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傳統的土地保障功能又面臨挑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一直是個難題。從2007年12月1日起,余姚市實施的一種“新農?!?,讓余姚市10萬農民的晚年有了保障,“養兒防老”、“靠地養老”將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阿拉農民也可以跟城里人一樣領‘退休金’了!”2007年12月3日,71歲的余姚市丈亭鎮丈亭村村民陳浩冠辦好了自己的養老保險,從下個月起,他就可以每個月領取210元養老金。
從2007年12月1日起,《余姚市農民養老保障試行辦法》正式實施,該市對農民養老保障費實行“個人繳納、政府兜底”的辦法,讓農民老有所養,成為浙江省第一個制定并實施保障型農民養老政策的縣級市。
這意味著當地農民已邁進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體系,像城里人一樣拿起了“退休金”。
“新農保”讓老人心里更穩當
2007年12月3日下午,余姚市丈亭鎮丈亭村村委會辦公室里人聲鼎沸,前來辦理養老保險的村民在辦公桌邊圍了里三層外三層。3名工作人員正一邊整理七八疊厚厚的《余姚市農民參加養老保障待遇享受核準表》,一邊指導村民填寫《余姚市農民參加養老保障申請表》,忙得不可開交。
“阿拉農民也可以跟城里人一樣領‘退休金’了!”71歲的丈亭村村民陳浩冠填好表格,滿意地點點頭。
陳浩冠從小生活在丈亭村,是這里土生土長的農民。雖然持有農業戶口,但他家現在只剩下3分土地,且早已荒廢,他和老伴的生活來源主要是自己的3個子女提供的。陳浩冠告訴記者,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在做五金小生意,他們還算孝順,每年都會給他一些錢,生意好的話就多給一些,生意差的時候就少一點。
這次,陳浩冠把自己平時攢下的1萬元錢,作為養老保障費一次性繳清。這樣,從下月初起,他就可以通過一張銀行卡,每月領取210元養老金。陳浩冠認為,比起完全依靠兒女贍養,“還是領養老金穩當得多!”
陳浩冠年歲漸高,身體不是很好,患有胃病和高血壓,2007年光看病就花了1萬元錢。10年前,陳浩冠參加過一項農村社會保險,“那個(保險)發的一二十元錢,還買不了幾顆藥,更別說靠它過日子了?!?/p>
丈亭村辦理參保手續的工作人員齊女士告訴記者,村民養老保險辦理是從2007年12月1日開始的,從1日到3日,短短3天時間丈亭村就已經收到250多萬元的參保費。在買養老保險的人中,年輕人給父母買的比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投2.1萬元最高檔的。
吳女士也給她媽媽買了一份。吳女士是丈亭村一家鄉鎮企業的職工,平時工作比較忙,又要照顧孩子,聽說可以給老人買養老保險,她馬上決定給63歲的媽媽買一份。她說,她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母親下半輩子的生活全靠她們三姐妹,現在她們都嫁出去了,媽媽的生活也沒個著落,現在有了這個養老金,她們也可以稍微安心一些。
吳女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三姐妹按照女性63歲的繳費標準,給媽媽湊了1.22萬元參保費,從次月開始母親就可以享受每月210元的養老金。按這個額度,1.22萬元養老保障費不到5年就用完了,從第5年的第10個月起,母親領的養老金就是政府出錢了,所以算算還是劃得來的。
對于210元的養老金是否夠用,吳女士說,這個她也算過。農村過日子不像城市,費用比較低,只要母親身體健康,210元的固定養老金加上3個女兒的貼補,老人完全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新農保”覆蓋近10萬農村老人
余姚新推出的這項農村養老保障制度,被當地農民稱為“新農保”。此前,從1995年起建立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俗稱“老農?!保?,因為政策設計和利率水平降低等原因,保障水平較低。正在享受這一保障政策的1500多名老年農民,目前平均每人每月只能拿到20元左右的養老金。
另外,余姚還有4萬多名農民領取的是失地農民養老保障金??上碛羞@個保障金的群體必須是失地農民,所以也只有部分人可以享受。
而目前在余姚農村,像陳浩冠、吳女士母親一樣的60歲以上老人有近10萬名,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沒有養老金,主要靠繼續勞動和子女贍養維持生活。
針對仍有大部分農民徘徊在養老保障體系之外的現狀,2007年7月25日余姚市政府在十易其稿后,出臺了《余姚市農民養老保障試行辦法》,提出農村養老新政策。當年12月1日起,“新農?!闭介_始辦理。
“新農?!币幎ǎ嘁r村年滿60周歲的男性、年滿55周歲的女性,均可參保。參保時,可選擇1.5萬元至2.1萬元的不同繳費標準,一次性繳清費用。其中,55至65周歲的女性、60至70周歲的男性共4萬農民,可以在辦理手續后的次月,依照保費標準按月領取150元、180元或210元養老金,直至去世。而65歲以上的女性和70歲以上的男性,可以參加“新農保”(繳費標準按年齡有一定差異),也可以選擇享受由該市民政局組織發放的老年人生活補助金,不過兩者只能選其一。
年齡不到60周歲或55周歲的人員,只要擁有余姚市的農業戶口且年滿16周歲,或者從市外遷入并取得該市農業戶口滿7年,可以自愿提前預繳保費,預繳費用還可領取利息。
“‘新農?!膶嵤刮沂袑崿F了農村居民養老制度在政策層面上的全覆蓋。只要是適齡農民,都可以找到一項自己適合的養老保障制度?!庇嘁κ袆趧优c社會保障局農保處主任王亞蓉對記者說。
“新農?!币唤浲瞥觯褪艿搅水數剞r民的積極參與。12月1日一天,辦理“新農?!钡膱竺藬稻瓦_4285人。記者從余姚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了解到,截至2007年12月14日,僅半個月時間,已經有9000多名農村老人辦理了“新農保”。
地方財政每人貼補3萬元
余姚“新農?!睂嵭小皞€人繳納、政府兜底”的方式。據余姚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測算,如果近10萬名農村老人都參保,按靜態測算,參保人員交付的個人本金可以支持6年的費用。6年后,參保費本金將發放完畢,10萬農村老人余生的養老保障將全部由政府財政“買單”。據測算,地方財政每年需為此支付1.2億元,平均為每名參保老人貼補近3萬元。
