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重慶最近的出海口在哪?從地形圖上看,從重慶向南、向南、再向南,就來到了一片蔚藍色的海洋旁。這片海洋,叫做北部灣。
北部灣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的中心,東部是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西面是越南,外環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等東盟六國。
向南,通過北部灣,重慶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東盟市場。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宣布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它的建成,將會創造一個擁有18億消費者、近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2萬億美元貿易總量的經濟區。按人口算,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從經濟規模上看,這將是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
而重慶融入這個自由貿易區,推動次區域經濟合作是最佳路徑。
次區域經濟合作(Sub-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是指在地理相鄰的兩個國家邊界兩側或一部分區域內跨國界和跨境的經濟合作。這種產生于二戰之后的區域經濟合作現象,其核心是在整體區域合作框架內,部分區域之間的投資、貿易、服務自由化。
在現代國際關系中,作為區域合作的衍生形式和推進手段,次區域合作越來越受到多方的重視。特別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出于規避不平等合作風險、確保交往利益平衡的考慮,正在把參與次區域合作看作是深化對等經貿關系的重要方式。
近年來,東盟次區域合作曾有過多種形式,例如:在亞洲開發銀行主導下多國參與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GMS),東盟主導下的“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以及中老緬泰“黃金三角”等。這些合作并不涉及東盟整體,而只是部分東盟國家中的一些片區之間基于產業互補的合作。
由于只涉及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在次區域合作中,小區域范圍內各類生產要素的流動與組合,大部分以地方政府為主體,不涉及國家主權。
因此,次區域合作“范圍小、溝通易、共識多”,更容易達成協議,這種主權可控度高、制度成本低、開放形式靈活的合作模式,極為適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的產業互補型地區。
事實上,重慶參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次區域合作由來已久。
2003年,重慶與云南瑞麗市達成了“大通關協作機制”,瑞麗市承諾為經瑞麗入緬甸和老撾等地的重慶產品提供快速通道,減免查驗程序。
2006年,重慶積極呼應“泛北部灣區域合作”,與廣西簽訂了經貿合作協議書,兩地在產業、資源、現代流通業、貿易、產權五大方面開展合作,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就在2006年,重慶對東盟國家的進出口總額達到5.6億美元,增長近40%,占全市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為10.2%,東盟已成為重慶最大的貿易伙伴。
2007年6月,重慶又與廣西簽訂合作備忘錄,成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在中西部地區的第一個特別合作伙伴,為重慶與東盟的經貿往來和探索次區域合作方式創造了有利條件。而籌建中的重慶—越南的高速鐵路,也將讓重慶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按照國際慣例,重慶參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次區域合作可以采取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國內區域合作而成為次區域合作的功能協同區,另一種是通過國內區域合作而成為次區域合作的地理延伸區。
途徑一:功能協同區。
近兩年,中國及部分東盟國家的政界與學界,提出了可以在更大范圍整合資源的“一軸兩翼”合作新模式。其內容是:在地理布局上,“一軸兩翼”新格局由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一個中軸和泛北部灣區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兩個板塊組成。
因此,重慶將考慮在泛北部灣區域合作中,以功能協同區的身份,積極發揮比較優勢,主動參與次區域合作。這就要求在構造“泛北部灣區域合作”時,必須包括核心區與協同區兩類。在地理上,泛北部灣區域合作將會涵蓋中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七國,主要是在環北部灣區域圍繞資源開發、產業協作等領域開展合作交流。在中國方面,地理區域上的核心區以廣西和海南為參與前沿主體,以昆明、成都、重慶、廣州四大中心城市為協同區外圍線,依托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服務業優勢,形成與次區域內東盟相關國家的經濟互補。在近期,泛北部灣次區域中國方面核心區與協同區內的省區地方政府,要形成與次區域內東盟關聯國家的互動,形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泛北部灣次區域”合作機制,在先行探索的基礎上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推進注入新元素。
途徑二:地理延伸區。
在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時,在中國方面參與的地方政府作用發揮上,應當“西聯東引、兩頭延伸、強化核心、擴大協同”,即:在現有基礎上,以云南為重點,聯合中國西部省份,吸引東部省份,積極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次區域內部形成核心區與延伸區,向中國內陸省區市延伸,向次區域以外的其他東盟國家延伸,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確立云南省在次區域合作中的核心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正視大湄公河次區域所面對的多數成員方為不發達國家的現實,強化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開放式機制,擴大次區域的外圍協同空間。
重慶與東盟之間有著產業結構方面的強大互補性。在中國的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重慶是中國西南大通道建設中重要的樞紐和物流中心。如果說云南省是中國參與GMS建設的主體,那么,包括重慶在內的西南六省區市勢必應當成為這一次區域建設的外圍支撐。
重慶如何在次區域經濟合作中發揮支撐作用?對于重慶地方政府而言,必須建立一整套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運行機制相配套的貿易、投資以及經濟技術合作政策體系。
該體系核心點包括:制定專門的針對次區域各方的投資貿易便利化政策,擴大貨物貿易的綠色通道建設,推進檢驗檢疫的認可,逐步實現口岸信息共享,進一步建立健全銀行間結算機制,推進一站式通關;率先在次區域范圍內簡化出入境手續,促進次區域各方在人員、貨物、資本流動等方面的便捷通暢等等。
同時,重慶還需參與次區域合作的協同性地方立法,利用WTO關于邊境貿易區例外安排規則,聯合邊境省區適當界定邊境貿易區的形式與范圍,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并爭取國家賦予其探索構建區域貿易安排法律體系的權利。
重慶作為東盟自由貿易區次區域合作的協同區組成部分,還可以通過一些邊緣法律的創新,使一些維護基本權利和自由的法律得以率先執行,逐步實現從邊緣到核心的突破。
(作者單位:重慶市對外貿易經濟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