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一些大中城市的超市水果專柜,出現了一種色彩與品質都迥異與同族的熱帶果品——瓊中綠橙。瓊中綠橙來自擁有全國最大的綠橙生產基地、位于五指山腹地的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綠橙”商標在國家商標局成功注冊,成為海南第一家以地理標志認證的商標,并被國家質檢總局受理公示。
綠橙之果:瓊中農業的現代象征
瓊中地處亞熱帶,年均氣溫22.5℃,年降雨量高達2600多毫米,是海南島雨水最豐沛的地區。陰天、溫潤、雨霧,是瓊中特有的冬季氣候,一般可持續20多天,長時達月余。
2007年11月底,當記者來到瓊中采訪時,雖說剛巧錯過綠橙收獲的高峰期,但道路兩側依然隨處可見累累疊疊的綠橙果,細雨中仍有許多人在為晚熟的綠橙忙碌。每年初冬,連陰天對人來說,長云遮日的浸潤未必合適;但對于綠橙,或許正是在這“潤物細無聲”的境界中升華了它的品質。
幾年前,“瓊中綠橙標準示范區”就被列入第四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并于2006年11月正式通過國家驗收。瓊中綠橙獲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先后被評為“海南省優質農產品”、“海南省名牌產品”;瓊中縣獲“全國南亞熱帶作物名優基地”榮譽稱號。據瓊中縣縣長伍學云介紹,到2007年底,全縣已有3000多戶農戶和30多家外來企業開發種植瓊中綠橙,種植面積已達4.3萬畝。其中,農民種植12493.5畝,占29.1%,與2006年同比增長7.5%;收獲面積1.5萬畝,占綠橙總面積的34.9%;總產量2.1萬噸,總產值1.05億元,與2006年同比增長31.3%。
瓊中縣農業局局長楊斌說,瓊中綠橙的種植歷史并不算長,上世紀80年代后期才從外地引進,經過精心培育,特別是在瓊中土壤和氣候等獨特的自然條件下,瓊中綠橙的本色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提起標準化,楊斌表示,瓊中縣將在今年把綠橙標準化種植面積擴大到90%,不僅數量上要有規模,還必須有實實在在的“標準化”內涵。現瓊中已建立起一整套綠橙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縣級地方標準有《瓊中綠橙生產技術規程》、《綠橙種苗》和《鮮綠橙》等,省級地方標準有《地理標志產品——瓊中綠橙》,從種子、種苗、栽培到采收、加工、包裝、貯運、保鮮進行全過程的規范化管理。
科技含量高低,應是標準化生產中具有核心意義的指標。這幾年,瓊中為提升綠橙產業的科技含量做了大量工作。成立科技講師團以幫助果農解決生產中的疑難問題,尤其是對果農實用技術的培訓和果園技術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制度性地解決了果農的技術需求問題。此外,與兄弟市縣和科研機構進行的科技協作,為綠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全縣已有12個綠橙基地6915畝獲得海南省農業廳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2個綠橙基地900畝通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個綠橙基地200畝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150畝已建成的種苗示范基地,每年可提供優質綠橙種苗50萬株。基地內還建成無病毒苗木培育網室大棚,引進了7個早熟、無籽柑桔新品種。瓊中綠橙的科技含量培育著它的“市場資質”,“市場資質”的不斷晉升又擴張著它的市場王國。目前,瓊中綠橙已遠銷北京、上海、南京、廣東、港澳等地,向國際市場進軍也已納入瓊中綠橙產業發展計劃。
瓊中綠橙產業標準化生產體系的建設已具雛形。無論在推進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是在管理的力度和精度上,都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和建樹。綠橙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證明了這一點,綠橙已經成了當地農戶的“搖錢樹”,每家經營幾畝綠橙,一年也有幾萬元的純收入。尤其是近幾年,瓊中綠橙的身價隨著其市場的拓展而扶搖直上,即使是地頭收購價也穩定在每斤4元錢左右。瓊中綠橙正在成為瓊中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