面對10萬老人的養老問題,政府如何確保后續資金的投入?“這項制度最大的特點是政府財政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庇嘁κ胸斦珠L俞劍清說,市財政每年需安排7000萬元資金注入農民養老保障基金及發放生活補助。對此,余姚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謝建明告訴記者,“新農保”出臺前政府相關部門做過測算,要保證養老金的正常發放,市財政每年需在財政預算時安排不低于上年待預支付總額35%的資金注入農民養老保障基金,以確保“新農保”的支付能力。這樣一來,注入資金的壓力也不會留給下一屆政府。
目前,可立即享受“新農?!钡倪m齡參保人員(女55至65周歲、男60至70周歲)有4萬人。記者算了一下,以每人平均預繳1.8萬元計算,“新農?!被饘⑦_7億多元。這是筆不小的數目,那這筆資金將會如何管理和運營?
謝建明告訴記者,所有養老金本金將統一匯入余姚市農村社會保險事業管理處,再轉入市財政的專項賬戶,并按照同期銀行利率給參保人員建立儲蓄,利息歸到參保人員的本金中。“專項賬戶的收取和支出,通過一個收入戶和支出戶流通。這筆資金將作為專項基金由市財政嚴格管理,不得挪用?!?/p>
不過,“新農?!闭咭矔S著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做適時調整,保障標準將不斷提高。謝建明說:“‘新農?!褪且龅秸斦年柟庹盏矫總€人身上。”
記者了解到,針對“新農?!闭叩耐瞥?,余姚市還同時配套出臺了《余姚市老年人員生活補助金發放實施辦法》,對因經濟能力有限沒有參加“新農?!钡哪隄M70周歲男性和65周歲女性,每人每月發放50元生活補助金。
余姚“新農保”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近年來,浙江省的老齡化程度迅速提高,已僅次于上海位列全國第二。據測算,未來幾十年浙江省老年人口仍將呈增長態勢,65歲以上老人將于本世紀40年代中期達1700萬左右峰值,占總人口的34%左右。也就是說,每3個浙江人中就有1個老人。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民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空巢家庭的增多,農村傳統的土地保障功能面臨挑戰,如何建立一個科學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一直是個難題。
記者從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農保處了解到,浙江現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初出臺的《浙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暫行辦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個以堅持社會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保障相結合,堅持群眾自愿為原則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框架。
為了逐步完善農村養老保險,2003年浙江省率先實施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所需保障資金,采取“三個一點”的辦法,即“政府出一點、集體補一點、個人繳一點”予以籌集。創造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的“浙江模式”。
那余姚“新農?!钡淖龇ǖ降卓刹豢尚??
長期從事社會保障研究的浙江大學公共關系學院教授何文炯認為,余姚的“新農?!背浞煮w現了“低水平、廣覆蓋、適度保障”,保障水平低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障,高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比較合理,操作性較強,符合當前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
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農保處副處長周勇水向記者表示,余姚的“新農保”不失為解決當前農村老年農民養老問題的一個好辦法。“余姚對農民養老保障制度的創新,改變了農村祖祖輩輩以子女、土地養老的方式?!敝苡滤f。
周勇水告訴記者,農村養老保障就是建立一個循環的制度,在國際上也通行年輕的時候為年老的時候預繳養老金。他認為,這個制度一旦建立,一定年限后,一批人走了,另一批新人進來,預繳的養老基金可以循環使用,將會形成一種可持續的循環模式。
他還認為,余姚的“新農?!备渌鐣U现贫瓤赊D化、可銜接,是探索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道路中一種有益的嘗試。
同時,新興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開始在全省各地嶄露頭角。周勇水告訴記者,除了余姚外,杭州、嘉興、寧波也出臺了政府文件,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做出新的嘗試,金華、紹興、湖州等地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究制定相關“新政”。而在全省縣級市中,僅余姚和慈溪兩地率先出臺了“新農?!?。
“新興的農村保障制度正在全省范圍逐步啟動,我們省的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將有望邁出新的一步?!敝苡滤f,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一直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新興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出現,將有望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