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環球時報》有一則關于德國、美國、日本等目的一些大公司裁員做去的報道,其中介紹德國電信公司裁員的做法,尤讓人大開眼界。
報道中說,德國電信,公司在今后一兩年里要裁員3.5萬多人,以便進行重組,進軍新興市場。在大裁員前,工司已經就。“利益平衡”和“社會計劃”與工會進行協商和談判,并按規定履行了聽證、征求意見等程序。至于該解聘誰,或者先解聘誰后解聘誰,他們遵循的是“德國式”的裁員原則,即先是裁培訓期的員工,隨后是裁單身員工,再后來是裁結了婚沒有孩子的員工,最后是裁結了婚有孩子的員工。
據我所知,德國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是很優裕、很出色的。按理說,那些大公司有自己的自主權,要裁員,完全可以根據公司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要怎么裁就怎么裁,要裁多少就裁多少,完全不必考慮那么多。但是,德國的會司卻把它復雜化了,居然在裁員過程中以及孰先孰后的問題上,有這么多的講究。顯騰,這種“復雜化”的德國式裁員原則,正是建立在“利益平衡”和“社會計劃”的基礎上,由此決定了工司所要承擔和履行的種種義務。
對此,有必要作一番簡單的分析先看培訓期的員工,他們通常是剛進公司的青年人,一方面他們在技術上還沒有達到上崗要求,同時由于他們沒有正式上崗,時公司沒有什么貢獻;另一方面他們有著年齡優勢,容易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因此首先裁他們,似在情理之中。再看單身員工與結了婚沒有孩子的員工,他們通常還比較年輕,且已經在全國干了多年,技術上比較成熟,這些優勢將成為他們重新擇業的有利條件,即使有的已經并不年輕,但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因此即使失業一個時期,也沒有太多的壓力,對家庭不會有太多的影響。最后看結了婚有弦子的員工,他們中大多已經從業多年,對公司有一定貢獻,或者已經人到中年,重新擇業并不容易,再說有了孩子尤其多子女的員工,所承擔的家庭負擔和壓力明顯大于單身員工和沒有孩子的已婚員工。這種以“利益平衡”為前提的“德國式”裁員方式,實際上演繹了一個很淺顯的道理——盡可能把裁減一名員工所產生的影響面縮小到最小范圍。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關注民生吧。
寫到這里,就很自然地會聯想到咱們這里的一些企業在精簡員工時的某些做法。
先說上世紀九十年代波及全國的下崗湖,不少需要精簡員工的企業,無不在改革的名義下,把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過于簡單化——劃斷某個年齡,然后“一刀切”,不管你的技術多么過硬,對企業有過多少貢獻,也不管你是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家境如何,一概作下崗或待退處理。再看盤行勞動合同制的當下,盡管許多企業都在高喊“以人為本”的口號,都在做著“企業文化”、“和諧社會”的文章,但口號只是口號而已,“文章”只是表面文章而已,一旦把精簡員工列入動議,不是以學歷為上崗的限制條件,便是以某個年齡為界限,或者來一個“末位淘汰制”,硬是把一個個所謂的“富余”人員趕回家,而首當其沖的往往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員工。
有比較才有發現。于是乎,不難發現德國式的裁員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更能體現一種合乎情理的人性化關懷。而咱們這里的一些企業、單位,在精簡員工時遠不及人家德國,工司決策者想得周到、做得圓滿。我常常在想,我們的一些企業決策者在大面積精簡員工時,甚至在把精簡人數當作事跡拿來炫耀時,怎么就沒有想到解聘員工的家境,想到其家有正在上學的孩子,或者長期臥床的病人,怎么就沒有想到解聘一個員工弄不好將會把一個困難家庭推向絕境?或許,根子就在于這些企業、單位的決策者頭腦里少了一點人性的東西,少了一點人本意識和人文關懷。
編輯:盛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