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故意拖欠養老保險費的行為進行了分析,指出必須利用綜合手段予以解決,任何一種單獨行為都不可能奏效。同時提出了解決拖欠養老保險費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企業 故意拖欠養老保險費 行為分析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1-290-02
近年來,一些單位養老保險基金征繳困難重重,征繳率持續下滑,如此下去,“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就會落空,勢必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筆者將有些單位處于“雙停”狀態,或瀕臨關閉、破產,沒有能力和條件繳納社會保險基金而造成的欠繳問題作為另一問題,本文重點探討“故意拖欠”問題。
一、故意拖欠養老保險費的原因
所謂“故意拖欠”,一是指單位一方面以“100條”理由述說企業困境,另一方面正常開支照花,就是沒錢繳費,不想繳費。究其原因,一些單位認為社會保險是“殺富濟貧”,感到吃虧。同時,單位之間互相觀望,相互攀比。見到效益不好的單位繳費難,一些生產經營狀況較好的單位也紛紛效仿,或者避而不見征繳人員,或以種種借口強調困難,把征繳人員應付走完事。此外,單位負責人權力過大,資金的支出要看個人的需要,其結果是對個人有利的投資即使不需要也揮灑自如,對個人無利的投資即使需要也“資金緊張”,從而造成了有錢喝酒、購高級轎車、購超標準住房,卻拒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怪現象。
二是企業經營者短期行為嚴重。一些企業的經營者只顧自己在任時的日子好過,不顧企業和職工的長遠利益,認為繳納養老保險費會加大人工成本,會使企業經濟效益降低,從而有的企業領導為保利潤、保“位子”而不愿按時足額繳納養老保險費。此外,由于企業領導離退休時間跨度較長,社會保險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對繳納社會保險基金缺乏相應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進而導致企業短期行為的發生。相比之下,關心企業的繳費情況,擔心自己退休后待遇受到影響的人員卻沒有決策權,對企業領導的短期行為沒有約束能力,改變不了企業拖欠社會保險費的現狀。
三是企業職工自覺監督的主動性不強。由于養老保險金的領取是在未來,故年輕人還沒有體會到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年老者認為過去付出很多,即使不繳納保費,國家、單位也不會袖手旁觀,因此員工主動督促企業繳納保險費的動力不強,沒有形成很好的監督作用。在現實中,如果企業因效益不好而拖欠職工工資,馬上就會引起轟動,而不少職工明明知道企業未繳納社會保險費,可就是視而不見。可見,在社會保險繳費問題上,職工的依賴思想較為突出。
四是對社會保險重視程度不夠。一些企業法人代表以經費緊張為由,一方面按時發工資、按時納稅,另一方面卻拒絕為職工參保或故意拖欠養老保險費,表現為是對社會保險不夠重視。實際上是頭腦中缺乏社會保險的責任意識和政治覺悟,沒有站在社會、職工隊伍和家庭穩定,以及企業的減負和各項改革順利進行的高度來認識社會保險的性質與作用,當然也不可能有繳費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這一點,也和我國社會保險改革的時間較短,社會整體的保險意識還沒有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及社會保險法律和政策不健全,處罰力度不夠有很大的關系。
不可否認,由于各種原因一些企業經濟效益下滑,繳費能力減弱,也是養老保險基金收繳難的原因之一,但這一原因只是問題或現象的顯現化和表面化,究其深層原因,卻涉及到相當繁雜的思想性、法規性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因為企業拖欠社會保險基金的情況非常復雜,各種各樣的原因無一不有,但對于那些能夠正常運轉的企業而言,其拖欠的突出特點就是“故意”色彩濃厚,無論是因外部因素而拖欠,還是因認識問題而拖欠,均屬故意行為,故稱“故意拖欠型”。
二、解決拖欠養老保險費的對策
對于這類問題的解決,雖然很難但卻必須抓緊,必須綜合利用各種手段解決,任何一種手段的單獨行為都是不可能奏效的。因為在“故意”的背后涉及到認識、法律等多方面的問題。
1.要加大宣傳力度。人們對社會保險認識上的偏見導致的欠繳問題,可以通過提高思想認識來加以解決。雖然思想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加大社會保險的宣傳力度,有針對性、有目的性、有區別性地搞好社會保險的理論、現行政策、社會作用等方方面面的宣傳,才能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保險征繳氛圍。
2.增強全社會的社會保險意識。通過宣傳,要在范圍上使社會保險走進千家萬戶,增強全社會、全民的社會保險意識,使職工了解企業和個人的繳費情況,懂得繳納保險費時間長短和金額多少是今后職工享受退休待遇的重要依據,督促企業按時足額繳納養老保險基金,以形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保險促繳力量和輿論監督力量。如社保部門可以定期公布個人賬戶清單,讓廣大職工從自己切身利益角度督促企業繳納養老保險費;向廣大離退休人員宣傳養老保險征繳現狀,企業不積極繳納養老保險費,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就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讓離退休職工督促企業繳納養老保險費;同時,還要重點抓好對企業法人代表的宣傳和教育,克服種種不正確的心態,站在法律和企業職工長遠利益的角度來認識和看待自己的欠繳問題,自覺增強社會保險的互濟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憂患意識和債務意識。提醒他們應在任期內,克服困難,想方設法把職工的養老保險費繳清,不要給企業留后遺癥,給職工留罵名,做一個勇于負責、有益于人民的企業領導人。
