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正是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聯(lián)結(jié)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國境內(nèi)的絲綢之路占整個絲綢之路的一半以上,且分布著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如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有“東方藝術(shù)寶庫”之稱的敦煌莫高窟,沉寂于沙漠之中的樓蘭古國,絲路重鎮(zhèn)高昌故城遺址等等。絲綢之路歷來深刻地吸引著世界藝術(shù)家探訪和追尋的目光,許多日本藝術(shù)家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的絲綢之路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感知藝術(shù)與生命的力量,給我們留下許多有益的啟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作家井上靖、音樂家喜多郎和畫家平山郁夫。
井上靖:想象中的西域世界
井上靖,1907年生,日本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和詩人。

井上靖是一位大量取材中國歷史、特別是以中國史傳文學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家。他以中國歷史及古代名人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天平之甍》、《孔子》、《楊貴妃》,還有根據(jù)《元朝秘史》創(chuàng)作的小說《蒼狼之爭》等。這些作品在日本深得廣大讀者的好評,成為日本人民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不朽文學遺產(chǎn)。
在井上靖的創(chuàng)作中,最醒目的是絲綢之路題材的小說。井上靖不但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傾慕不已,而且對中國的西北地區(qū)及絲綢之路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閱讀了大量有關(guān)敦煌文化、經(jīng)濟、地理、歷史的資料,全身心投入到以絲綢之路和敦煌歷史為背景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還幾次去京都向敦煌學專家藤枝晃教授請教,先后創(chuàng)作出了以中國古代西域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為題材的歷史小說《樓蘭》、《敦煌》、《異國的人》、《漆胡尊》、《昆侖采玉》等。其中《樓蘭》、《敦煌》兩書曾在日本獲得“每日藝術(shù)大獎”。
井上靖的絲綢之路題材小說,完全是一個虛構(gòu)的藝術(shù)世界,營造的是一個想象中的西域。他借鑒了中國史傳文學的敘事模式等藝術(shù)實踐經(jīng)驗,無論在人物的選取、人物性格的刻畫方面還是在題材的組織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點,沒有完全拘泥于細節(jié)的真實。作家通過古樸幽深的筆調(diào),以藝術(shù)家的視角審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著重描寫了人物性格的內(nèi)在矛盾及其復雜性,寄寓了作者對人生、對歷史的獨特思索,抒發(fā)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深厚感情,把讀者帶到那遠古的遐想之中。
絲綢之路是井上靖創(chuàng)作的靈感之源,但在他寫作《敦煌》、《樓蘭》等小說時,并沒有去過西域。井上靖說,他寫作的資料“有的是仰仗于歷史材料體現(xiàn)的,有的是依賴于稗史材料表達的,都是沒有到實地考察游覽過,而提筆一揮而就的”。所以,到西域?qū)嵉乜疾炀统闪司暇赶壬畲蟮男脑浮?977年,他終于如愿以償,來到憧憬已久的古絲綢之路和重鎮(zhèn)敦煌,對井上靖來說,這是一次夢境與現(xiàn)實交織在一起的美妙的旅行——春風不渡的玉門關(guān)、美輪美奐的莫高窟、沙漠中的綠洲、萬里黃沙的疆場,都使他陶醉。他感嘆地說:“真沒想到敦煌竟與我想象中的這樣相像。”“23年前我就寫成了《敦煌》,可直到今天才頭一次見到它,卻一點兒也覺不出陌生。我與中國太相通了。”從此以后,井上靖訪問了中國27次,其中兩次到了河西走廊,三次到了塔克拉瑪干周圍地區(qū),游歷了他自己小說中的舞臺。雖然西域古代歷史已湮沒在流沙之下,使得他感慨萬千,但他在旅途辛苦之中,還是悠然入夢:“月光、沙塵、干涸的河道、流沙,從古至今,依然如故,這只有在傾注了青年時期心血的小說的舞臺上,我才能睡得如此香甜、安穩(wěn)。”
井上靖對中國的熱愛之情以及他的杰出貢獻使他得到了中國人民的尊敬與贊譽,他是第一個被北京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的日本人。1991年1月19日,一代文壇巨匠溘然長逝。斯人已去,但在中國讀者心目中,井上靖永遠是了解絲綢之路文化的一面鏡子。
喜多郎:關(guān)于絲路的絕響

