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啞巴,職業理發。農貿集市的一個小鋪子門口兒空出一個角落,還不夠一平方米,他的家事活兒就縮在那旮旯,一面鏡子一把椅子把顧客塞在其間,就開始忙活,找他的多半是上了歲數的人,因為收費便宜,一位兩元,而且管刮胡子,后來生意火了,等著理發的人都轉不開身,他就另起爐灶了。
集市在遠離皇城根兒的六環。北京的地界兒是以環論遠近的,隨著田野被成片的新樓替代,就有了這個集市,逢六集日,沒到日頭露紅,已是人流如潮,遠在河北薊縣三河的農民開拖拉機的開三馬子的浩浩蕩蕩而來,附近村莊挑擔的推車的蹬板車的云集一起,五花八門的貨物攤一個接一個,一直掛滿一條新開馬路的兩旁,誰都不會在乎那棵小槐樹下的啞巴理發師傅什么時候到的。
啞巴的背后有三五棵老白楊一片瓦礫堆,走進集市第一眼就能見到他忙碌的身影。其余各色攤兒依次排開,稱呼它一號露天發廊該是當之無愧了。
夏天他還在一棵老槐樹下,冬天就挪到一截墻下避風,也許嫌和釘鞋的修自行車的混一起不衛生,后來他就舍棄了那塊屬于他的好地盤,挪到距離老槐樹很遠的小槐樹下,奇怪的是那些理發的同行也隨他一同挪動來,所以就有了現在露天發廊的格局。
啞巴別于同行的,首先是裝束,無論冬夏一條牛仔褲一雙軍鉤兒不離身,而且總戴一頂鴨舌帽,仔褲隨新潮。或者膝蓋露白,或者褲腿貼許多兜兒,當然與品牌無緣。其次他懂行規,一般師傅從來不會給顧客剪鼻毛,他剪,最后還要給顧客揉肩捶背。
一個啞巴怎么和顧客交流呢,萬一給弄錯了,和人家的意思不符呢?難道真是啞巴嘴里吃餃子心里有數?
那天去集市買菊花兒,路過理發攤兒,看到椅子上的一個人剛起身,啞巴就沖樹下等待的老者點點頭,用很白皙的右手做了一個讓座的手勢,待他圍好布單,我正想著他怎么明白老者的意思呢?二話沒說,他拿起推子喳喳喳的已經開始動手了,動作很輕柔利索,樹上還掛一面鏡子。
啞巴模樣眉清目秀,干起活來一副神情專注的樣子。
推了一會兒,他停下來摸摸老者的鬢角,蹺起大拇指,盯著人家的眼睛,先是拇指朝下,一會兒又朝上,舉了幾次,我看明白了是問人家,鬢角留長還是留短?
理完了,老者對著鏡子里的自己滿意地點點頭,原來啞巴是按照顧客原來的發型去理的啊。真聰明。依葫蘆畫瓢哪能錯呢?
老者還沒起身,一個夾黑包的男子過來。啞巴生意還挺火的,可能是個回頭客。
集市一天天火爆起來,擴大到百貨商品日雜書籍,路旁飯館一個接一個,啞巴始終牢牢占據這第一的位置,椅子從來不空著,身旁多了一輛紅色摩托,鏡子下面多了一個硬紙板,碼標價三元。兩個黑色的塑料包放在樹葉稀疏的樹杈上,裝著碎發渣兒。啞巴已經換了羽絨服。摩托后座固定一個理發工具箱,很考究,黑色帶鎖,反光鏡亮晃晃的,電推子供電也靠這摩托,同行還用手推子呢。
一個身體有殘疾的人打出了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真的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