控,指導及協調企業充分重視及利用預警信息。通過政府指導、商會協調及行業自律的有機結合,為我國出口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國內外環境。
5.加強品牌建設,鼓勵有能力的企業以多種形式多方開拓國際市場。加強出口自主品牌建設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要求。出口自主品牌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加強政府宏觀政策導向作用,扶持一批優勢名牌企業。政府對培育品牌的可行性項目應給予物質獎勵,并設立相關基金;對有培育前途的產品優先安排企業使用相關外經貿發展基金、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并為其參加國際著名博覽會提供條件;對出口屬于配額管理的商品,在分配數量上給予傾斜;對實行配額招標管理的商品,放寬企業參加投標的資格;對出口列入名單中的機電產品企業,優先安排國家專項用于機電產品出口企業的技術改造項目;對承包工程項下帶動列入名單的商品出口的項目,優先辦理有關手續,并優先安排借用合作基金。抓好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傳統商品的推介工作。在實施以質取勝戰略,發展出口品牌過程中,每年在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傳統商品中分別選擇一批重點出口品牌,引導企業引進技術,促進新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采取政府投入一部分、企業配套一部分的辦法,進行重點推廣,力爭取得明顯效果。發揮政府和行業中介組織作用,加強品牌的評價和宣傳。完善產品商標注冊和廣告的管理制度、信息制度和評價標準體系,運用名牌產品確認評價方法,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名牌產品確認評價活動,推動出口品牌的發展。利用各種媒體,分批分步驟大力宣傳出口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良好形象。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品牌保護工作。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保護知名產權,加大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力度,維護品牌企業的合法權益。提高產品質量,推進產品創新。質量戰略是實施名牌戰略的關鍵,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首先在質量上要符合進口國質量標準的要求,我國的一些產品在美國、歐盟市場漸已成熟,要重視這些品牌品質的培養。同時,企業必須通過不斷開發新技術,創新產品,使品牌保持生命力。
三、結束語
總之,雖然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位居世界第三,已成為一個貿易大國。但是,從國際交換中的利益分配來看,我國還不能算是一個貿易強國。在貿易額中,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比重均超過了一半;在多邊貿易體制中,我國的話語權還不十分有力;在越來越頻繁的貿易摩擦中,我們的分量還不足以有效地扼制貿易保護主義的企圖。這些都需要我們轉變貿易增長方式,使出口貿易增長由主要依靠價格競爭、數量擴張及片面追求速度轉向提高質量、效益和優化結構的方向上來,從而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靜波.基于技術創新的出口增長方可持續.南方日報,2005.12.14
2.劉新民,四大措施實現外貿增長方式轉變.中國經濟周刊,2006.2.26
3.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在河南省已經初見成效.河南日報,2006.2.21
4.中部地區:經濟增長成本加大 資源環境壓力未減.中國經濟時報,2006.7.31
5.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面臨新考驗. 經濟導刊,2006(1)
(作者單位:漯河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漯河 462002)(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