3.宣傳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征繳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是一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宣傳以及工會、勞動保障等部門,要以多種形式宣傳養老保險基金征繳的重大意義,大講拒繳、欠繳的危害,使企業領導和職工算清“保”與“不保”的利弊賬、繳與不繳的社會效益賬、近期付出與遠期受益的經濟效益賬,增強企業和職工繳納養老保險基金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通過宣傳,要在內容上使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家喻戶曉,正確理解社會保險的互濟性、強制性;積極宣傳養老保險工作的意義和共擔風險的優勢性,使企業負責人樹立長遠觀點、全局觀點,使全體職工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4.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在宣傳報道上,既要有正面宣傳,也要有反面宣傳,運用好各種有效手段,以形成一個強大的輿論監督力量。養老保險基金征繳工作是當前的熱點問題,報刊、電視、電臺等新聞媒體對工作的報道很多,但絕大多數都是正面報道而很少對拖欠養老保險費的企業曝光。因此,對生產經營正常、能發放工資而不積極繳納養老保險費的企業,通過內部刊物、電視臺、予以曝光,可以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當然對欠費企業的曝光也應慎重,可采取先審批后“三部曲”的方式操作,首先在單位內部刊物上曝光,然后到地方報刊曝光,最后到電視臺曝光。這種層層逼近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輿論監督的獨特作用,反映和最終解決養老保險的拖欠問題。
5.在法律法規上下功夫。人們思想認識上的一些問題,也和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有關。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工作在諸多方面還只能靠政策和行政推動,雖加強了養老保險基金征繳的一些措施,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要加快立法進程,為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盡早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通過國家立法、強制實施,體現養老保險的法律意志。
要加快法律法規建設。盡管關系到每位勞動者切身利益的《勞動法》、《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已經出臺,但約束力還不強,處罰力度也不夠,因而,當務之急應及時制定統一的、適用范圍較廣的社會保險法律制度。同時,盡快制定并頒布與該法相配套的一系列條例,逐步建立對法人代表履行養老保險繳費義務的法律約束機制,通過立法這種明確、權威的方式,加快國家對社會保險的法制化建設。
從這一點出發,就可以保證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工作的要求、逐漸走上依法征繳、依法撥付的法制軌道,改變依靠勞動部門行政職能“說破嘴皮、磨破腳皮、撕破臉皮”的被動要賬局面。
6.嚴格執行法律規定。我們知道,社會保險的特征之一就是強制性。這種強制性體現的不是政府行為,而是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就是說,作為國家保險的社會保險,是不能以自愿和隨意為原則的,只要是參保對象,就必須依法參加,依法繳費。同時,還要嚴格執行法律規定,依法對違法企業進行罰款或加收滯納金,千萬不能“心太軟”,擔心企業連應繳額都繳不上,再加上滯納金就更困難了。
7.對企業主要負責人的社會保險“特殊”處理。為落實企業法人代表的社會保險責任,必須強化對法人代表履行養老保險繳費義務的綜合治理。除了宣傳教育、法制約束等措施外,還可以通過對欠繳企業直接負責人及其他責任人的社會保險(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采取特殊處理的方法督促繳費、重視繳費。如可以對欠繳嚴重的企業,單獨將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停保”通知存入個人檔案作為將來減發養老金的依據,甚至可以暫停這些人的醫療保險,以此來促使企業負責人重視繳費。新加坡規定對欠繳嚴重的雇主,留有終身的印記,甚至不允許再當老板。
8.在企業目標管理中加入保險目標。為搞好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的征繳工作,必須爭取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未完成養老保險基金繳納任務的,企業經營者不能提拔、不能兌現年金、不能購房購車,企業不得參加“先進企業”、“優秀企業”等活動的評選,通過目標管理,強化保險征繳工作。
只要我們把各種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綜合運用,再加上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廣大職工的積極參與,就一定能完成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提高收繳率”,“保證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
(作者單位:中鐵十四局 山東濟南 250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