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人的傳奇中醫小說《大國醫魂》,用一天時間讀完了它,感覺上心情激蕩?,F在坐下來,說兩句吧。
北京作家魯人,在長篇小說《大國醫魂》書中用何子建這個第一人稱口氣,講述了京魯兩地一位神醫家族,上個世紀百年間的人世滄桑。小說是一部家族史,又像一冊連環畫。通過對三十多個人物漸遞的回憶,勾勒素描,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記憶的閘門。傳奇的故事撲面而來,真實而又親切。通讀全書,感覺里面就有我們的上輩,有我們的親戚,有我們身邊的人。
掩卷之后,這些人物仿佛還在眼前跳躍、掙扎。
何三爺的飛針穿蠅之技,在大獄里無法施展;吳綿羊為保財左右逢源,最后卻餓困而亡;何子建詩心文質,為了媚俗的愛情,要出售祖傳的“七竅還魂散”配方……還有李二牛角頭上的血窟窿;何家樓百姓趴在地上像羊一樣吃草的鏡頭,無不震顫人的心靈。
《大國醫魂》內容簡介中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那些胸懷大志的儒者,把從醫視作僅次于致仕的人生選擇,二者共通之處便是做人的原則與操守。
《大國醫魂》里的“醫”字,我看當把它作動詞用,人命易救,國魂難醫哦。何氏家族的興衰榮辱,是華夏家國觀念的延續,一個家族的人物命運掙扎,就是對一個國家民族靈魂的拷問。戰亂、饑荒、斗爭、建設,推倒一切,從頭再來。一個崇尚歷史的民族,被歷史無情地戲弄,一個崇尚道德禮儀的民族,被道德整了個遍體鱗傷。一群人,可以在月球火星上建起摩天大廈;一群猴子,卻無法搭建起一個屬于自己的窩。
或許有一天,猴子可以進化到和人一樣,追求更多的物質享受,而人卻不會只是滿足像猴子一樣的生活。我們拋棄了什么?我們的民族魂魄在哪里?
書中有一段,何云章放倒大槐樹時,曾祖父扔掉手中的拐杖,站在兩棵大槐樹前,胡須一顫一顫地對圍觀的鄉人們講道:“古槐乃先人所植,歷經數百年之風雨,庇佑我輩,有精氣集聚。人亡息止,樹若倒,精氣不存。先人所留之古槐,乃我何氏一族之命脈也。萬萬動不得?!?/p>
最后一章“何處是靈魂的彼岸”中,是主人公何子建在這個物欲世界里的信仰掙扎。戀人明姐離去了,這對于詩人何子建來說,離去的不止是無法喂養的愛情,還有那故鄉祖根的山水人情……
《大國醫魂》里的何子建,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道德斷根后飄忽的靈魂,神醫何三爺的“七竅還魂散”在醫治病人時,有“四不用”的嚴格規定。其實仔細來看,何三爺手中的“七竅還魂散”,醫的也不是人,而是回蕩華夏的天地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