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婆婆蘇蘭女士,生于抗日戰爭時期,經歷過解放戰爭和和平建國的崢嶸歲月,經歷過流彈在屋頂上飛的和巨大的炸彈一屁股扎在房門口的恐懼日子,吃了我們現在年輕人根本沒有吃過的苦,經歷了我們現在年輕人根本沒有經歷過得艱難。加上家庭的重男輕女,雖然學習很好很拔尖,但也僅僅讀完了小學,就去參加謀生的生產勞動了。婆婆是老大,有四個弟弟和一個妹妹。想象得出,她吃的苦要比那四個舅舅和小姨要多得多。婆婆與公公結婚,婚后生有兩男兩女,但小的女兒在三歲的時候就因病死去了,大女兒在三十幾歲的時候也因生活不如意一時悲觀而尋了短見,只有兩個兒子還算省心。孫子和孫女也很爭氣,讓愛吹牛的爺爺,總是有的吹。歲月的艱難和生活的苦難,磨礪了她頑強的生存能力和處世的精明,但過多的無奈,也常常使她很悲觀。經歷了歲月的滄桑,經歷了太多的缺衣少食,婆婆養成了節儉的習慣,看不得一點點的浪費,而且對孫子們也從來不嬌慣和溺愛,這倒給兩個孩子養成了很好的生活習慣。
關于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是我和婆婆關系越來越親近的時候才逐漸講給我的,她說,能聽她講故事,就憑這點,我就是個很不錯的兒媳婦了。事實上,她老人家所經歷的事,我的父母也都基本上經歷過,只不過是大同小異,因為大的歷史背景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各家有各家的難念的曲罷了。隨著對老人家的了解越多,就覺得老人在晚年應該得到幸福。對他們的照顧和呵護是我們做兒女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雖然我對他們做的有些事情還不很滿意,但我和丈夫都是極孝順的人,所以還是不會影響我們對他們的孝順和照顧。況且,婆婆的精明和能干讓我對她還越來越佩服了。
婆婆不是廚師,但卻蒸得一手好饅頭,好吃又好看,在老家有蘇大饅頭之稱。婆婆炒菜也是非常好吃的,會做很多的費事的菜,什么拔絲白薯、澆汁魚、紅燒牛肉、扣肉、炸扦、炸丸子等等,每逢年過節,總是準備得異常豐盛,唯恐我們吃不好。說真的,在婆婆家我吃到了很多在我們家沒做過的菜,很普通很普通,也沒什么油水,但經婆婆一做,卻很好吃。
婆婆不是農民,但卻很會侍弄莊稼,不光大田侍弄得好,蔬菜侍弄得更好,種的品種還全,和我們的鄰居的比起來好多了,鄰居們都夸婆婆是個勞動好手呢。我也真的很欽佩她!
婆婆不是裁縫,卻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做的衣服結實耐穿,有樣,內到襯褲,外到大衣,都做得很好,孫子和孫女的小棉襖和小棉褲做得板板整整,軟軟乎乎,針腳細膩,大小合身。婆婆簡直就是個全才呢!
婆婆不是長子,卻擔當起長子的責任,相繼幫助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成家立業,使他們各有各的寬敞的房屋住所。而且不論誰家有事,她都必到幫忙,能出錢就出錢,能出力就出力。自己卻一家六口擠住在三十三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拮據而艱難,但這些她從來不和兄弟妹妹們說。
婆婆沒念過多少書,可常常卻有獨特的見解和膽識,也令我很欽佩。前兩年我連續種了兩年花生,而且每年都獲得了大豐收,每年我都給婆婆一大尼龍袋子吃,可是婆婆一直是曬干著,留著,沒有吃。而是買著吃,我很不解就問她,結果婆婆說:“今年的花生豐收了,現在的價格很便宜,才兩到三塊錢一斤,買著吃合適,等到明年收花生前就該貴了,那時我們再吃你們送的。”事實上,第二年的花生價格確實比頭一年高了一元多,第三年,也就是今年,現在的花生的價格比去年高二元多。我是越來越相信姜還是老的辣了。
婆婆是個小個子,但年輕時卻是個名副其實的大美人呢!雖然個子小,卻很要強,她干過很重的體力活,她做過翻砂匠、鑄造工、汽車修理工。在二兩糧的困難時期,為生活所迫,還跑過車板子,倒賣過雞蛋和豆油,差點讓人批斗,每每提起此事,婆婆還總是搖頭和嘆息不止啊。每每提起此事,婆婆就會說,現在的孩子多幸福啊。
婆婆還是個賢惠的女人,公公的脾氣可能先天就不大好,少爺脾氣(少爺出身)常常就沒來由地發脾氣,為了孩子,婆婆盡量不和他計較。由此才維持了家庭的穩定。
婆婆還是個容易滿足的人,婆婆退休早,為了讓姐姐接班,退休的時候工資才二十多元,到她真正該退休的時候才開四十五元的工資,今年都七十歲了,漲了好幾次,還不到四百元錢,加上公公的還不到一千元,可她依然很樂觀,很知足,總說這可比過去強多了,柴草不大花錢,蔬菜不大花錢,井水不花錢,就是肉類副食什么的,才花點錢。加上你們經常孝敬的,我們真的是什么也不缺啊。
這就是我的婆婆蘇蘭女士,一位可敬可愛的老太太。
是啊,我常常想我的童年雖然快樂但也并不幸福,但和老人家們相比,那不是差太遠了嗎?我們沒有理由去埋怨那些飽經滄桑的上輩人沒給我們創造更多的幸福,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去讓這些歷盡苦難的老人們晚年不再幸福。
老年節將至,我寫此篇給我的婆婆,也給天下所有的老人。祝他們晚年如意、安康、幸福、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