喜多郎,原名高橋正則,日本新世紀音樂的代表人物,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音樂家。
喜多郎的早期作品可以說基本是電子合成音效,1978年,他作為獨立的音樂人發(fā)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唱片《天界》。1979年又發(fā)行了《大地》和《OASIS》。喜多郎的音樂著重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感受,幽昧深遠,令人回腸蕩氣。日本著名導演玉井勇夫說:“喜多郎的音樂具有深切的優(yōu)美,它的樸實已達到了真純的境界。欣賞喜多郎的音樂,猶如面對無垠的世界和絢爛的藝術(shù),令我們毫無牽掛地飛行在原始世界,遨游于浩瀚未來。于是,我們又再次聽到對喜多郎的喝彩之聲。”
真正讓喜多郎具有國際聲譽的是一次偶然的機遇。1980年,他應邀擔任了日本NHK電視臺的節(jié)目《絲綢之路》的音樂制作。當時這位27歲的日本音樂人并沒有來過中國,也沒有在這條舉世聞名的千年古道上行走過,但是他憑借著對中國音樂的間接認識和音樂人對歷史的特殊感悟,以一顆敏感的心和對大自然的靈性感知,僅僅根據(jù)NHK拍攝的《絲綢之路》紀錄片中的鏡頭,便神奇地再現(xiàn)了遙如夢幻的絲綢之旅,創(chuàng)作出了充滿東方韻味的曠世之作,表現(xiàn)出了中國的古文明和歐洲古文明之間的交融,悠遠綿長的動人旋律和空靈迷離的意境讓這張唱片成為喜多郎最受人喜愛的唱片,他由此一舉成名。
談起《絲綢之路》的創(chuàng)作,喜多郎說:“在創(chuàng)作它的時候,最打動我的是中國人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的那種心靈的深厚,在那種深厚中,人們生活著。這對我來說是深有啟發(fā)的。特別是奈良的藥師寺有一個玄奘三藏院,里面有玄奘法師的遺骨,一想到有這樣的靈魂安葬在這里,我的確會產(chǎn)生一種很深沉的聯(lián)想。”NHK12集《絲綢之路》原創(chuàng)音樂委婉而壯美、凝重而空靈,似乎是一曲現(xiàn)實與歷史的對歌,富有滌蕩心靈的力量。 《絲綢之路》三部曲使對絲綢之路有著特殊感情的中國人記住了喜多郎,也使得喜多郎的名字有了世界的意義。從此,絲綢之路成為喜多郎音樂藝術(shù)永遠的主題。
喜多郎與中國的淵源甚深,他是中國最早正式引入的日本音樂家之一,同時也是第一位在中國舉行音樂會的日本音樂家。在喜多郎創(chuàng)作了《絲綢之路》20年之后,他才真正去了那里,從此絲綢之路在他的心里結(jié)下了一生的情緣。在新疆,他從中國西部的音樂、文化、生活方式中學到了很多,那些音樂仍然能給他活力,“對我來說它不是過時的,而是一種時尚”。后來,喜多郎因創(chuàng)作了《敦煌》組曲,被中外敦煌專家喻為“最了解敦煌的人”。
喜多郎是除了坂本龍一(《末代皇帝》配樂之一)外惟一獲得過美國格萊美獎的日本音樂家,他關(guān)于絲綢之路的名曲反復被大陸及港臺的影視節(jié)目引用作為背景音樂。他的音樂追求的是心靈與自然的和諧,這種情感不僅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觀,也是世界和平意識的土壤。
平山郁夫:多彩而無言的絲路圣境
平山郁夫,1930年生,享譽世界的日本著名畫家,曾任日中友好協(xié)會會長。
平山郁夫是最早向世界介紹中國絲綢之路文化的國際友好人士,他為中日友好事業(yè),尤其為宣傳絲綢之路文化,保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chǎn)付出了大量心血。
平山郁夫?qū)z綢之路懷有一種朝圣般的感情,絲綢之路和西域佛教的歷史文化遺跡,大多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藝術(shù)的展現(xiàn)。他曾經(jīng)因為白血病而面臨死亡,病魔幾乎使他永遠放下手中的畫筆。可誰又能相信,他會奇跡般地活下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毫不夸張地說,是絲綢之路給了平山郁夫生命的信念。

平山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以玄奘為榜樣,以他的“不東”精神(即不成功不東還)為動力,開始走上玄奘式的藝術(shù)取經(jīng)之路,人們稱他為“當今的唐玄奘”。自1975年第一次來中國,30多年來,平山郁夫到過中國80多次,其中僅新疆就來過20多次,并多次作為首位外國訪問者親歷絲綢之路的許多地方,留下了他作為文化遺產(chǎn)探索者與保護者的足跡。他是當今世界走遍絲綢之路的第一人,也是走遍中國唐代高僧玄奘西域取經(jīng)之路的第一人,他一生走訪了有古代文化遺址的地方500多處,共畫有草圖1萬多幅。作為苦行僧般的旅人,平山郁夫深知旅行在創(chuàng)作中的意義。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當時旅行為機緣的作品,比如沿絲綢之路追尋文化交流的遺跡、佛教的傳入途徑、大和路之行等題材作品。這些作品大都是通過華美的桔黃色和冷澈的青色,來把握物象的幻想魅力和耐人尋味的精致性。
2001年,平山郁夫先生一生藝術(shù)生涯的結(jié)晶《大唐西域壁畫》完成。關(guān)于這幅壁畫,平山郁夫構(gòu)思了40年,創(chuàng)作了20年。為獲取創(chuàng)作素材,他踏察絲綢之路70多次,行程80多萬公里,總共作畫6000多幅。這幅高2.16米、長40米的巨作有7個部分,13個畫面,分別是朝陽,晨霧中的長安大雁塔,途經(jīng)嘉峪關(guān),新疆高昌故城,西方凈土須彌山,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印度德干高原的黃昏,月夜下的印度那爛陀。7幅畫的畫面構(gòu)成了一日從早到晚的圖景,內(nèi)容是玄奘三藏帶著在中國隋亡唐興動蕩社會中的痛苦心情和追求和平的愿望,從大唐首都長安到印度佛教圣地那朗達取回“大藏經(jīng)”,最后翻譯成漢文并傳入日本國的過程,壁畫把一個多彩而無言的絲路圣境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大唐西域壁畫》完成后,陳列在日本奈良藥師寺三藏院專為他建造的大殿中。
日本藝術(shù)家以絲綢之路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作品讓人們耳目一新,他們不僅在藝術(shù)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給在困境中尋找突破的中國文學、音樂、美術(shù)以有益的啟迪,使人們對亞洲、歷史、文明產(chǎn)生了一種信念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