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貿全球化的情況下,外商不看你有沒有海,只看你有沒有港。內陸地區建了港區,一下就進入了外商視野,一步就邁進了國際市場——
■ 把“出海口”挪到家門口
2007年12月28日,重鋼集團進口的5萬噸鐵礦砂在廣東湛江港順利通關。
如果按照傳統的通關方式,重鋼必須在湛江、重慶兩個海關兩次報關,接受兩次查驗,一般需要7—15天。而現在只需要在重慶報關,利用重慶海關與湛江海關之間的信息共享系統,一兩個工作日后貨物就可以在湛江港通過驗收、放行,再直接運送到重鋼的生產車間。
兩次申報、兩次查驗簡化為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兩個星期縮減到一兩天……一連串看似簡單的變化,背后卻是意義深遠的重慶海關“區域大通關”戰略的實施。
“遠離大海,是制約重慶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重慶海關一位姓王的三級關務督察說。
2006年,重慶海關啟動“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改革,使重慶關區內所有具有良好守法記錄企業的進出口貨物按照“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模式通關。
“不用那么勤快地跑湛江海關了,不用在湛江海關報關大廳排隊等候了,不用非要等到海關監管車才能運貨了,不用再進重慶海關的監管場地了。”重鋼的工作人員用四個“不用”概括了他對“屬地申報,口岸驗放”新名詞的印象。“不僅如此,這次還免去了我們企業900多萬元稅款的匯兌風險。”這位工作人員補充說,以前進口的鐵礦砂要在湛江口岸通關,重鋼必須提前將稅款打到湛江口岸的貨代賬戶上,再由貨代賬戶轉付至湛江口岸的海關保證金賬戶,等重鋼得到口岸海關出具的增值稅發票時,常常需要近兩個月時間。重鋼每年預付的代理賬戶資金高達2000萬元。
目前,重慶海關已經與上海、天津、深圳、南京、湛江等25地海關簽署了區域合作和區域通關框架協議,結對運行10個口岸,將便捷通關合作渠道由西部地區海關拓展至長三角、泛珠三角、海西等海關口岸,進一步打通了西部地區企業的“出海口”。
“這等于把‘出海口’挪到了家門口,解決了重鋼這些內陸企業遠離大海的苦惱。”王督察說。
■ 打造內陸最優口岸
長安福特進口汽車零部件實行全球采購,國際物流配送,多個國家和地區分批進口,而不是傳統的散件進口方式。長安福特公司執行副總裁鄒文超說:“以前有規定要求汽車零件應以成套散件方式在口岸報關。這就要求我們在國外找個地方,把零件都湊齊,然后每一套打個包再進來。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重慶海關將這些特殊情況向海關總署反映,最終海關總署同意增加重慶為西部地區第一個全球采購進口監管試點口岸,同意長安福特作為企業全球采購進口監管的試點在重慶口岸申報,這一方案后來一直被國內其他口岸所借鑒。
良好的通關環境,堅定了外商在重慶的投資信心。長安福特公司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盈利,福特汽車公司美國總部隨即決定在重慶再追加10億美元的投資。
這只是重慶打造最優內陸口岸,吸引外資的一個縮影。
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內高科技企業眾多,“零庫存”等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企業對通關時間極大的依賴性。“如果依然拿著紙制手冊和合同進行長達7天多的海關備案和報關,將影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一家外資IT企業的負責人說。
2007年12月,重慶海關與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共同簽署了發展合作備忘錄。按照該備忘錄的要求,西永園區內的企業在轉關貨物運抵重慶前,企業經申報后,貨物抵運至指定港即可辦理放行手續。
但是,加工貿易發展到一定程度,當手續繁瑣和通關速度的矛盾緩解以后,更深層次的矛盾便開始浮出水面:深加工產品結轉要退稅,只能通過香港出口再進口;園區加工貿易企業的成品要與國外進口貨物拼裝配送到第三國企業去,傳統的保稅倉庫和出口監管倉庫卻是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光靠通關提速是無法解決的。
“重慶工業園區乃至重慶地區的物流變局,已經迫在眉睫了!”重慶海關關長馬忠源也強烈地感受到了這股要求變革的呼聲。在西永園區內設立公共保稅倉庫或B型保稅物流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場所,提上了重慶海關的議事日程。
以前由于稅制的問題,園區內企業出口的料件即使賣給一墻之隔的下家,也必須通過“出境一日游”才能獲得出口退稅,這樣下家才能按照保稅方式進口。而現在通過園區的保稅物流中心運作,企業可以實現保稅倉儲、國際物流配送等只有自由貿易區才可享受的優惠政策,境外貨物進入中心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境內貨物進入中心即給予退稅。園區企業出口料件,只需要運入園區內的保稅物流中心,當天就可以作為進口料件運往園區的買家進行加工。
王督察對這種大大提高物流運作效率的方式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你買一樣東西必須到國外去,從下訂單到貨物上門,再快也要幾天時間。如果家門口就有出售這種進口產品的超市,也許一兩個小時就夠了,你既不需要積壓資金,也不必承擔風險,更不需要為高昂的路費埋單。”
若設立方案通過批準,將是重慶工業園區內的首個公共保稅倉庫,它將使企業的物流成本降低35%左右。
■ 保稅港區夢想突破重慶極限
“如果在重慶設立中國內陸首個保稅港區,重慶將進一步吸引世界的目光。”王督察充滿希望地說。
從2005年6月至今,上海洋山保稅港區、天津東疆保稅港區、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海南洋浦保稅港區、寧波梅山保稅港區相繼獲批。誰拿到下一張通行證,誰就有資格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平等對話。
據市交委副主任何升介紹,目前重慶90%以上的進出口外貿物資通過水路運輸完成,本土企業對在渝設立保稅港區的需求十分強烈。他舉例說,重慶的企業要辦理出口退稅,只能把貨物千里迢迢地送到上海洋山港出口,完成退稅后再運回重慶。一來一回,少則兩三月,多則四五月,一年要耗費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
對此,重慶海關有了新的時刻表:將在寸灘港區建立公共保稅倉庫和出口監管倉庫,開展保稅物流業務,并最終將其整合為進出口雙向運作的保稅物流中心;增加流通性簡單加工和檢測維修功能,實現以保稅物流為主、出口加工為輔的功能組合,此目標如能實現,重慶口岸將具有接近于目前沿海保稅區的功能;接下來是將目前公共保稅倉庫、出口加工區及各經開區和高新區的出口企業高度整合,建立內陸保稅港區,使其兼備保稅物流、保稅加工和口岸通關的綜合功能。屆時,外國商品運進這些保稅區域不算進口,不繳納進口稅。貨物出港區進入國內銷售,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并按貨物實際狀態征稅。國內貨物入港區視為出口,實行退稅。港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
目前,保稅港區的規劃選址工作已經完成。重慶保稅港區初步規劃選址在寸灘港區地塊和機場北部地塊,總面積10.73平方公里。內陸首個保稅港區一旦獲批,將吸引周邊地區外貿貨物到重慶經長江水運出口,帶動和推動重慶為圓心、半徑500公里、面積近80萬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重慶口岸的輻射和聚集效應將會大大凸顯。