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3日,許明思駕駛摩托車在上班途中與對面違章行駛而來的大貨車相撞,導致許身受重傷,在被送往醫院后不久即不治身亡。當值交警對此次事故作出了許明思與大貨車駕駛員蘇強各負30%與70%責任的事故責任認定。事后,保險公司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向許的家屬支付了10萬元。
許明思的家屬認為賠償數額與法律規定的賠償數額有差距,于是轉而向駕駛員蘇強及其雇主單位運輸公司追究民事責任。一審法院認定蘇強及運輸公司應當連帶賠償18萬,扣除保險公司已經支付的10萬元,還需賠償8萬元。蘇強及運輸公司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無奈蘇強身無分文,運輸公司又幾近破產,故雖經執行程序,許明思家屬仍未獲得有效賠償,并且由于多次執行未果,法院已裁定終結執行程序。
在追究蘇強及運輸公司交通事故責任無望的情況下,許明思家屬轉而試圖通過工傷事故賠償渠道來獲得救濟。早在訴訟過程中,許的家屬就已向當地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并得到了勞動部門的確認。許的家屬在與許明思原工作單位染整公司協商不成的情況下,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爭議仲裁,提出染整公司未為許明思繳納工傷保險費,應當支付余下的8萬元的仲裁請求。染整公司辯稱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對于工亡事故,應賠數額為11萬余元,除去保險公司已經賠償的10萬元,染整公司應當支付數額為1萬余元。仲裁委審查后認為,本案屬于交通事故與工傷并存的情況,按照“總額補差”的辦法,交通事故賠償數額與工傷事故賠償數額不一致的,就高不就低。最后,仲裁委支持了申請人的仲裁請求,責令染整公司向許明思家屬支付8萬元。染整公司不服,提起民事訴訟,法院仍判決賠償8萬元。一審后,雙方均服判,沒有提起上訴。
■點評:楊賢斌(浙江君安世紀律師事務所律師)
工傷糾紛屬于比較常見的糾紛,處理依據和程序也比較明確。但現實生活中,工傷法律關系往往會和其他法律關系交織在一起,此時明確處理依據和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本案就是工傷和交通事故發生在同一事實里的典型案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首先,發生交通事故,當屬交通事故賠償關系無疑;同時,因為許明思是在上班途中,發生機動車交通事故,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規定,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所以許明思的死亡無疑也屬于工傷事故。
同樣對于死亡這一個事實,工傷賠償和交通事故賠償在數額上是有差異的。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七條,職工因工死亡的,其直系親屬可以獲得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三項費用。而按交通事故處理,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和第十八條,死者家屬除了醫療費等費用外,可以獲得喪葬費、被撫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家屬為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其他合理費用,符合條件的,還可以獲得精神損害撫慰金。可以看出兩者在賠償名目上有差異,后者多于前者,并且就同一或相近名目,其標準也不一樣: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48個月至60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而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20年計算。顯然后者在數額上要超過前者,這才有了許明思家屬主張的18萬元與染整公司辯稱的11萬元的差異,所以究竟依據何種法律關系計算賠償金額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執行〈工傷保險條例〉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定,在工傷事故與交通事故或其他事故并存的情況下,采取“總額補差”的辦法,原則上是就高不就低。這樣規定有利于保護勞動者及其家屬的利益,因此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裁決和法院的判決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