瓊中縣副縣長李伏云感慨道:現在綠橙產業和品牌確實為瓊中農業增添了活力、實力和魅力。但前些年也走了不少彎路,農業結構調整從種植咖啡、生姜、芋頭到樹仔菜、荔枝龍眼,最終都沒有找到主導方向。總結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脫離了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和農民的經濟水平。綠橙產業的興起和興盛,也帶動其他特色產業風生水起:養蜂、七彩山雞、種桑養蠶、人工栽培靈芝等,都相繼登上了瓊中農業發展的歷史舞臺。李伏云說,今后,瓊中還要從改良品種結構和提高種苗繁育水平入手,為綠橙產業發展增強后勁。
綠橙之路:沿著標準化軌道發展才有前途
位于瓊中縣城近郊的“綠科農”公司,是瓊中綠橙產業鏈上最具指標性的景觀,這是一家熱帶水果加工企業,而且是海南唯一一家熱帶水果加工龍頭企業。該公司投資1000多萬元引進的生產線,可對綠橙、芒果等球狀熱帶水果進行分揀、噴蠟、裝箱、保鮮等加工。該公司總經理魏大志說,這條生產線的處理能力為每小時5-8噸水果,足以滿足瓊中地區的水果加工需求。記者在運行的生產線上看到,加工后的綠橙不僅規格統一,而且外表光鮮可人。魏大志說,每斤綠橙的加工費最多0.4元,但加工后的銷售價格可以翻倍,且只有經過加工的果品,才能進入高端市場。
正在瓊中進行農業調研的海南省扶貧辦副主任黃招中告訴記者:包括綠橙產業在內的海南熱帶瓜果種植,甚至整個海南農業都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標準化推進和標準化管理。所謂標準化推進,是指熱帶瓜果產業標準化推進的廣度、深度、力度和精度;所謂標準化管理,不僅指政府以及有關方面對標準化事業的宏觀管理,亦應包括種植企業或農戶在田間地頭的微觀管理。從瓊中綠橙產業的標準化現狀看,距此還有一定差距。也就是說,標準的種苗、標準的施肥、標準的澆灌等,還遠遠不是產業標準化的全部。標準化的實質,其實就是在不斷更新的技術規范和標準規則下,做到精益求精。對農民而言,首先存在的是一個標準化觀念問題,與此相關的是農民的標準化素質問題。幾千年不變的小農耕作形成了中國農民固有的思維慣性,讓他們全面接受標準化的制約與規范并非易事。在這方面,政府顯然還有許多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甚至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智慧。
綠橙之綠:“高貴”與神秘的詮釋
記者曾多次請教當地人:這里的橙子外表為何是綠色?橙農笑答,這是天生的吧;官員戲言,這是我們的“農業機密”;而專家正色道,栽培技術使然。綠橙,橙類果品家族中的新秀,即使在成熟后,外表仍然保持深綠色。在色彩譜系中,有一種為人們所熟知的顏色叫做橙色,想必就是以橙類果品原本的、普遍的外觀色彩命名。當然,瓊中綠橙的果肉幾乎依然是橙色,但與“眾”不同的是,它似乎多出一種更“高貴”的色彩成分——赤金色。它的色彩與品質,不僅刷新了人們對橙色的原始認知,也在改變著人們對橙類果實的原始記憶。
瓊中縣綠橙協會會長胡社耀從專業角度概括了瓊中綠橙的特點:無污染、無公害、綠色食品,皮薄多汁、皮綠肉紅、甜酸適度、化渣率高,上市早、果實大,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在由“南華果業”經營的綠橙基地,記者看到一些園工正在果園里為采果后的果樹施肥,袋子里裝的都是清一色的以雞糞為主料配置的有機肥。化肥不能用嗎?“南華果業”的總經理陳福斌的回復是,絕對不能用!用化肥固然可以大幅降低經營成本,果實也好看,但口感就會大大遜色。大量的雞糞從哪里來?崛起的山雞產業成為綠橙產業鏈上極其精彩的環節,用事實證明了瓊中縣委縣政府運籌的精明。
“生于深山,熟之乃綠;吮以天露,食之奇甘”,這種由今人原創卻帶有史志風格的評價,賦予瓊中綠橙妙不可言的神秘。天賜“尤物”、人盡所能,瓊中人的天資與勤奮,必然會讓綠橙長久潤澤這方天涯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